在为中国孩子做自闭症诊断时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问题

admin Post in 2013.08, 医学广角
0

李杰    心理学教授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 [IDEA300.8(c)(1)(i)]  把自闭症(Autism)定义为:发育障碍显著影响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以及社会交往。一般在三岁前显现,并且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产生不利影响。经常与自闭症有关的其他特征是从事重复性的活动和呆板的动作,抵制环境的变化或日常活动的改变,以及对感官经验的不寻常反应。如果影响孩子的学习表现的主要原因是情绪问题,就不要归结为自闭症。

这个定义看起来简单明了, 但是在为中国孩子做自闭症诊断时,就牵涉到不少中美文化差异问题 (Li & Wang, in press)。值得注意的是,在用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定义诊断自闭症的实践中,被确认为属于自闭症的亚裔/太平洋区的儿童(0.13%;美国人口普查报告,2000年)与白人儿童(0.09%)相比,其比例是反常的高。四种可能的原因被用来解释这种亚裔/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的高频率:语言,社交技巧,行为技巧,和文化差异(Dyches,Wilder,Sudweeks,Obiakor & Algozzine,2004)。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建议在做自闭症诊断时,参考以下措施:

一、           当评估中国孩子的沟通能力时,有几个因素应予以考虑:一)在家中使用的语言。二),在讲英语的学校或托儿所呆几年了。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可能只接触到他们的家庭语言。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会对口头沟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任何以英语为基础的测验工具都可能无法正确地评估没有接触过英语的中国幼儿。

二、           当观察幼儿的社会交往时,最好有一个熟悉的家庭成员在场,因为孩子不熟悉学校的环境,可能会感到紧张, 影响发挥真正的社交技能。此外,移民的孩子可能已经在本国和在搬迁到美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创伤性事件。他们可能会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这可能会妨碍他们在与家庭之外的人们的正常的社会交往(萨特勒2008)。

三、           在评估中国孩子的学校行为适应方面时,应考虑到:有关证据表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与主流文化背景的学生相比,在适应美国学校文化习俗方面会遇到更多的困难(Dyches等 ,2004)。

四、           当采访中国孩子的父母时,应考虑他们的工作因素。由于每天很长的工作时间,有些家长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因此,他们可能无法对孩子的社会行为提供最准确的描述。

五、           由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美国用于识别自闭症的问卷中的一些栏目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孩子。例如,传统的亚裔家庭往往教育孩子们不直接看着大人的眼睛是一种表示尊重的方式(Klein & Chen,2000年),但是,谈话时不看对方的眼睛 (eye contact)却是自闭症的特征行为之一。

六、           当使用现有的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s)评估中国孩子时,我们应该始终记着适应行为是从某个文化的角度定义的。翻译成中文的适应行为量表不能确保每个条目都对中国人适用。     例如,Li, Lee, Waldron and Wang (2005) 对一个广泛使用的适应行为量表对中国人和越南人的文化适用性进行了审查。他们发现,虽然新版量表内容在多元文化适用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433个条目中仍然有15个条目对中国和越南移民不太适用。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由于智力测验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准确的适应行为评估对自闭症的诊断尤其重要。至于什么是与年龄适当的行为,则应考虑在不同的族群中孩子的养育方式。首先,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依存 (Rutledge, 1992)可能会影响孩子在美国的适应行为量表中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得分。其次,年龄小的中国和越南的孩子一般都得到较多的庇护(Liu & Li,1998)。与欧美文化群体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不太独立。因此,他们很容易得较低的分。这一点在做诊断时应当考虑进去。但是,上述的文化特性可能会随着其它因素,如美国化的程度,而发生变化。

总之,在为中国孩子做自闭症诊断时,要注意到中美文化差异问题,以便做出公平而准确的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李杰,美国东北大学健康科学院咨询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系学校心理学专业训练主任、副教授, 博士导师。

References

Dyches, T.T., Wilder, L.K., Sudweeks, R.R., Obiakor, F.E., & Algozzine, B. (2004). Multicultural issues in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4(2), 211-222.

Klein, M. D., & Chen, D. (2000). Working with children from culturally diverse backgrounds. 109-110. Cengage Learning.

Li, C., & Wang, Z. (in press). School-based assessment with Asian children & adolescents. In L. Benuto, N. Thaler  &  B. Leany (Eds.) Guide t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ith Asian Americans. Springer.

Li, C., Lee, V., Waldron, S., & Wang, X.A. (2005, August). Using Vineland-II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Nation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Liu, T., & Li, C. (1998).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Special Services in the Schools, 13(1/2), 129-148.

Rutledge, P. (1992). The Vietnam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attler J.M. (2008). Assessment of Children: Cognitive Foundation. Chapter 5, 140-141. Jerome M. Sattler, Publisher In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 Retrieved from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OSEP’s) IDEA website. http://idea.ed.gov.

329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