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美交流平台 育高端医学精英——赴美参加“中国医院院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感想

Editor Post in 2011.12, 本期特讯
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杜智院长

美中医学交流协会于2011年11月2日至11月6日举办首届“中国医院院长高级培训管理课程”,来自天津市和河南省的十一名院长参加了这次培训课程。我们一行于2011年11月1日启程,经过26个小时的旅程,终于踏上了大洋彼岸,于当地时间11月2日凌晨2点半到达美国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尽管是深夜,我们仍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接待。波士顿市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是美国历史的摇篮。自1620年“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载来第一代移民,波士顿就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她是美国的第一座城市,是掀起美国独立战争的地方。现在她仍然是美国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在这里大学林立,最著名的就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此次”中国医院院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的授课地点就是在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

美中医学交流协会,作为一个注册的非赢利性专业组织,由美国和中国在医学、公共卫生、医护保健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医师、学者和医学科学家所组成,旨在促进中美之间的广泛医学交流,开展医学教育。协会成立三年来,在协会会长孔学君博士、副会长李维根博士及其他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推进当今医学现代化、全球化、整合化、个体化及实证化,为全球健康,亚裔人群的最优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举办首届“中国医院院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孔学君会长、李维根副会长、吴晓芸副会长以及协会的许多工作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放下本职工作和休息时间精心安排培训日程和接待工作,从课程的安排、讲员的队伍组成和会议的组织,以及在住、行、饮食等方面的安全周到的考虑,我看到了美中医学交流协会严谨的工作管理流程和方法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可谓细致入微,几近完美! 孔学君会长、李维根副会长、吴晓芸副会长以及协会的许多工作人员的热情、辛苦、认真、敬业和无私友爱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令我无比感动和由衷感谢!

此次参加“中国医院院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使我有幸聆听了许多权威教授的生动讲课,言传身教,充分了解了世界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差异,深刻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它是我出国多次以来收获最大、感触最深的一次学习,它深深地触动到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思考许多,尽管中美医疗之间存在着文化、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差异,但此次培训课程却引起了我久违的共鸣,每时每刻都能使我获得新的启发,诱导新的思维,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我迸发出“要做点什么”的欲望!沉思下来,我知道,这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的职责使然!中美医学同行应携手并进,互通有无,敦促亚裔健康,造福全人类!贝斯以色列迪肯医疗系统首席行政官John Chiristoforo的课程“美国医疗体系简介:回顾与展望”,蔡江南教授讲授的“中美医疗体制改革”等讲座使我们不但学到了许多医院的管理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现代西方医学的一种理念。11月2日下午的课程是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举世闻名的乙醚楼Ether Dome举行,正是在这样一个包括了由若干级高陡坡的阶梯所构成的看台和一个好像位于谷底之中的地面空间及讲桌形成的演示区在内的圆拱型古老建筑里,1846年10月16日波士顿的一个牙医在此创造了历史:威廉.莫顿第一个成功示范了使用乙醚为病人做手术麻醉,从而建立了外科手术的麻醉标准,揭开了现代麻醉的首页,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使得外科手术得以广泛开展,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令全世界的病人深受其惠。站在这一神圣的圆厅中央,我不禁感概:麻醉的发明,对促进人类的健康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此行在许多方面转变了国内医院院长的认识和看法,诸如美国社区医疗的完善和社区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国内的社区医院截然不同,这一点对我的感触很深。

贝斯以色列迪肯医学中心是一所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而Jordan医院是一所社区医院,以医疗服务功能为核心,兼有少量的科研、教学工作。在美国,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区别主要在于此,其他方面如医护人员结构、医生基本技术水平、员工福利、工资待遇等等方面,两种级别医院的同类员工是类似的,有的社区医院待遇可能稍高些。从所承担的社会医疗服务工作量来看,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患者就诊量是均衡的,既无大医院的人满为患,也无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其原因很简单,两院的主治医生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专业内的问题,他们的诊疗水平无高低之分,他们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当,他们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相等,看不到大医院医生可能有的高傲,也看不到社区医院医生可能存在的卑微,正是鉴于社区医院对于常见病也能提供出毫不逊色于大医院的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所以在美国病人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而目前的中国,医生们对于同一疾病的诊疗问题,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处理方式,最终表现出的是质量与水平的不齐。美国医生是通过严格规范并且客观的“训练”获得,中国医生则是通过更多带有不同地方色彩甚至个人色彩的“经验”讲授获得。就医生的技能水平而言,中国的医生和病人把“经验”看得最为重要,是高于一切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西方现代医学教育强调的是人类的整体经验,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经验,一个好医生一定要具备这两种经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医学因为没有类似中国那样传统医学的影响,所以把循证医学发挥到了极致,对于某一种疾病的解释和治疗必须是建立在当代物理、化学和大宗临床试验验证的基础上。

社区医院在美国是很成熟的医疗形式,中国也要发展社区诊疗服务才能根本改变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病人拥挤的状况,而目前,国内的许多社区医院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依我看来,社区医院存活的关键是医生的水平要与大医院的医生水平相当,能够为病人提供同质量的医疗服务。不同医疗机构同级医生水平的高与齐是提供均衡医疗服务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困难,它与国家制度、社会机制、教育体制、管理理念、医疗保险政策及患者的就医观念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它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文化底蕴的沉淀。在这些因素之中,医生的教育培训体制尤为重要。在美国医生执业的门槛很高,无论家庭医生、社区医生还是普通内科医生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规范的、标准统一的住院医生训练和模拟培训获得统考证书才能成为“第一线医生”,可以说,所有医生的培训基础是一样的,培训出来的医生质量也是均一的,所以,在各级医院执业医生的技术水平基线一样,患者在各级医院所享受到的医疗服务也是平等的,如果医生的培训体系能够彻底改善并实现既定目标,自然就会扭转患者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的观念,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的现象。我国的政治体制、医疗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和隶属关系造成的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以及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以外的医疗资源彻底不信任的现状,执业医生准入制度等等均是造成社区医生与大医院医生水平不齐的因素。中国医院院长对于中国大环境的改变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不等于说就不能借鉴美国医院在医疗人才培养,构建舒适的医疗环境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国内医院要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首先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在同等物质条件下,人才的水平决定着医院的水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章立制,改进医师教育体制,有条件、水平高的大医院可以设立医学模拟培训基地和临床培训中心。为提高员工的技术和业务水平,医院要制定完善的医生、护士、技师、药师培训计划,包括新职工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计划、基本技术操作训练,使培训标准化、客观化并广泛普及。临床培训中心的成立与有效运作可以弥补综合医院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全面提升医院业务人员的水平,还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使人力资源储备进入良性循环。

在参观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增长了见闻,开拓了视野,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随处可见的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从走进院区的那一刻起,就感觉自己不是在医院,踏进医院主楼看到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没有拥挤和喧杂,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温馨场面随处可见。门诊诊室永远只有一个病人,医院总是尽全力保护病人的隐私,“尊重”二字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现在国内一些医院沉溺于“一大就富”——为了更多的收入而更快地圈地、扩张,有了更多的收入,又推进更快地扩张。那么,究竟是社会使命重要,还是扩张挣钱重要?更让人困惑的是,尽管一座座医院大楼拔地而起,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却日益响亮。究其原因,是医院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弱化了文化内涵建设在医院管理与发展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医院文化建设是未来医院管理的主流,培育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为医院文化是一种柔性的生产力,对员工起一种“软性”的控制作用。所谓“以文化人”,就是以优秀的文化引领医院发展,从而使医院形成一个好氛围,员工具有一个好心态,那么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服务就会植根于员工的头脑,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时时处处都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宣言。

在参观贝斯以色列迪肯医疗中心时,当看到那里的就医环境、医患交流场景时,不由令我想起国内医院的医患现状,使我一直在思索中美医疗机构中医患关系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医疗纠纷的起因又有何差异?为什么没有医闹?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如何有效的规避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抓好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与纠纷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中美医院概莫能外。虽然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伦理道德体系,不同的法律体系,但是人的生命是相同的,医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是相同的。比较研究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提高病人安全,对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贝斯以色列迪肯医疗中心和Jordan医院,我们看到的是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环境设施,合理的医护配置和医护与病人的比例, 完善的休假制度。在功能设施完善的监护单元里,护士不出房间就能完成所有的治疗操作,随时与家属、医生沟通,使患者每时每刻都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和最安全的监护中。医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讨分析病情,去请求多方面的会诊,同样的结果是医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调节自己的心理。国内大医院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一个门诊医生可能需要在一天的时间里连续为几十甚至一百余位患者看病,一名护士可能会连续为十几或几十名患者输液打针,我们姑且认为医护人员对每一名患者的积极性是一样的,但在如此之大的工作量下,在医护人员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对每一名就诊患者的医疗处理是安全和精准的?从而能杜绝医疗纠纷的产生呢?所以说,医疗安全是一个科学化的问题,是由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和引发的。其中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固然重要,但医护人员的体能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医疗资源的分配能够合理,社区医疗系统足够强大,病人就诊取向不再存在误区,那么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就会减少,医疗安全就会增加重量级的砝码。所以,严格规范住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医师执业资格的“门槛”,缩小城乡医师、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医师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双向转诊、预约门诊,减少大医院医师工作压力与工作量,从而提高诊疗质量以便更容易做到满足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是避免医疗纠纷产生的重要方法。

  在美国的日子里,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有序和充实,每一天的学习与见闻都促使我对医院的管理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美中医学交流协会的诸多华人医生、医学科学家在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已逐渐融入美国社会,是美国医疗文化的体验者,并成为这种文化的实践者,短短五天时间的交流与互动,让我们彼此了解,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协会的华人医生、医学科学家对美国医疗文化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感悟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对美国医疗体制和中美医疗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培训课程仅是我们合作和友谊的开始,希望美中医学交流协会继续成为中美医学交流的媒介,为中国医院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搭建互动平台,同时也欢迎协会组织专家来到国内讲学与参观。祝愿协会下一届“中国医院院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美中医学交流协会的这段培训时光是值得纪念和回味的!

320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