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糖尿病

admin Post in 2011.10, 专题讲座
0

张应元博士

我们日常饮食中,通常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我们平时所吃的米面类主食,经消化后,均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入人体血液中。在体内,有一种由胰腺组织中的胰岛贝塔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能促进葡萄糖氧化产生能量,叫做胰岛素。如果人体内胰岛素的生成量减少,或者胰岛素的作用减弱(相对减少),将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利用,而使血糖升高,尿液中检出糖,这就是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也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的第三大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0年修订的分类标准中,将糖尿病分为四类:
1. 胰岛素依赖型(又称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通常得病年龄在30岁之前;
2. 非胰岛素依赖型(又称II型糖尿病),一般得病年龄在45岁以后;
3. 妊娠期糖尿病;
4. 其他类型糖尿病(又称继发性糖尿病)。
临床上前两类较多见,后两类较少见。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0%的病人具有I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且可能演变成I型糖尿病。有人主张将这些病人称为1.5型糖尿病,或成为成年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现在世界上每10秒钟就有一名糖尿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3.8亿。糖尿病虽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在许多传染病之上。
糖尿病不会传染,肥胖的人、代谢症候群者、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不当服用抑制糖尿病药物、长期大量喝酒或服用类固醇的人、家族遗传、年纪大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能根治,但适当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控制。
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就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糖尿病的英文 Diabetes 是由希腊文单词‘吸管’演化而来。原意指的正是糖尿病的两种主要症候:经常觉得口渴以及排尿量增加。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中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虽然人类对糖尿病的记载很早,但是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人知道糖和糖尿病有关。当时是威利和都布生两位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和尿液中都含有糖分。而后,大约在1815年,一位法国化学家雪罗确认糖尿病患者的尿中的糖分是葡萄糖。半个世纪后,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保罗兰格发现胰脏有些不规则的小岛型组织,其组成细胞比一般分泌细胞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这项重要发现,将胰脏内这些分泌组织命名为“兰氏小岛”。
在保罗格兰发现兰氏小岛的20年后,米林等人发现,若将动物的胰脏切除,动物就会产生糖尿病。这是医学界才将胰脏和糖尿病联系起来。大约在1921年发现胰岛素,1922年第一个病人接受胰岛素治疗。当时消息惊动全球,许多人预言人类将完全脱离糖尿病的噩梦。但不久医学界就发现,胰岛素仅能控制部分糖尿病患的问题,其他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的血糖控制仍然问题重重。到了1960年代,临床发现,虽然使用了药物,但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仍会明显上升。德国拜尔药厂的研究人员推论,若能抑制病人体内负责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酶,可以控制饭后血糖浓度上升。经过多方面的探索,有人发现小麦粉中有内因性抑制剂。拜尔的研究人员于是到超级市场买了一袋小麦粉,几周后果真萃取出第一个抑制剂。但是这个抑制剂表现不佳。研究小组又在面粉中摸索了十几年,后来将焦点转到微生物,直到1973年才从微生物确认出一组有效的抑制剂,成为卅年来第一个新糖尿病制剂。这种被拜尔命名为糖禄锭(Glucobay)的葡糖堂妹抑制剂,主要用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一般不建议对小于18岁的病患及譬如妇女使用。

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在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慢性并发症则已进入中、晚期。绝大多数糖尿病是第II型的,过去被视为老年病,但是现在青壮年病患,特别是三、四十岁的白领越来越多。究其原因,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是重要因素。压力大时,人体分泌压力激素,刺激血糖上升,使人产生能量、更具爆发力,应付繁忙的事物。这种情况若经常发生,血糖就会居高不下,久了就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初期多半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便掉以轻心。而且这些中青年糖尿病族群,因为忙于事业,往往忽略规律运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病情常控制得比老年病患还差。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其关键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必须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考虑。在具体实施时要坚持持久战。糖尿病的预防可以构筑三道防线,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热量摄取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时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和人们的饮食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改变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外,还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毅力。热量摄入适当,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充足的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饮食原则。对体重进行定期检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保持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但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维持肌肉力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戒烟和少饮酒。戒掉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二级预防是在早期发现糖尿病后进行积极的治疗。要定期测定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者,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减退、多尿、白内障等要仔细鉴别,以期尽早症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树立终生与之斗争的观念。要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的手段,将血糖长期地平衡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延缓糖尿病们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要密切监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因为早期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的,甚至是并发症消除,功能恢复正常。
睡眠不足的人患糖尿病或血糖受性受损的危险性会提高。对1486名53-93岁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和每晚睡7、8小时的人相比,睡不到5小时者得糖尿病的危险是2.5倍,睡6小时者是1.66倍,睡9小时以上是1.79倍。葡萄糖受性受损的危险提高比例依序是1.33、1.58、1.88倍。不过失眠对葡萄糖含量的影响不大。
树立正确的饮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预防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对体重进行定期检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经常运动。戒烟少饮酒。
定期检测血糖,尽早发现无症状型糖尿病。一旦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期尽早症断。
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饮食不当、嗜好酒,这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更要重视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出现一般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包括遗传易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临床糖尿病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是以适当的干预均可阻止糖尿病发生。所以对糖尿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 控制饮食以减轻胰岛负荷。
2. 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血糖的代谢和分解,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 去除一切诱发糖代谢紊乱功的因素,防治相关疾病如甲亢等,针用或禁用如皮质激素等药物。避免各种生理和心理刺激,如手术、创伤、长期或严重的精神负担,戒除不良生活方式如酒、熬夜。
4. 定期检查餐后和空腹血糖、尿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认识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 缺乏身体运动:经常作适当运动有助体内糖分的消耗。
• 不合理饮食:饮食中的高脂肪、高热量直接造成身体脂肪堆积,成为糖尿病主要诱因。
• 精神紧张: 工作或生活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血糖、血压持续增高。
• 糖尿病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大。
• 吸烟:吸烟会引发改变体内脂肪分布,对胰岛贝塔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而引起糖尿病。
• 长期接触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或胰腺受到外伤损害者:因胰岛功能遭到破坏而发生糖尿病。
• 反复感染病毒者:病毒感染损伤胰岛贝塔细胞而发生糖尿病。病毒感染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原因是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 大多数II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人体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 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 雌激素在妊娠时水平增高,雌激素可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同时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将可能诱发糖尿病。
• 遗传和环境因素有:遗传因素、空气污染、噪音、生活竞争之能够的心理压力等,这些均可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发生糖尿病。糖尿病与遗传关系密切,根据研究,母系遗传高过父系。
• 肥胖不是糖尿病的惟一致病原因,但是体制指数BMI在30以上者,得糖尿病的危险提高十倍,BMI连续10年在35以上者,得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80倍。
• 睡眠不足的人患糖尿病或血糖受性受损的危险性会提高。对1486名53-93岁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和每晚睡7、8小时的人相比,睡不到5小时者得糖尿病的危险是2.5倍,睡6小时者是1.66倍,睡9小时以上是1.79倍。葡萄糖受性受损的危险提高比例依序是1.33、1.58、1.88倍。不过失眠对葡萄糖含量的影响不大。

及早发现糖尿病的症状

• 多饮:引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加。
• 多尿:尿的次数和尿量都明显增加,24小时内可有20多次。尿液泡沫多,尿渍发白、发黏。
• 多食:进食后无饱腹感,造成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 消瘦: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加重消瘦症状。
• 打鼾会引起糖尿病。打鼾是一种病理现象,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俗称鼾症。如果口或鼻气流停止至少10秒,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次数超过5次以上就可确诊。鼾症与糖尿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鼾症患者在夜间容易缺氧,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使患者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另一方面,鼾症可造成患者体内胰岛素对集体的亲和力下降,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长生胰岛素抵抗。同时,由于代谢功能紊乱,脂肪的合成明显大于分解,致使鼾症病人易肥胖,使胰岛功能相对不足,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机会。如果鼾症和糖尿病同时存在,应该积极用呼吸机或手术治疗,纠正缺氧,使血糖降低,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正常的糖代谢。
• 男性腰臀围比例与荷尔蒙变化有关联,可以作为侦测糖尿病的警讯。这个比例超过0.9时最好检测是否有糖尿病。
• 当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棕黑色斑块时,要注意是否为糖尿病警讯。好发于胖子颈部、腋下、乳房下面、肚子的游泳圈、腹股沟、臀部股购等皮肤皱褶处,不痛不痒,极易忽略。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特别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会发生并发症,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急性并发症包括昏迷、意识混乱、休克、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非酮体酸中毒、低血糖反应等,慢性并发症包括冠心病、肾脏病、视网膜病变、末梢血管病变、神经的损害、血管病及伤口溃疡、对病菌的抵抗力减弱等。

糖尿病患死于糖尿病者不多,死于慢性并发症者超过2/3。罗患糖尿病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2-4倍。除了车祸、受伤截肢之外,最常将膝盖以上或以下截肢,以糖尿病人最多。在美国,失明的人数中,以糖尿病人最高。90%糖尿病患高血压,大血管病变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不只是要控制血糖,血压高会造成心血管疾病,比血糖还重要。因为90%糖尿病属第二型糖尿病,会并发高血压,容易发生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其原因是自主神经损害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对高血糖很敏感,过多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可引起神经病变。此外尤其是老年人常见的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细小血管增厚、管腔变窄等,使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也是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经病变的原因。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常在夜里或餐后发生,病人多有身体消瘦表现,服用抗生素无效。久而久之这些病人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出现慢性腹泻,不要掉以轻心,而应该到医院看内分泌科进行大便常规、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直肠镜,以及空腹血糖、糖耐量、及尿糖检查,以防隐匿性糖尿病漏诊。
脑梗塞是中老年糖尿病人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据统计,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会因此而促发中风。因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稠度现象导致血流缓慢,加上中老年人身体各器官趋于老化,往往发生动脉硬化,而者互为因果,造成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而引发脑梗塞。中老年糖尿病引发的脑梗塞一种小梗塞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缓慢,比表现为无力、肢体麻木,易与周围神经病变混淆。中老年糖尿病引起的梗塞还有发福发作的特点,这将引起脑细胞受损,使患者出现忧郁、记忆力明显衰退、精神异常、表情淡漠、行动迟缓、痴呆等现象,很容易被误认为精神病而得不到及时治疗。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智力、精神、或语言障碍,即使无糖尿病史也要及时、反复择定血糖、尿糖。有的患者在血糖升高之前可能已有脑梗塞发生,则应做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其阳性率可达90%以上。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一种主要并发症,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进展快。发病率女性化高于男性。患者大多数没有心绞痛。即使发生心肌梗塞患者也可能没有心前区疼痛,只是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力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生命危险。冠心病伴随着糖尿病而生,无为因果、互相干扰,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尤其是心力衰竭时,容易产生酮症酸中毒。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肌梗死。由于心肌存在病变,抗心理失常的药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指标,密切观察,争取早期发现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使极关重要的。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在休息的时候感到心慌,起立后头昏时,除了警惕低血糖外,还要注意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
2. 当感到脖子酸痛、牙痛有没有龋齿、咽痛、或胃痛时,不要忽视了冠心病的可能。
3. 当一贯居高不下的血压突然减低到正常时,如果并不觉得轻松,没有食欲、憋气,则应注意心脏功能。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屈光改变、眼睑疖肿、睑缘炎、上睑下垂、结膜动脉瘤、结膜下出血、角膜后色素颗粒沉着、虹膜睫状体炎、全葡萄膜炎、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及机化、继发性视网膜剥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危害视力,甚至失明。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眼睛的大部分组织都将受其影响,会产花生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各种病变,所以要及早做好预防。得了糖尿病以后要及时进行治疗,将血糖空者在正常范围,同时注意生活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拳操等),避免劳累,尤其是脑力和严厉的疲劳。控制饮食,定期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的视力丧失的机率是正常人的50-80倍。其并发症包括角膜异常、青光眼、虹彩新生血管化、白内障、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几乎都会造成视觉能力的丧失。罗患糖尿病五年以上的病人,患第一型糖尿病者一孕妇等,比较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这类患者必须定期检查眼睛方面的变异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I型糖尿病,或称幼年型糖尿病,IDDM,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更为严重。根据统计,经过15年追踪,I型糖尿病患者中近半发产生黄斑部水肿或纤维组织增值,若不及早接受玻璃体切除,可能双眼同时失明。因此,任何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做好血糖控制,并避免并发高血脂,要定期接受视网膜检查。

糖尿病患者不要忽略神经病变腕遂道政后却极多发性神经炎的发病率,糖尿病人使正常人两倍以上。腕遂道症候群并发的原因是因为通过手腕郑重的神经受到压迫。主要症状是第二、三、四根手指尖会发麻、发痛,尤其在夜深人静或凌晨时,镇转会加剧。患者一大资源及经常需要用到碗里的建筑工人居多。多发性神经炎则是多条神经出现病变,从神经末端的脚趾或手指尖开始向躯体蔓延。许多病人没有对并发神经病变加以提防,甚至没有察觉自己已经的了糖尿病,以致出现腕遂道症候群后,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所以建议病人平时注意血糖控制,以免血糖抬高影响血液循环及神经通路。

糖尿病人发生高血压的比率要高出正常人的1.5-2倍,同时对心、脑、肾的损害远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单纯糖尿病患者。医学研究证明,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肾脏将受到高灌注、高渗透、高滤过的影响,若不合理治疗,肾脏将会受到严重损害。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处理指南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都定位高位或际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糖尿病会导致阳痿。据统计,5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有50-70%并发阳痿,在20-30岁的糖尿病人中阳痿发生率也高达25-30%,为非糖尿病人的5-10倍。糖尿病人之所以异并发阳痿,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波及阴茎动脉,会使血管变窄,供血量锐减,从而造成阳痿。另外糖尿病人血糖过高,糖代谢失调或维生素代谢混乱,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受阻,降低了性兴奋性。糖尿病人的性激素分泌也将受到影响,引起性功能减退。

糖尿病人的口腔也会发生并发症:牙周病、龋齿。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是糖尿病人的第六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控制不良时,血液中多余的糖分成了牙周病细菌的最好营养,使牙周病的发展及牙周组织被破坏的速度比一般牙周病患者快了很多。并且,牙周病的细菌会增加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抗性,使血糖控制更不稳定。所以要加强对口腔的卫生照顾,防止口腔发生严重感染。注意口腔卫生,使用合适的洁牙工具和方法。含有罗赫斯丁(Chlorhexidine)的漱口药水,有很好的抗菌效果。饭后和睡前洁牙可降低牙周病和龋齿发生的机会。

糖尿病人的足部很可能因为一个小的损伤造成严重后果,轻者皮肤溃烂,重者形成慢性溃疡甚至坏疽。所以日常生活中要采取措施保护好双足,以夏季定可供参考:
1. 勤洗脚:每晚都用温水洗脚,水温宜在40-50摄氏度之间,不可过热,以免烫伤。也不可用力擦洗,防止皮肤损伤。每次洗脚后用毛巾擦干,特别要擦干脚趾缝间。涂些护肤油并按摩,保持足部皮肤柔软。刻字趾尖向上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不适或疼痛。
2. 勤剪趾甲:一般每周剪一次,不要剪得过短,以免损伤甲沟造成感染。有趾甲干裂的,洗脚时多泡一会。可用护肤油摩擦趾甲周围。
3. 注意保暖:秋冬等寒冷季节要穿保暖鞋袜,防止冻伤。
4. 精心选鞋:患者宜穿软底鞋,鞋底应有吸汗的鞋垫,以防止出汗过多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鞋和袜要宽松些。不要穿紧身或弹力袜。女性避免穿高跟鞋。
5. 小心皮肤损伤:糖尿病人对足部任何微小的损伤都应该十分重视,清创清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直至愈合。不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消毒。环及盐要到医院治疗,防止引起感染。
6. 良好生活习惯:坐时尽量双脚平放,不要双腿交叉,以防止压迫下肢血管而影响足部血液运行。戒烟戒酒。注意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糖尿病患者肺结核复发比例比正常人多2-4倍。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及有效控制,这种情况已有改观。

皮肤老是反复出现不明斑块,要警惕有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皮肤保护能力降低,而让细菌乘虚而入。糖尿病人比较容易罗患皮肤病,是因为糖尿病使微细血管管壁增厚,造成造成白血球穿透困难、营养素运送减少,使得在皮肤遭受细菌感染时,白血球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来保护皮肤,而造成皮肤溃烂,甚至形成坏疽。又因为养分不够,伤口不易愈合,更助长伤口恶化。除皮肤溃疡、感染以外,与糖尿病有关的其他皮肤病还有黄色瘤、黄斑瘤、黑色棘皮症、环状肉芽肿、硬皮肿、白斑等。

• 失明,糖尿病是引发20-74岁年龄段失明的首要原因。
• 肾脏病,糖尿病肾脏病变是使肾脏衰竭最普遍的原因,患者可能需要洗肾或移植肾脏以求继续生存。
• 心脏病及中风,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脏病及中风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4倍。
• 肢体切除,糖尿病人切除下肢的机率比一般人多15-40倍。
•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罗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概率为常人的两倍。唯有好好控制血糖、血压、维持理想体重,才能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 糖尿病患在发病第十年左右会并发心血管与肾脏等病变。尤其需注意的是,即使患者未出现血糖升高,但只要出现葡萄糖耐受异常,其大血管病变已悄然进行。提醒糖尿病患平时除应控制血糖外,更应同时注意血压与血质的变化,以避免日后严重的并发症产生。1998年,台湾25家大、中心医院对2446名糖尿病患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31%病人出现视网膜病变,其中三分之一有白内障,百分之一失明,另有三分之一病患并发高血压或神经病变,百分之四有冠状动脉心脏病,百分之六中风,另有两成出现肾病变,有百分之一需要洗肾。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也很大,会引起下列病变:
1. 白内障。由于血糖的浓度不定,水晶体会因而间接改变含水量,引起视力不稳定。水晶体会过早产生老年性白内障,是名符其实的未老先衰。
2. 青光眼糖尿病患者眼内会有新生血管,如果长在虹彩及前房角上,会阻碍前房液排出,会由此引起恶性的比较性青光眼。
3.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常有两种血管变化,一是小血管瘤,另一种是新生血管小血管瘤结构不正常。眼壁常会漏出血清及雪球一起网膜水肿。如果发生在网膜中心,视觉功能会大降。
4. 眼内出血或称玻璃体出血。由视网膜异常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当积血正在视线上,视力会大受影响。
5. 视网膜脱落,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旧伤疤和玻璃体连在一起。当玻璃体已有变化,这些病态组织会拉扯视网膜引起脱落。
上述4及5都会造成突发性飞蚊症,但主要症状还是视力突然大幅下降、视野变小。
患有糖尿病的中年人年老时患失忆症(dementia)的几率是没有糖尿病者的2.83倍。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毕瑞博士主持的这项研究刊登在神经医学期刊上。至于糖尿病怎样导致失忆症,毕瑞提出三种可能性。第一是过多的葡萄糖导致“晚期糖化终产物”值升高,研究发现,这种物质与老年痴呆症和失忆症有关。毕瑞博士指出这种终产物可能会黏附在贝塔淀粉上,并阻止其分解,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患者脑中,贝塔淀粉是一种累及的变态蛋白质。第二种可能原因是,胰岛素会争夺一种可分解贝塔淀粉的分解酵素。因此如果胰岛素的数值过高(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状),该酵素清楚贝塔淀粉的作用便会受到影响而难以发挥。第三种可能性是,糖尿病对人体微循环系统有不良影响,翻盖了对脑的血液供应,随着年龄老化,而引起失忆症。

625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