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

admin Post in 2015.02, 医学论坛
1

王海鹰 MD Lac  麻醉主治医生.西医针灸医生

美国宾西法尼亚圣鲁克斯大学医学院麻醉科

 

作为一位麻醉医生和中国人,可能大家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身边工作的同事们会不时地问起同样一个问题,针灸止痛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可以止痛,相信美国人并不会停留在这个“yes”上。我们也不可能用现有的中医理论去解释给他们听。那么如何从西医的角度去理解针炙止痛呢?

首先让我们理解中医疼痛的定义: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这八个字读起来简单,可理解起来并非易事,所以有人干脆直译过来。首先这里通和不通指得是什么?通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正常,通顺。不通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正常,不通顺。造成不正常的原因包括外淫(风,热,暑,湿,燥,寒),內邪(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和五志(怒,喜,思,忧,恐)。因篇幅有限请看表(1)。中医把看似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为五行,将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内在脏腑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思维方法。用阴阳平衡的观点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平衡则气()、经络通畅,不平衡则气(血)、径络不通畅,人体就可能有疼痛或疾病。

 

五行
五脏
五体
五官
五志
五节 长夏
外淫 热(署) 湿
内邪 内寒 内风 内热 内湿 内燥

表(1):五行对照表

 

 在西医的历史上,西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公元前460–377年,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人体四种体液与四个季节相关;血液春天,黄胆汁夏天,黑胆汁秋天,粘液冬天。他認為疼痛和疾病乃体內四液失調之结果,如果是体格强健者,則四液之量均等,當四液之量失調時,人即生病,直至回復平衡,方告痊瘉。而液体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並且認為主因乃环境因素、飲食及起居。希氏疗法建立在自然界所赋予之治疗力量。由此看来中西医在这个时期对疼痛的理解极为相似。{《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王海鹰 未发表}

 

中医在此后二千多年的岁月中,一直坚守着实践医学的真谛,以师代徒的方式,传承着一整套中医的理论体系。而西医由于宗教对科学的打压发展并不顺利,真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实验的方式解剖人体,使人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正了西医历史上很多大师的错误观点。在此后四百年的岁月里,西医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方式,随着重大的科学进步而经历了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变迁。对疾病和疼痛的认知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着变化。1644年,任. 笛卡尓(Rene Descartes )提出疼痛是一种感觉扰动,沿神经纤维传导最终到达大脑。这一理论将疼痛解释为人对物理和机械刺激的感觉。19世纪阿维森(Avicenna)提出特异性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疼痛是一种独立于触觉和其他感觉之外的特定感觉,有自己的感觉装置。此理论的主要支持者是医生和生理学家。几乎在相同时期另外一种强化理论(Intensive Theory) 认为疼痛不是一种特异的感觉,而是人对过强正常刺激的情绪反应。这个理论的主要支持者是心理学家。1955DC Sinclair G Weddell 提出周围模式学说(peripheral pattern theory指出所有皮肤上的神经未梢对过强的刺激都会感到疼痛。1965Ronald Melzack Patrick Wall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疼痛理论: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 。作者提出在组织受损时无论是感觉疼痛的细神经纤维和感觉(触摸,压力和振动)的粗神经纤维都会将信号传入脊髓后角,如果更多信号由较粗的神经纤维传入,中间抑制神经元活性就会增强,接受疼痛的闸门就会关闭,疼痛就会减轻。与此同时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发展迅速。神经递质,受体等相继发现。治疗疼痛的药物和手段也越来越多,西医向着更微观的世界发展。但是西医仍将二千五百年前西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尊称为医学之父。他的体液学说和著名的誓言等一直沿用至今,当然用现代主流医学的知识修订,继承和发扬。

 

从这段简短回顾中不难看出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中药和针灸,如果用现代主流医学的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灸止痛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如何理解中医与疼痛和针灸有关的自古以来就充满着神奇色彩,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出现在中医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其成书于二千五百年前。当时医学处于实践医学模式,医书中采用来解释人和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己非常先进。西医至今找不到相应的物质基础有人干脆直译成“qi”

 

与能量的关系:中医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主编 印会河 2.54}。是中文简体字,众所周知中文字体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从字的本身就可理解大概的意思尤其是繁体或更古老的文字。的繁体是氣,由此字的构成可以看出古人是用一个字加一个字去表达这个字的意思。笔者认为其中字部分主要指空气,米字部分主要指水谷。这个字对人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气化形化。食物和水也就是中的经口由舌头搅拌进入中医的胃,小肠,大肠相当于西医消化系统在此进行分解和消化取其精化排出糟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医称水谷之气,西医称为葡萄糖,氨基酸,乳糜液(脂质)和微量元素等经血和淋巴液进入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贮存在五脏之中,生成精液,津液,血液等中医称为形化,西医称为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此处西医的血和淋巴液也是中医血的主要功能。人体中贮备的能量如果没有进行氧化并不能释放出来。中医所指的没有字的部分径鼻进入肺中,其中最重要的氧气被血红旦白结合后经血液运送到全身,人体中所需的能源经过人体贮存的能源物质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中医称为气化,西医称为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中医是指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食物、水和空气。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自然界气与人体的交换就是能量与人体的交换,就是能量。

 

经络是中医基本概念之一,西医将其翻译成meridian。《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网络系统。

 

中西医在经络上的争论不亚于心与脑的争论。中医强调功能性,经络上穴位的特殊定位性,循行途径的特异性。耗费很大的精力,试图用现代化手段探索一种特殊的组织来证明经络的存在,至今并无今人信服的结果。西医则利用现有的知识否认中医经络的存在,或提出片面的假说比如神经学说,体液学说,免疫学说,间隙学说,内分泌学说等等来解释经络的属性。笔者认为西医或中医在经络的认识上都有其片面性。如果能抛开偏见和局部观点,从整体出发也许有不同的发现。

 

笔者认为中医经络,是中国人的祖先在医疗实践中用大脑的智慧推断出的人体内营养和信息传递的网络系统。西医则用解剖学,生理学,电生理学,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发现了神经网络系统,其中大脑是这个网络的中枢。血液循环的动静脉网络系统,其中心脏是这系统的中心。淋巴网络系统,将人体组织间液体带回血液循环系统。现代医学认为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附属部分,所以将血液和淋巴系统合并在一起叫循环系统。这二个西医系统所组成的网络在三维模型上与中医经络相似,功能上相近。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可以认为中医提出的经络系统被西医用二个系统证明它的存在。至此笔者的结论是中医经络系统是西医神经和循环系统所具功能的总和。

 

中医经络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运行的控制中心在二千五百年前,由于对大脑认识不足,加之心脏在五脏六腑中的主导地位,中医将经络的控制权交给了心脏(心包),心死亡也就是人死亡,如果历史停留在实践医学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医学发展到今天,大脑这个只有三磅重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不但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而且调控循环系统并以此决定人的生命,所以现在许多国家己将脑死亡做为判定人死亡的标准。中医经络上面我们己推论出是西医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总和。大脑调控中医经络系统就顺理成章了。{《中医十四径络在西医大脑途经的探讨》王海鹰 未发表}。

 

经过上述探讨让我们从西医的角度再来理解中医疼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疼痛应该是由于自然,人体内部,心理因素的过分或异常变化,打破人体神经,体液和循环的平衡状态,异常信号由传入网络信息系统送至大脑,产生不愉快的疼痛经历。信息在大脑整合, 指令由传出网络信息系统送至人体的相关部位做出适当的反应,人体发挥自卫和自愈能力,使神经,体液,循环及大脑本身恢复到平衡状态。人体达到新的平衡疼痛则消失,否则疼痛会进入慢性持续状态。

 

现在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西医如何理解针灸止痛。中医解释针灸止痛的原理:针灸是通过调节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使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西医一部分人用现代对疼痛的研究成果来解释针灸。有的理论认为针灸是通过病痛局部电生理变化、化学物质变化和微循环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针灸是通过周围感受器、感觉神经、脊髓后脚的中间神经元以非疼痛的信号取代疼痛信号,从而关闭疼痛传入的大门。还有理论认为针灸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内腓肽等物质而达到止痛效果。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针灸止痛的部分原理,而且各有自己的科研依据。文章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推论出针灸作用的原理:使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反复刺激体表的穴位,周经将这种良性或非损伤性能量或信息入中及大的特定部位,启动自身的调节功能,通生物、生物化、神经递质、受体甚至有DNA等的变化,使功能异常的神经元恢复正常;并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使人体的内环境恢复到平衡状态。

 

这里指的大脑特定部位,是作者将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等集中体现在大脑皮层及中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为西医理解中医提供了直观的结构图。无论是通过中医还是西医的诊断方法,只要能将疾病归纳在脏腑上,针灸治疗的经络和穴位选择就有了依据。{《中医大脑图谱和医学应用 》王海鹰 2016/9/11。《The atlas of meridian system in the brai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medical applicationsUS copyright Registration number/date : TXu001316279/2006-09-11 .Copyright Claimant: Haiying Wang

 

720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One Response to “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