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逻辑 – 中西医差异的原点分析

admin Post in 2015.10
0

路玉滨 博士

 

自西学东渐开始,中西医论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学产生于3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理应同其他任何古代科学一样,逐渐被现代科学所吸收融合,因而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近代西方医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现代研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医学具有和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学术特征,中医学在本质上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因而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无法真正为中医学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中医学现代化的结果只能是中医学的灭亡。过去的100多年,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有青蒿素的问世,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惊艳,但整体来说,研究的结果并未被中医界广泛接受和承认,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未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中西医学体系的不同,会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现代需要的,已经不是一个具体思路的分析,而是一种哲学高度的思考,需要的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对中西医的本质差别进行清晰地梳理。只有这样,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结论才能客观公正,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 科学学的启示

科学学是一门研究具体学科构成或者结构的学科。按照科学学的观点,任何学科都有三部分组成。可以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其中最外边的圆圈,代表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物理学的研究对方是自然界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的演化规律和各种现象等等。作为医学来讲,中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是对人体的健康,疾病的诊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一个头痛病人就医的时候,对西医医生的主诉和对中医医生的主诉是相同的,各种不适的症状表现可能也相差无几。因而,在这个层面上,中西医面对的研究对象共同点很多。而中间的同心圆或者中间层次,代表的是每个学科用以解释研究对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这个层面上,中西医的差别是巨大的。还以上述头痛患者为例,一个西医医生会从是否血压升高,是否颅内有肿瘤,是否有外伤等等来考虑。而一个中医医生,必然会用中医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思考,会考虑是否是外感头痛,是风寒还是风热或者风湿?亦或是由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者外伤是所致的气滞血瘀造成的。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以科学学认为,最内层的最小的同心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它构成了文化思想中的最核心概念,也决定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所采取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也就是一个学科中间同心圆多代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由此要理解和剖析中西医学体系的本质差异,就必须对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医学的思维和逻辑原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要深入剖析最小的同心圆所代表的内容。

二. 中西医学的原点分析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自然科学理论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从哲学层面考虑,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无疑是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学学科体系中最小同心圆的最原点概念和思想。按照原子论的观点,世界是由两个基本部分,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是不可破坏并且不会变化的,并且存在有无数种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原子。它们在虚空中运动,互相碰撞。有时多个原子可能会形成一个集群,而宏观世界物质的多样性来源于集群内部原子的种类及排列方式不同。“ (1)

既然原子是有形状和大小的,在本质上就是空间分布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虚空”。 虽然把原子看做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但把不同原子的组合作为宏观世界的多样性的来源。这决定了在认识自然万物时,必然从空间这条线上展开,相对忽略时间,忽略过程。由于原子有大小和形状,就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维度的尺度来标注。由于把宏观物质看做是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原子的排列和组合,整体在本质上是可以分割的,还原的。这种思路,强调了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把事物之间看做是互无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忽略了事物整体性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本质差别,更忽略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线所展示的改变。

古希腊的原子论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用的决定性影响,医学也不例外。正是强调分析还原,近代西方医学在解剖学,手术治疗学,以结构和可见物质为基础的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医重数据,重检测,西医对人体的结构认识逐步深入,现在已经可以在基因层面对疾病进行检测分析;手术解决了很多过去难以治愈的疾病,而抗生素的发现,又为靶向明确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近代科学与西医学发展所遵循的思路相同,近代科学的很多成就,都很快在医学中得到了应用,显微镜的发明,导致了对人体深层结构的认识,X-光线的发现,也让X-光机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等等。可以说,没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西医学提供技术手段,西医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

熟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和哲学中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是气。在探求世界的本原时,中国哲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这种本原物质的存在,一定是“无形”的。这种无形不是指肉眼无法看到,而是一种没有大小没有形状的客观存在。内经所言,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本质描述。第二,这种本原物质,一定是不停运动的,因为只有不断地运动,才会有气的聚合,才会产生有形的可见的具体物质,才会创造生生不息的世界万物,也就是“器”。”气聚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一切有维度的,有大小和形状的,都是“有”,都属于“器”的范畴。都是气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器由此在本质上,也只是气的某种运动形式的表现。所以《内经》强调,“器者生化之宇”,而在一种有形的器里,因为有了维度的存在,有了上下内外,气的运动形式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因为把气规定为没有形状大小的连续的存在,所以宇宙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任何一种具体事物,都不可能把它从自然万物中分割出来,必须强调在整体联系中认识这一事物;因为强调世界万物源自于气的不同运动变化,是气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形式,所以是时间性的,也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加以认识。这样的一种思维原点,决定了中医学在认识人体和疾病时,必然把人体置于自然整体环境中考察,必然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自身的统一,注重人体和疾病沿时间轴所展现的变化。内经所强调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经络理论,等等,无不是这种思维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反映。

这种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是,把自然事物作为一个“完整自然整体”进行观察和认识。所谓完整自然整体,就是不能分割它与自然其他事物的和自然整体的联系,在过程中全面考察它的运动和特征。所以在本质上,与西方医学所采用的分析还原方法是相反的。如果把西医学方法看做是向下求解的方法,中医学的方法就是一种向上求解的模式。但不能误解的是,中医学并不排斥形,只是在着眼点上,更重视形背后的东西,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中医学建立了以普遍联系为特征,以动态过程为重点的理论体系。例如,中医学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 之所以特别强调五脏与五官的特异性联系,认为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学强调人体有形的脏腑,归根到底是由无形的气的运动形成和维持的。只是因为不同的气运动形式不同才表现各异。因为供养心的气(心气)不仅仅到达心脏,形成心脏的形和用,同时也到达心经,舌,以及其他与心特异性相关的部位,支持这些部位的形态和功能活动。所以内经云:心气上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辨无味矣。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等等。

五脏与五官的对应关系,不仅仅是生理病理上的联系,就是在形态上也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肝脏呈楔形,左右分两大叶,而其对应的目,也是左右两个,同样是楔形的。肾脏左右有二,呈蚕豆形,而人耳也是两个,左右各一,与肾的形态极其相似。肺与鼻的形态也均为半圆锥体。至于心脏和舌,貌似形态差别很大,心脏似一个握紧的拳头,而舌则是扁平状的。其实在中医学中,二者还是相似的。因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五脏系统也是五行系统在人体的反映。所以心气在本性上,与自然界的“火”气是相似的。心脏呈现的形状(一头尖,一头圆,形似倒置未开的莲蕊),其实与火苗形态相似,而当把舌尖朝上翘立的时候,舌也是火苗的形状。除了五官,心气其实也到达很多其他部位,甚至无处不在。所以在中医学中,耳穴中有对应于心的穴位(其他微针系统中也是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部位,心气运动的表现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形有所不同。但由于都是心气运动支持的结果,所以这些与心脏对应的部位,都与心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 关于目前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若干误解

  1. 中医学的”固步自封“问题

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没有像西医学那样,及时吸收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获得飞速的发展。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学落后了,这种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就是没有及时吸收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它发展的轨迹和现代科学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现代科学的成就都可以应用于中医学的,因为二者所走的路子不同。而与中医学科学模式相同的理论和学说,虽然很多都是近代或者现代的内容,却在出现以后,与中医理论迅速融合,成为中医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例如耳穴理论,现在很多人甚至已经不了解它是近100多年的东西,而自然而然地认为可能是古人的发明。因为耳穴理论和中医的整体理论一脉相承,因为中医通过气及其运动,可以完美的解释这种联系。所以,它出现以后,迅速为中医理论体系接纳,成为针灸临床最常用的诊疗方法之一。而西方医学,因为不重视联系,无法解释这种特异性的对应,所以,不管临床有多大的价值,耳穴理论无法成为西医学的一部分。事实上,近几十年,针灸学获得了很多发展,谭氏平衡针系统,可以让疼痛立刻消失,脐针系统,让很多西医无法治疗或者疗效不好的疾病,治疗变得极其简单。这些都使得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也让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还有生物全息理论,尽管现在在生物学领域还有争议,但在中医学中却早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科学因为无法彻底理解其原理而仍然对其持怀疑态度时,中医学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系统不仅与中医学的强调普遍联系的根本观点一致,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实在最有利最直接的证据支持。例如,髋关节的病变,会在肩关节上面有痛点,针刺这些痛点,可以立刻缓解甚至消除髋关节的疼痛。

所以,中医学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与现代科学不同的科学范式,与现代科学的很多内容存在天生的不可通约性,所以暂时无法利用现代科学的一些最新成就。而西医学之所以可以迅速吸收近代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是因为本质上,它与近代科学采用的科学范式是相同的。因为强调分析还原,所以在X光线发现以后,X光机可以迅速在医学上得以利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试图把中医现代化,试图让中医学搭上现代科学的快车,可是研究的结果对中医学的发展并未产生明显地影响。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因而,决不能因为中医无法利用近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就认为中医学固步自封,而看不到中医学沿着自身轨迹的发展和近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实,最新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曙光。量子力学的弦的概念,与中医学对气的认识非常相似。量子纠缠,让我们理解远距离的联系不再困难。而宇宙的全息现象,更是为我们理解中医学的特征性理论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持。

  1.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涉及中医研究的包括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借用其他学科或者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手段,对中医学的内容进行现代科学或现在医学的解读,从而为传统中医学提供一些现代医学的认识或为西方医学提供一些新的药物。前者如中医某一理论”实质”的研究,后者如著名的麻黄素,青蒿素,黄连素等等。”实质”研究其实只是换一个角度看待中医己有的内容,谈不上对中医的发展。而且由于中西医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这种对照“翻译”造成的是更多的混乱。而青蒿素等的发现,为现代医药控制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药物。但中医学在这个过程中,仅是为新药提供了线索,这种研究仍然和中医学的发展无关,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而此处所讲的”中医研究”,是指按照中医学固有的概念,理论,逻辑和方法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贯穿中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例如,面对一些不同于传统伤寒的外感疾病,明清医家从疾病的表现出发,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了针对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方法,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人类控制传染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中医研究和研究的中医的区别,我们可以针对古代的有关四物汤是活血剂还是补血剂的争论设计两个研究。一个是遵守中医传统的思路,直接将四物汤用于具有中医血瘀和血虚的病人,看四物汤是否有效。如果能改善血瘀患者的病情,则说明其具有活血的作用。如果能改善血虚患者的病情,则说明其能够补血。如果两者都改善,则说明此方既能补血也能活血。二是设计一些西医学的观察指标,比如看四物汤能否能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如果改善,说明其具有“活血”的作用。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者其实偷换了概念,将血瘀和血液粘稠度等值了。中医学的血瘀,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比如刺痛,瘀斑等等,显然这不能完全和血液粘稠度划等号。不能说后一种研究没有意义,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其实当用血液粘稠度作为指标来了解四物汤的作用时,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四物汤对血液粘稠度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医学血瘀的影响。

所以,只有坚持中医特点,在中医逻辑体系中的研究,才能真正算是中医研究,也才能促进中医本身的发展。而中医的所谓现代化研究,其实只能增加现代科学的内容,对中医学本身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益处。那些试图将中医中的“合理”内容发掘,变成现代科学的内容,然后摒弃中医的想法和做法,其实都是不科学的,都是基于中医是落后的,古代的,不科学的错误认识。

  1. 关于中药的现代研究

很多人认为,青蒿素,黄连素等是来自于中药的,所以应该算是中药,而且这些药物的发现,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其实,这种结论是错误的。中药并不只是产生于中国的药物,也不是美国的自然草药。中药之所以是中药,是因为他们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被认识和使用的。同样的植物,在美国草药中,就只是草药,而在中医学中,因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其作用并在临床上运用的,所以才成为中药。比如蒲公英。因为这个原因,黄连素,青蒿素等,都不再是中药,因为对它们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都遵循的是西方医学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所以,它们本质上是西药,不是中药了。正因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走的完全是西药研究的路子,与中医学理解和使用中药的思路完全不同,所以很难顺利地为中医师在临床上使用。即使有时有些中医师会参考这些研究结果,但本质上,完全用这种研究结果来使用草药,其实和西医使用的西药是相同的。因为决明子可以降血脂,所以高血脂的病人可以使用。这和西医医生使用提纯的植物药治疗有何区别,又与中医临床实践何干?

中药的研究有中医的思路。任何中药,都有性味两部分。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味则是指酸苦甘辛咸。本质上,寒热温凉是四季的气候变化,酸苦甘辛咸则是食物的味道。前者来源于天,后者来源于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天阳地阴交合的产物。因为不同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不同,本质上禀赋的天阳地阴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显然,对中药的认识,中医是把中药放到自然大环境中考察的。

而中药的具体功能,与中药本身的形象特征密切相关。比如益母草, 其主茎直而上,似血之流行。而此物分节生长,每一节都开花结子,恰似月经分期而至,排卵生子。所以在中医学中,益母草可以活血化瘀,为妇科要药。

如何在中药的现代研究过程中,将中医本身的思路包含在内,从而与中医临床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指导中药的临床使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是摆在每一个中药研究者面前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观点,只是个人的一点管见。但希望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发同行们更多的思考。现在流行的很多观点都经不起深究。这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Berryman, Sylvia, “Ancient Atom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619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