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保健

admin Post in 2012.12, 专题讲座
0

谭淑娟,妇产科医师

新生儿系指胎儿从母体娩出,结扎脐带之时起,到满28天的婴儿,而婴儿期系指1—12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是从生活在如同恒温水浴的、充满羊水的母体子宫中出生,所有的营养要从来自胎盘,变为全靠自己独立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加之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解剖功能均不够成熟,抗感染能力低下,使新生儿期成为5岁以下儿童中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时期。为此,提高薪生儿的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新生儿生理特点:

体重:  是反映新生儿成熟程度和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国男童出生体重为3.30左右0.38千克、女童为3.22左右0.36千克(据1995年全国九市流调结果)。而新生儿期体重增长应超过600克,所以满月时为4.60—4.90千克。若满月时增重少于600克者,即列入体弱儿管理对象,应找出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一、   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8%,且7–10天即可恢复。之后即是孩子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日增重大于50克。

二、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克以下,多系孕28到不满37周分娩的早产儿。个别足月儿由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迟缓,也可导致低体重儿。

三、   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4000克者,通常孕满37到不满42周出生的足月儿。

四、   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者,多见于孕妇有糖尿病或孕末期过食者。

身长:  代表骨骼的发育,它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关系密切,短期的营养不足对它关系不大。出生身长男童为50左右5.7厘米、女童为49.8左右1.6厘米。新生儿期身长增5厘米,可达56.1—56.9 厘米。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出生时男童34.3左右1.2厘米、女童33.3 左右1.2厘米。满月时增4厘米左右。出生时头围大于胸围0.5厘米。(头围系从左右眉弓上缘、经枕骨粗隆)。

胸围:从两肩胛下角至两乳下缘处,胸围反映胸廓骨骼、肌肉、软组织和肺的发育,出生时,男童32.7左右1.5厘米、女童为32.6左右1.4厘米,满月时36.9—37.6厘米。

呼吸:出生后一般2秒钟开始呼吸,5秒左右啼哭,10秒–1分始规律呼吸。呼吸表浅且节律不整,因为呼吸系统中枢发育尚未完善,甚至是间隙性呼吸,一般2–3天后形成规律。生后前两天呼吸频率波动较大,哭、吃奶时明显加快。一般情况下,频率为一分钟40–45次,呈腹式呼吸,呼吸时,看不出胸部抬高,只是腹部随呼吸上下起伏。

心率:每分钟120—160次,一般140次左右,哭、运动或呼吸增快时,心率相应增加。新生儿代谢旺盛,耗氧量高,每分钟心博出量为成人的2—3倍。

体温:体温调节中枢虽已发育,但功能尚不完善。按公斤体重计算,其体表面积比成人大3倍,且皮下脂肪薄、皮下血管丰富,所以造成体温低、散热快,散热速度比成人快4倍。当新生儿离开宫内37.5C 之环境后, 因为体表裸露与潮湿, 通过传导、辐射、蒸发、空气对流等4个途径散热,所以生后30分钟–3小时,体温可降1.5—2度C,未成熟儿可降到35度以下,若不及时保温,严重者可导致硬肿症。因此,产房室温应24度C以上,立即擦干包好。新生儿室应以20–24度C、湿度55%为宜。新生儿体温受外界影响较大,所以应注意冬季保温、夏季勿过热,且注意监测体温,每天测两次,正常新生儿体温应36—37度C。

大小便:  出生后10—12小时内排出黑绿色的胎便,总共100—200g, 3—4天后变黄色糊状便。纯母乳喂养儿则金黄色便,每天5—6次;奶粉喂养儿则浅黄色便,每天1—2次,有时有奶瓣或发绿,但精神、食欲均好者仍视为正常。若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时应及时诊治。孩子大便与乳母饮食密切相关,所以乳母不可吃得太油、太甜食物,以免影响新生儿。

睡眠 : 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神经活动过程中,兴奋与抑制的强度均比成人弱,如外界刺激较强时,易于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每日睡眠可达16—20小时。每天哺乳10—12次,每次喂20分钟左右,共约3.5—4小时,其它时间即睡眠,不必打扰,因为睡眠不足可致精神不振、烦燥、易怒、食欲下降等,且易生病,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孩子在睡眠过程中,氧气和能量消耗最少,内分泌释放生长激素比平时多3倍。所以好的睡眠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大脑逐步发育,睡觉时间逐渐缩短。

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第一道抵御外来感染的防线:皮肤粘膜很脆弱,稍有创伤,细菌、病毒可侵入体内,。第二道防线:体内的吞噬细胞较少,局部保护能力也较弱,所以一旦感染很易扩散,甚至导致败血症。第三道防线:抗体,出生时,妈妈带给他抵抗某些病的抗体,所以一般在半岁内很少患麻疹、白喉、百日咳等病,均与此有关。而这些抗体大部分是孕母在孕晚期给的,所以早产儿比足月儿抗病能力更低。母乳喂养和注射预防针是增强小儿免疫力的最佳方法。

特殊生理现象:

一是生理性黄疸:初生2–3天,皮肤发黄,但只要精神、吃奶好,一般7–10天自行消退,因新生儿血中胆红素升高造成的,当胎儿娩出后,体内血氧分压突然升高,致红细胞加速破坏,血中未结合的胆红素明显增高;加之新生儿肝酶减少、活性差;胆道排出胆红素功能又不完善;以及肠内细菌群尚未建立、胎粪排泄慢等原因,致使胆红素不能迅速结合、运转、排出体外,所以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组织黄染,即我们看到的黄疸。一般足月儿60%、早产儿80%可出现生理性黄疸。但若黄疸出现过早(出生24小时内)、程度过重(胆红素大于204微摩尔/升或每日上升值大于85微摩尔)、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超过两周、早产儿超过3周)、黄疸退而复现等,均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也可称胆红素脑病。死亡率很高,治愈者也往往有智力低下、视听障碍、手足抽搐等后遗症。

二是假月经:因为女婴受雌激素影响,阴道上皮和子宫内膜增生,分娩后雌激素中度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脱落,所以有的女婴生后3–7天,阴道有血性分泌物流出,应保持局部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外阴及臀部,约3—4天自然消失,不需特殊处理。 三是乳腺增大:新生儿(男、女)均受母之内分泌素(如催产素、孕酮)的影响,双侧乳腺肿大与泌乳。一般出生一周出现,两周左右最明显,2–3周自行消失。不能挤压、和揉,因可致闭塞的乳腺管与外界相通,如周围不洁时,可致乳腺炎、败血症等。

新生儿保健重点: 新生儿保健的重点是保暖、喂养、预防感染及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院后,首先应与地段保健组织建立联系,便于实施产后访视,其次父母应自己带孩子,使孩子从父母那裡吸取的不仅仅是物质营养,更多的是爱,是精神营养。而亲子互动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关键,千万不可图轻松而错过孩子两岁前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保暖: 居室应温暖、安静、通风良好、清洁朝阳。室温22度左右,使新生儿既能保持正常体温,又能较少耗氧而维持正常代谢。所以室温在18–25度c是较为适宜的。冬天室温低于15度就应取暖,酷夏应注意室内通风,空调温度25—30度c(与室外温差小于10度c),不要长时间开放即可。湿度应在55%左右,过于干燥的空气会增加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必要时可用加湿器、地上洒水、暖气上放湿布、火炉上坐水壶等方法,均可增加湿度,切勿在新生儿室内抽烟。

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如有特殊原因需人工喂养者,可采用婴儿奶粉,具体方法由地段保健组织医生,在产后访视时给于技术指导。

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薄、吞噬细胞少、抗体水平低,致使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且局部感染易扩散,如脐炎、尿布疹、牙龈炎、皮肤小脓疱等,处理不当均会扩散,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为防感染:

一是:妈妈接触孩子前先洗手,每次喂奶前用温水洗乳头,防“病从口人”。

二是:皮肤清洁是减少感染的重要环节,应勤洗澡、勤换内衣、常晒被褥。

三是:观察新生儿是发现感染的重要环节,新生儿各种感染如败血症、脐炎、脑膜炎、泌尿系感染等,均可先发现到:新生儿吃奶不好、精神欠佳、消化不良、体温高、呼吸改变等,可帮助诊断及时看医生。因一旦感染,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据统计:婴儿死亡率的60–70%为新生儿,而其中76%为出生7天内的早期新生儿。

四是:预防新生儿腹泻,常见腹泻的原因:如喂养不当,多见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奶过稠、量过多、糖过多,均可致腹泻。又如肠道内感染,吃了不洁食物,细菌、病毒,通过护理人员之手、奶瓶、变质的奶,未洗净的乳头等,经口感染,大便多达10次以上/日,呈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为主,严重者可致脱水酸中毒。再如肠道外感染,是指患其他感染,同时表现出胃肠道症状。有时病原菌毒素对肠道分泌、吸收功能的影响之大,引起腹泻之重,会掩盖其原发病而造成误诊。

家长可通过观察大便,初步判断病因:若消化不良所致,如大便呈臭鸡蛋味时,是蛋白质消化不良;如奶中放糖过多,糖在肠道发酵过度,大便呈泡沫、有酸臭味;若大便呈灰白、多泡沫,是脂肪消化不良。 若腹部受凉所致,则肠蠕动快、大便发绿;若感染所致,大便呈蛋花样、含粘液、脓血。另外,有些新生儿大便5–6次/日、较稀,但只要食欲好、精神佳、体重增长快,这是生理性腹泻,或称母乳性腹泻,不需治疗。一般出生4–5个月,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形状均可转为正常。治疗新生儿腹泻针对去除原因,对中度脱水者可增加母乳次数,少量多次喂糖盐水法。若检验大便有脓球、白细胞,需抗生素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抗体可防止腹泻的发生,这是任何配方奶粉都不能替代的。

新生儿护理:

一 .皮肤护理:要经常洗澡,水温一般在40度即可;用纯棉而柔软的毛巾;用婴儿皂或婴儿浴液;衣物、尿布、宜选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臀部洗后涂凡士林或香油或鞣酸软膏,以防红臀。

二  .   脐部护理: 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皮肤干燥,尿布不可遮盖脐部,以免尿湿、污染脐部,应注意脐部有无红肿、渗出,可用75%酒精擦拭脐部残端和脐周围,且保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结痂者,对结痂下有无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更应加以关注和清洁处理。脐带残端脱落后,此处如仍有少许分泌物,需每日用75%酒精棉棒擦拭3次保持干燥、清洁。且勿随便往脐部撒消炎药粉,因会导致感染;如果发生脐炎伴全身症状时,应即去医院就诊。

三  .   眼部护理: 在护理前必须先洗净双手,给新生儿洗脸前,先用干净棉球沾水清洁眼部,如产妇有淋病,新生儿可在分娩时,经产道感染淋病性眼炎;如产妇患非淋菌性阴道炎时,可感染沙眼衣原体结膜炎;故发现新生儿两眼红肿、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时,致眼睛睁不开,必须及时用抗菌素治疗。有的新生儿总是泪眼汪汪的,有时是一只眼不断流泪,很可能系鼻泪管不通,应请眼科医生治疗。

四  .   口腔护理:  如发现新生儿牙龈出现园形白点,似小米粒一样,称“马牙”,它是角化的上皮细胞团,无需处理。自会脱落。有的家人用布沾水擦白点,这样易损伤口腔粘膜致感染,重则败血症。如发现口腔有白色斑点状物,很像奶块,但基底部潮红、不易擦去,称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重者可影响食欲,应于喂奶后在患处涂制霉菌素软膏,每天3次。

五   .   衣着和尿布的选择和包裹新生儿的方法:

选择纯棉织品、机洗为宜,洗时不要用含酶的洗衣粉和柔顺剂,不用碱性强的肥皂,避免洗不净会刺激皮肤。衣服应易穿、脱,清洁舒适,睡衣、鞋襪宽松,易从下端打开,以便于换尿布。尿布为预防红臀、尿布疹的发生,选柔软、透气性好的棉布类或质量好的纸尿布(纸尿裤),可用棉织品尿布和纸尿裤交替使用,夜间或外出时纸尿裤为宜。应注意随时把尿,对孩子做排便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排便习惯,且于便后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若遇严重红臀,或尿布疹,可去医院理疗。

包裹新生儿方法是穿合适的衣裤、用毯子包裹或用睡袋,这样既保暖、又不影响婴儿活动,一定避免“蜡烛包”之包裹方法。新生儿除了吃和睡的生理需要外,也需要爱抚,即称为精神营养。但抱前需先说说话、轻轻抱起,不要突然抱起使他受惊。且先托起头颈和腰臀部,抱起后让他身体靠在你胸前或肘弯上,一手支撑头部,另一手托住腰和臀。喂奶后应竖抱一会儿,将头靠在母肩部,面向母亲,轻拍背5分左右,使吞下的空气排出,避免溢奶,放下时也应轻柔。有人喜欢边走边摇地哄孩子,甚至动作较大的晃动孩子玩,这都不适宜,不小心会晃伤孩子的大脑。

六   .  睡眠和环境: 新生儿正常生活规律分为6种意识状态: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如遇“夜哭郎”,应找原因。如室温是否过高(一般应22度左右),是否穿的多、盖的厚时,多可摸到额头有汗,可适当减衣、调室温;若手、足发凉,可保暖;渴了可喂水;饿了可按需喂奶。若尿布湿了,换后即中止哭声。或白天睡多了也会引起哭闹。因孩子不会说话,哭是他表达自己意愿的唯一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哭声来分析判断是饿、困、渴、不舒服、还是需要爱抚了,对新生儿来说,适当的哭哭是没有害处的,一方面可作为他的一种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可加大肺活量,对孩子是有益的,所以千万不要养成一哭就抱的坏习惯,有时闹觉时,一般会撒娇似的哼哼唧唧的哭,只要提供适宜睡眠的环境即可,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又拍又摇,会打乱了瞌睡、深睡、浅睡的睡眠周期。有的孩子在睡眠中抖动或“一惊一乍”的,是大脑发育不完善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要惊慌失措。但必须学会分辨孩子生病时的哭闹,多伴有发热、呕吐、双腿蜷曲、尖叫或呻吟等,应即去医院诊治。对哭闹的孩子切忌不理他,长时间的忽略会造成心灵伤害,应根据哭声大小、音量高低、时间长短和伴随症状判断他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用爱抚去照料他,可是减少哭闹的最佳方法。

七    . 发热的处理:除感染因素外,环境过热、失水等均可致新生儿发热。应分析原因,及时对应处理措施。发热最可靠的依据即体温超过37度c时,伴随的症状如面红、烦燥、呼吸急粗、吃奶时口鼻出气热、手足发烫等。如不超过38度c,不要随便服药,可物理降温,如调室温为22–24度c左右;打开包被,解开衣服散散热;可用温水洗澡;喂些温开水等。如果是环境高热造成的发热,经过上述处理后,即可使体温降至正常。如发热伴有口干、囟门凹陷、尿少等,应想到脱水热的可能。应多喂些凉白开水,适当给镇静药,严重的可输液。如有感染所致的发热,应去医院诊治。如体温达摄氏39度, 除上述措施外,应在头下枕一冷水袋(非冰袋)、腹部放温湿毛巾,用温水沾湿婴儿前额、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处(大血管走行处),靠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勿自行用药,切勿酒精浴。

八    .  户外活动:每个人从小锻炼身体是健康的保证。在锻炼过程中,自然界的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以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体机能得以改善。一般的,自然界刺激不外乎空气、阳光、水。对新生儿来说,到户外晒晒太阳、接触些新鲜空气是非常有利的。户外空气浴可使新生儿皮肤和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冷与热的刺激,促使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以改善体温调节能力、增强适应外界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新鲜空气比密闭室内空气氧的含量高,有利于新生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晒太阳时,皮肤接受较多的紫外线照射,可产生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可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同时,孩子在户外,看到更多的人和物,在观察与交流中,可促进他的智力发育。但户外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如新生儿出院后,可先在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但不要有对流风,逐渐过渡到在室内打开的窗前活动;半月后可走出房间活动,但开始到户外时应选择天气较好,衣着暖和些,户外活动时间从5分起,逐渐延长。按北京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规定:满月的婴儿,每日户外话动,应逐渐达到2小时以上。可参考:逐步安排自己的婴儿户外空气浴锻炼的方法。

九   .  新生儿游泳、抚触操: 游泳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当天即可进行的一项特定、阶段性的人类水中早期健康保健活动。着重于以水为介质的皮肤接触及各关节大幅度的自主活动和被动游泳操活动,同时可温柔而自然地刺激新生儿的视、嗅、温、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所以有利于孩子早期的智力发育,即对外界尽块做出应答十分有利,如爬、行走、反应均早,尤其是有利于智商、情商的发育和提高。但必须在专用安全措施的保护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和看护。 抚触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操作者,对新生儿非特定部位肌肤的轻柔爱抚。着重于以婴儿油为介质的皮肤接触和亲情的交流。两者互为补充。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及国民需求,已达到可以开展“新生儿游泳与抚触”这样更早期、更主动、更全面、更到位的顺应人类保健预防需求服务。这项工作和研究已引起医疗、保健、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深受家庭、父母的欢迎。其好处:一是可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建立正常的睡眠节律,减少哭闹;二是增加胃肠蠕动,使食物易消化吸收;三是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增加肺活量;四是可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各器官组织的供氧量;五是通过骨骼系统和关节的活动增加,可得到更好的发育和成长;六是促进亲子情感交流。

十    .新生儿游泳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适应症是足月顺产和剖腹产儿;32–36周分娩的早产儿(体重在1800–2500克),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者。禁忌症是Apgar评分低于8分者;患者新生儿疾病需要接受治疗者;以及小于32周的早产儿、体重低于1800克的低体重儿。 注意事项:一是新生儿游泳期间必须专人看护和正确使用防水护脐贴;二是专用保护圈在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如型号是否匹配,保险按扣是否扣牢、是否漏气等; 三是给新生儿套好“游泳保护圈”后,检查其下颌角、下颏部是否墊托在预设位置;四是应使新生儿逐渐、缓慢入水,泳毕时,要迅速擦干儿身上的水迹,并注意保暖;五是 游泳操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出院后至12个月前,家长可根据婴儿游泳的情况,若决定给孩子做游泳操,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按照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规程,进行规范的游泳操操作,如操作步骤、手法、力度、方向等。否则,则会导致婴儿关节、皮肤、韧带的损伤。

十一  .“新生儿游泳”要求:一是选择正规品牌的婴儿游泳圈和配套设备,严防假冒伪劣产品;二是水质用特殊配方游泳液或洁净水,室温28度左右,水温38度左右;三是吃奶后一小时进行游泳为宜,一天两次,一次10–15分钟;四是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桶内套一次性塑料袋,一人一桶水,家庭用的游泳器械也应定期消毒;五是泳池(或较大的浴桶)水深应超过60厘米,以婴儿足不触及池底为标准;六是婴儿与看护者的距离必须在看护人的一臂之内。住院期间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婴儿游泳与抚触的知识讲座与示教,使这一保健措施从医院走向家庭。

附操作步骤:第一节肩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握住婴儿上臂,前后摆动肩关节。第二节肘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握住婴儿前臂,使婴儿肘关节屈伸,一般90—135度。第三节腕关节运动:操作者姆指放在手背腕关节处,食、中二指放对侧,使腕关节有规律的屈伸50–60度。第四节髋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握住婴儿大腿,前、后、左、右摆动,活动髋关节40度;第五节膝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住婴儿两大腿,使膝关节屈伸70—90度。第六节踝关节运动:操作者姆指放足背踝关节处,食、中二指放对侧,使踝关节屈伸40度(同腕关节)。第七节放松运动:操作者双手放在水中上、下、左、右划动,让水产生轻水浪,让婴儿自由活动。第八节自主运动:让其自主自由活动。

十二   .新生儿抚触操:是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地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整个过程充满了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同时通过母亲双手把良好、温和、和适度的刺激通过婴儿皮肤感受器传至大脑,促进其神经发育,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食物的消化吸收,增进亲子交流–亲子互助,减少哭闹,改善睡眠;操作者应选择温暖舒适的环境,婴儿处清醒状态,半空腹,沐浴后为最佳时间;操作前应先洗手,摘下戒指,用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擦干手掌侧,然后边和孩子说话,边做抚触,手法要轻柔,逐渐加大力度;抚触可按照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一天2–3次,一次5–15分钟;抚触时应注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孩子觉得足够了或哭闹、不配合时,需停止操作;抚触手法每个部位可4—6次。作抚触操应注意:一是开始抚触,宝宝可能不适应,表现皱眉、把头偏向一侧、甚至哭闹,不要着急,可暂时停止抚触,并要亲切地和小宝宝说话,吸引其注意力,再去抚触,可能会接受。二是操作时,不必强求小儿始终固定体位,多仰卧和俯卧位。三是当婴儿5个月后,也可坐在妈妈腿上接受抚触,可随时随地作,如喂奶时边抚触小手、上肢或下肢。另外,脐带脱落前,暂不作腹部抚触。

附具体步骤:

头部:第一步,两拇指从眉心部交替向上滑动,止于前额中部;第二步,两姆指由眉心沿眉弓上缘向外滑动; 第三步,两拇指由下颏中央分别向外上方滑动,止于耳前(使呈微笑状);第四步,四指并拢,用指腹从前额中央依次向耳后进行,大约经过6次可抚触整个头部 。

胸腹部:第一步,食、中指并拢,用两指腹或手指外缘(小鱼际),由肋缘下端、腋窝线部位开始,经胸前向对侧肩中点滑动,两手交替进行,避免接触乳头。第二步,母亲右手由小儿右下腹开始抚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滑动,左手加半圈,从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止。不要压迫膀胱。     四肢抚触:第一步,母一手握儿手,另一手从上臂轻抚止手腕部,大拇指止于小儿掌心,双手交替进行。第二步,从小儿上臂到手腕,轻轻捏;再双手交替搓手心。第三步,其余四指交替按摩手背。第四步,  拇指与中指捏小儿手指两侧,捏至指端时并轻拉手指。下肢抚触除不作第三步外,其余均与抚触上肢相同。    背部抚触:第一步,以脊柱为中心,双手拇指腹向两侧滑动4次,渐次向下移动,作到骶尾部。第二步,双手食、中指并拢,沿脊柱两侧从肩部向臀部滑动。第三步双手掌紧贴小儿臀部揉数次。

抚触传递着母爱,很多母亲为婴儿抚触后,觉得孩子好像变得懂事了,能与之对话,较前活泼了,吃得好,睡得足,体重增长快。为了让宝宝拥有强健的体魄,聪慧的头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每天抽出少许时间为宝宝作作抚触,让宝宝从出生第一天起,尽情地享受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爱吧!

 

508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