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admin Post in 2012.02, 环球医学
1

沈安平博士

       最近看到两篇有关孩子在学习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的文章,极有感触。我想它们应该是促使我们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好案例。为了便于讨论,现分别摘录如下。

案例之一:

        晓莹(化名)出生在一个油田工人家庭,父母亲经常要野外作业,所以两岁就被送到全托幼儿园。上小学后,又被送到奶奶家,父母亲只有节假日才能来看她。虽然有爷爷和奶奶的照顾,但晓莹还是感到了孤独。父母虽不能经常陪伴晓莹,但是他们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并满足她的各种要求。慢慢地晓莹的脾气越来越大,一切要自己作主,自尊心强。

        晓莹到小学后心态开始和同龄人不同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得不到第一就觉得别人会歧视自己。小学三年级的期末考试,她因带病参考而得了第二名,自己感觉很失落,总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暑假里,她逼着自己把数学试卷做了100遍。直到半年后,在期末考试中重新夺回了第一,晓莹脸上才有了笑容。

        她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但是重点学校里人才济济,她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一直排不到第一。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她排在班级第16名。晓莹沮丧极了,甚至用刀片割伤胳膊来惩罚自己。直到走进高考考场的那天,她仍没有走出阴影。因为晓莹心态没有调整好,很多会做的题都没有答正确,最终只差一分没能进入大学本科段分数线。

      这个成绩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老师甚至带着她去查询高考分数。晓莹自小就相信成绩代表一个人的一切。自从高考成绩公布后,她就躲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也不与人说话。最后晓莹只收到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她没去报到。父母准备安排她去高中复读一年然后再考大学。但是当她一想到其他同学都上了大学,她就无法再拿起高中课本读书。

        后来晓莹得知到国外去学语言然可以直接就读大学本科专业,觉得这是一个唯一可以躲开身边的人,保住自己的尊严的机会。她就让父母亲想尽办法筹款,并要奶奶也卖了自己的房子,最后凑足了一笔款子到了日本“留学”。几年后晓莹把钱用完了,日语也没有学好,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本科就读。但是她又怕被人嘲笑而不愿回国。最后在按摩院认识了一位朋友,让她回国以招工名义诱骗一些女孩到日本做按摩小姐。结果被人告发,涉嫌拐骗,晓莹被判处15年徒刑。

案例之二:

        小军(化名)从小就被母亲认为体弱多病,他也经常闹肚子疼,母亲为此常常背着孩子往医院跑,但总是查不出什么结果。为此小军的母亲就一直为小军的身体健康担心,生活上更是悉心照顾。但是小军的母亲对他课内外学习却从不放松。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让小军学画画。

        小军从小生性腼腆,一般对母亲的话总是言听计从。但是他一旦急了,言语表达不清时,有时会突然爆发,最严重的一次是小军当着他母亲的面用拳头把大衣柜的玻璃都砸了,血流一地。随着小军的成长,小军与母亲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也趋向紧张,。

        小军上了初中后有一次又闹肚子疼,母亲心急火燎的送孩子上医院,医生诊断半天仍然查不出病因,只能给孩子输液。母亲这时觉得小军的表情怪异,似乎有些得意,她脱口问道,“你不是在装病吧?”,没想到孩子竟笑而不答。母亲这时突然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过去小军“生病”的画面一幕幕闪现在她眼前,这时她才恍然大悟。

        小军母亲本来对孩子期望很高,曾表示希望让孩子将来当外交家。可是,现实中的儿子让她感到失落。她眼中的儿子不但智商不高,成绩一般,而且胆子也小,一到考试时常吓得发抖,晚上也睡不好觉,有时需要靠药物才能睡眠。小军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她自认为很了解孩子。她认为孩子很胆小,个性不强,给孩子买了许多学习书籍希望他有所长进。中学统考之前她还带小军去看了心理医生。

案例分析

      晓莹和小军两个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家庭环境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晓莹从小个性突出,成绩优良,而小军从小“体弱多病”,胆小腼腆。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是炯然不同,小莹的父母亲是通过丰富的物质商品来弥补贫乏的亲情交流,但是他们对晓莹的个性似乎缺乏应有的了解。而小军的母亲则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小军从小是关怀有加,对他的学习和成长全方盘算,期望甚高。从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抚养环境中我们或许也可以悟出这两个孩子各自学习和成长发展中的曲折和障碍。(别忘记,父母亲是孩子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师!)

         虽然从表明上来看晓莹和小军的家庭教育环境大相径庭,他们的个性也是天壤之别,一个争强好胜,另一个是惧怕竞争。但是从他们的心理上来看,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障碍, 那就是对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过份担忧和恐惧。或者说他们都患有“焦虑症” (Anxiety Disorder),正是这种心理障碍又进一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焦虑症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大概有十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这种疾病。这种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对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怀有极其夸大的恐惧,因此往往导致患者采取极端的措施来抑制这种恐惧。这种极度恐惧有时是比较广泛的,有时又是针对某个具体事物和物体(动物),有时又是没有明显原因的。患有焦虑症的孩子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出现异常变化,心理疾病专家认为以下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信号。

         一般说来这些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容易发脾气,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敌意,有自杀倾向;二是行为方面:离群独处,沉默少语,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说谎,偷东西,以及一些强迫(即无法自控)重复行为,如反复洗手,数数,搬动物体等;三是生理表现:头部和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睡眠困难,全身不适但临床检查没有躯体疾病。

         通常男孩子和女孩子焦虑症的表现行为有所不同。男孩子的心理障碍多半表现为反抗行为,不服管教,顶嘴,斗殴,易发怒和某些反社会行为。相对而言,女孩子外在表现经常是个人情绪极端波动,如叫骂,哭泣,也有不少时候表现为以小帮派的方式去拉拢和打击某个具体的女孩。一般说来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焦虑障碍的伤害, 同时女孩往往把这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内化(internalize) 成她们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时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如上述例子中女孩所做的割伤自己的胳膊。而男孩往往会更多地表现出“外化”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男孩所做的砸衣柜玻璃窗的行为。

         据研究资料,半数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同时又患有其它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如忧郁症。但是男女孩子在青春期的一些复合

交叉的症状有时不一定能那么严格地划分开来,,这无疑使焦虑症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如果父母亲焦虑过度,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患有焦虑障碍。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倾向于认为这种心理疾病主要是由生理、环境两种因素结合互动后而形成的。        对我们身居海外的第一代华裔家长来说,在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求学,谋生,安家立业是一条相当艰辛的道路。焦虑和担忧是我们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同路人”。关键是我们家长在面对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时,如何理性地承受和化解这些焦虑和担忧, 而绝对不应该有意无意地使这些焦虑和担忧情绪主导了家庭教育的氛围(如:“我们爸爸妈妈到这里读书工作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而你看看,你拿的什么成绩回来?!”),以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不应有的扭曲和重压。自卑的父母、激愤的长辈、苛刻的成人、忧郁的监护人都有可能使下一代的

心灵中充满焦虑和恐惧。

       晓莹的父母亲由于长期在外,失去了与晓莹亲子交流的机会,或许也多少促成了晓莹孤僻和任性的性格。同时晓莹从小看重学习分数,一切以分数为重,极端的分数观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畸形的分数观也会导致极其狭隘的学习观,这也为晓莹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体文化知识的发展设下障碍。最后正这这种畸形的分数观和学习观导致了晓莹严重的焦虑症,并由此产生了畸形的人生观。

         虽然晓莹的父母亲没有在分数上给晓莹施加许多压力,但是由于他们和晓莹缺乏交流沟通,因此当晓莹已经明显表露出焦虑症的特征时,他们不能有效地理解自己的女儿,对她的焦虑只能是束手无策,被动地任其女儿的心理健康日益恶化。最可怕的是,当青春期时的晓莹的焦虑已内化成她的心理行为,即使没有外界的负面压力,她由于不能在学习成绩上“出人头地”而更加充满不安全感后。为了保护自己的那份“尊严”,她宁可从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中退出。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脱离不仅使她更加失望焦虑,而且还产生极度的忧虑恐惧及其它心理障碍,结果不惜以身试法。

         小军的母亲虽然有良好的教育,同时对小军的日常生活也是关怀备至,但是她同时又是典型的望子成龙的长。她对小军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个性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只是片面地理解和“帮助”小军,不愿放弃对小军“成才”的期望,致使小军的焦虑日益加重。当小军的焦虑行为已经明显外化时,她仍然不能反省自己的过失,并把小军的心理障碍看成是他自身的缺点和疾病,殊不知她自己已经是焦虑症患者了。不难想象,如果小军的母亲不能及时清除自身的焦虑障碍并全面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话,那么小军在今后人生航行中迟早要触礁的。

         作为我们孩子的最主要的教师,我们家长承担着促进孩子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完善的重任。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成长取决于包括智力、身体和社会能力等因素的整体发展。考试成绩固然可以使孩子暂时“名列前茅”,但是心理障碍却能让孩子终身深受其害。如果我们广大的首任教师没有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修养,那么晓莹和小军以及他们父母所经历的悲剧将会不断地重演着。

 作者为麻州中小学教育部学生测试中心教育专家,同时也积极参与大波士顿地区华人社区的中文和家庭教育活动。

 

652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One Response to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