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习与实践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朴素的做人的理念有益于身心健康

Editor Post in 2011.12, 专题讲座
0

李杰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咨询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系

通过大量的接触、采访、案例分析和调研,我了解到在华人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和孩子几代之间美国化程度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常常伴随着家庭中的矛盾和沟通障碍和孩子的心理问题。1998年, 我写了<美国化(Acculturation)对美籍华人生活 的影响和对专业工作者的含意> [1] 一文, 想帮助华侨理解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矛盾 和解决的办法。同时也帮助老师、医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了解华侨的经历。

父母英语较差或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还使得父母在与学校、老师乃至心理辅导人员沟通困难。另外, 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工作者中懂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很少。 这种 双方互不理解的状况使孩子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为了解决儿童、家长和各有关方面的苦恼, 我和同事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合作> 一文中提供有关文化心理学 知识, 增进心理工作者、学校老师乃至社会对移民的理解, 以便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与合作, 共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2]。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多文化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调研。这项研究意在为大众提供一个更加深入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并且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使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做适合各国各地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等服务。 我和同事李博士一起在美国华裔移民中做了调研 [3] [4]。这项调研进一步了解处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美国文化的华人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定义,并以此来增强对于美籍华人家长和学生的深入理解。调研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华人家长和儿童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华人深受影响的哲学/宗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观念的影响。其中,佛家、道家思想中 (例如, 忘我, 无为, 清心寡欲,等) 对心理健康的见解与美国 社会的主流认识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服务必须考虑一个人的世界观对心理治疗的态度的影响, 同时加强华裔族群对在西方社会中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的了解。此项应用性研究,把学术和服务大众结合起来,以提高华裔儿童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在与大量的儿童、青年、和家长的接触中, 我了解到人们的许多心理压力、郁闷、和身体疾病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例如,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不替别人着想;在家中随便发脾气,不顾别人的感受。这样,人际关系就会紧张,每个人的心情都受到影响。拜金主义:以拥有的财富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作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使很多人为了这些去拼命竞争。而在这种竞争中往往忽略了人生最根本的东西—生命与健康;还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宝贵的感情,使得家庭破裂、社会环境冷酷。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很不利。还有,在财富、名利、孩子成就方面的攀比之心也是华裔家长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例如,自己家的房子比别人的小,别人家带着孩子去旅游了自己没钱去,心里都感到不平衡。有的家长诉苦说自己一个星期七天没有一天可以歇一会,累得筋疲力尽,而且在经济上过得紧巴巴的,把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一问都忙什么,回答是带孩子去多个课外训练班。一问是否可以把星期六的冰球或者期日的钢琴去掉,回答是不能,因为周围华人家的孩子都去。另外,享乐主义对人的健康摧残也很大。表现在贪图美味,饮食没有节制, 吸烟喝酒,放纵情欲,打牌或者玩电脑过半夜,等等。

显而易见,由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心理与身体健康问题,不是心理医生和医药所能轻易根治的。但是,在与华裔儿童和家长的接触中, 我发现有的华人家庭没有现代社会常见的身心健康问题,甚至即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美国化程度有差异也没有影响家庭关系,仍然很和谐。初步观察,这些家长很平和。仔细了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践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朴素的做人的理念和修养,并且言传身教给孩子。

     这些朴素的做人的理念包括知足常乐、做好人,说好话, 做好事,俭德避难。大人教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但不与人争第一,与人相处时文明礼貌,谦让,原谅、理解别人,有感恩之心,尊老爱幼,等等。并且,大人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例如,在经济收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持攀比之心的人,总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还没有,过得很不满足;而持“知足常乐”态度的人,总看到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过得很开心。再如,不太有感恩之心的人容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就做不到心存感激与人相处,日久天长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缺乏恩之心,因而反馈回来的信息和情感会不太好;然而,有感恩之心的人爱思念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常心存感激与人相处,使得自己和对方心里都愉快。

“感恩节”就要到了,举几个相关的例子: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就利用每年十一月的“感恩节”和孩子一起回想每个人在生活中该感恩的人和事, 并且写感恩卡表达。有的父母为了教孩子学习孝敬,就跟孩子一起看有关孝敬的电影和动画片(如网上24孝中的故事),带着孩子一起侍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住在远方的老人打电话问候。为了教孩子学习做好事,就带着孩子一起帮助别人,支持孩子参加社区义务服务。教孩子“俭德避难”,全家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例如,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电、不浪费食物、不浪费纸张,垃圾分类。孩子穿小了的衣服和鞋洗干净给人家需要的孩子们。尽量用素食营养以利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生活简朴,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孝敬老人、还可以捐给慈善事业一点。孩子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爱护生物和节约的习惯。

这些家庭的朴素生活方式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它就像一个屏障,挡住了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不良影响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伤害。这些家庭中大人、孩子的良好身心健康状态,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朴素的做人的理念和修养对减轻心理压力、预防现代社会中的常见疾病是一剂良药。这些家庭返璞归真的实践和自然产生的多方面效果对大面积地解决当代身心健康的难题,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调研中,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滋养身心健康的上乘秘方,这秘方值得我们去琢磨,去尝试。希望有更多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的人们来分享你们的成功经验。

文献索引

 

[1] Li, C. (1998). Impact of acculturation on Chinese-Americans’ lif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elping profession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 17(2), 7-11.

 [2] Vazquez-Nuttall, E., Li, C., & Kaplan, J.P. (2006).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Famili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School Personnel.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22(2), 81-102.

[3] Li, H. & Li, C. (2010).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Project report in the Symposium: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Globally Project— Updates from Research Partners, at annual Colloquium of 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 Association, Dublin, Ireland, July 24, 2010.

[4] Li., C., & Li, H. (2011).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owards culturally responsive intervention. To be presented at National Conven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San Francisco, CA, February, 2010.

 作者简介

李杰是美国东北大学健康科学院咨询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系学校心理学专业培训主任、副教授, 博士导师。199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获得学校心理学博士学位,持有美国学校心理学执照以及心理学家执照。李教授多年从事多文化研究和学校心理学实践,教授跨文化心理测量与咨询方面的硕士与博士课程。

 李教授在1999年至2001年之间进行的关于中国汉字与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受到了国际上多方面关注,并先后被美国和加拿大的16个媒体报道。作为一位双语(汉语和英语)心理学家,她还研讨并著述了有关咨询和学校心理学中双语和双文化的问题。她和她的合作着们对美国华裔青少年和家长在中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曾在全美学校心理学会(NASP), 国际学校心理学会(ISPA) 美国心理学会(APA), 美国心理学科学会(APS), 等美 国和国际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李教授还用她的多文化知识积极服务于社会,特别是亚裔移民。其中包括为家长和中文老师办讲座, 组织移民学生座谈会, 帮助中国城和大波士顿地区的移民 儿童 和家长理解两种文化冲突对自己、对家庭关系以及师生和同学关系的影响 2008-2010。2009获东北大学Bouve健康科学院Kenerson社区健康贡献奖。

为了促进来自主流文化的决策人们对少数民族, 尤其是亚裔, 的理解,李教授积极 参与所在大学和学术团体的委员会工作。 2001-2007她曾任东北大学校长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亚洲组委员,2008-2009东北大学健康学院多元文化委员会主席,1996-1999波士顿公立学校波士顿教育(Teach Boston)顾问团成员。 2008-2009年她任全美 学校心理学博士主任理事会(CDSPP) 理事、2010-2011年任全美学校心理学博士点主任理事会(CDSPP) 主席, 以及全美学校心理学博士实习问题工作组组长(2009-2011), 全美学校心理学会双语心理学家委员会委员(2009-现在)、 全美学校心理学促 社会公正团 (NASP Social Justice Interest Group) 员 (2007-现在) 。

2001年度获麻州学校心理学会最佳培训教授奖。

2853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