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年说运动 - 运动与健康能划等号吗?

Editor Post in 2008.08, 本期特讯
Comments Off on 奥运之年说运动 - 运动与健康能划等号吗?

王晓春 博士

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点燃圣火。随着赛场的如火如荼,一定又会出现一场锻炼身体,运动健身的热潮。然而,运动健身是有学问的。运动不等于健身。

生命是有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以运动作为存在形式。生命在运动中得以体现和升华。然而这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井然有序,循规蹈距的。正如旋律是由音符构成,生命由运动的音符所书写,无序堆砌的运动构不成生命的旋律。生命有如在冥然无形的轨道上均匀行驰的列车,沿着固定的生物钟所指示的节律循环奔波,定时起居,按季调心,天人合一,宇宙同形,周而复始,以至永恒。

这属于每个独特生命的轨道并不天然存在,需要生命列车在混沌中开拓出来并在一次次的行进中加深加厚,直至坚不可摧。而杂乱无章的运动只会使它颠覆脱轨最终湮灭解体。甚至是善意的“推一把”都可能是拔苗助长的帮倒忙。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健将们鲜有长寿者,而百岁老人虽有五花八门的长寿之道,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清心寡欲,生活节律,即使有适度的运动,也必须置于节律的框架之下。

运动不是关键,才是关键。

生命自我修复更强

如此似乎人人都要接受乌龟式的人生观方可寿比南山。然而几个人可以(或愿意)享受这种与世无争返朴归真的生命呢。属灵生命的本质是开拓和奋斗,如此则生命列车受侵扰甚至脱轨翻车是无法避免的。怎样自强?

如遇干扰脱轨,机体诚然要付出沉重代价,然而万物之灵的我们拥有可自我修复的机体。

不知您是否认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 这句话,至少笔者本人因亲历深信不疑。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不怕使用的,相反在不断的使用(和受伤害中)它可以自我恢复,功能更强。免疫细胞甚至能通过暂时改变自身DNA的方式应付新抗原,随后还可修复。反观越主代疱式的滥用抗生素则在破坏这种优越功能。

运动生理学显示,强力使用某块肌肉时,肌腱细胞会损伤坏死,然而身体随后将给予补偿性增长,新的肌肉组织反而更强。反之,如一味吝惜使用,“保存实力”,最终机体会认为现有肌肉都属多余,于是痛加“裁员“,肌肉愈加萎缩。

这种‘用进废退’ 是机体自我调节机能的重要特征, 它保证了整个机体,在受强力干扰而偏离正常轨道甚至倾覆后,有可能排除万难寻求平衡并由此开拓新的轨道。如果条件具备-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充分的时间-机体甚至可进入更好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说,强力锻炼就是人为创伤,使得机体通过修复创伤有机会进入比以前更佳的状态。不仅如此,机体抗拒干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本身也得到加强(更不容易“翻车”)。机体由一个旧轨道进入一个更健康的崭新轨道。

这就是‘动强’的机理。

这个世界上无数人拥抱这一更积极的人生观参加运动并获得身心上的极大收益。常识和资料均显示,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强度及耐力,增加心脏输出量及肺活量,提高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大量研究表明,常规运动及锻炼减少总体死亡率。一项对于哈佛校友1万2千人的12年回顾性研究显示,参加中度以上运动者其死亡率减低23%。另一项涉及25万人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50-71岁男女,常规运动减低死亡率50%,而且生活质量改善。研究还证实常规运动可以减低血脂及血压,改善血糖的控制,减少肥胖的发生率,对于乳腺癌,结肠癌及前列腺癌均有些预防作用,还有助于戒烟,缓解心理压力,预防焦虑及抑郁症,预防老年的记忆力下降及降低老人痴呆症的发生。这一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不锻炼之损失,美国大约每年有20万人死于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死因包括冠心病,结肠癌及二型糖尿病。值得留意的是其中一定比例的人是因长期缺乏锻炼而突然强力锻炼,身体崩溃(多为心脏病)而死。这究竟是锻炼之过,或是不锻炼之过?了然于上述理解,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仍有许多人以工作忙,时间紧为借口拒绝锻炼。然而他们再忙也有时间吃饭,睡眠,和一定的娱乐。他们能不能告诫自己,身体锻炼和吃饭穿衣睡觉一样为生命所必须?

医学专家推荐的运动量是:每天中度运动30分钟,每周5天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口中只有15%达到上述推荐运动量。60%只有少量运动,另有25%的美国不参加任何运动。您可否对照一下自己看是哪一种?

说到此让我们回到主题:锻炼是否可以和健康划等号。锻炼是否有益无害,或者多多益善呢?

否! 不适当的锻炼不仅没有好处,还会造成损害直至死亡。既然锻炼是一种创伤,不善加处理极可能事与愿违反害其身。

有关多个

一. 超出极限,‘车’ 毁人亡

若创伤过度超出机体修复能力,上述一切强身之道都失去意义。恰在这点上许多人拔苗助长,一步登天。运动可能造成肌肉损伤甚至骨折,多数由于运动不当所至,一般可以预防。内伤,剧烈碰撞导致的头部或内脏受损,这是运动者的噩梦。运动还可以引起心律紊乱,心肌梗死甚或猝死,这很少见但确是最可遗憾的悲剧。据美国健康俱乐部的统计,运动中猝死约占88万/人/小时。这其中有偶然的事故,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是必须牢记的。

二.  拼命锻炼,不顾休息

此为体育锻炼大忌,显示锻炼者对休息的重要性毫无认识。如上所述,锻炼-休养-修复是个三部曲,是相关联的步骤,而后半部分显然更重要,说是关键亦不为过,它需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即外部资源的支持。这点却被很多人忽略了。锻炼却不休息,则肌体遭受损伤而无补偿,终则损伤永久化(俗语”伤及元气”) ,反会一落千丈,与健身初衷南辕北辙矣。 这当然不是锻炼之过错,而是锻炼者未能正确安排时间和资源使上述三部曲得以从容上演,岂能收锻炼养身之全效? 若是如此,还不如静养。

我遇到过一位年轻的朋友,颇能反映的对身体锻炼的这一类误解。他身材健壮,曾是中学校队的主力队员。后赴德国学习,认为是一个绝不能失败的机会。为应付学习压力,连睡眠时间都难找,于是想到用锻炼养身,提高休息时间的”效率”。他一边拼命学习,一边在下午拼命锻炼,晚上又拼命熬夜。然而半年下来,身体愈差,神经衰弱和失眠症接踵而至,莫说学习退步,连身心健康都成大问题。

三. 暴饮暴食,动静失衡

这里”暴饮暴食“指的是对锻炼的态度,亦不妨称为”短平快”型,或”大跃进”型。平时没时间,周末假期拼命补,把身体锻炼看成保养品,以为补一口是一口,点点滴滴,多多益善。殊不知保养品也不是可以简单积累的,有专家指出不规则使用保养品之害甚至超出根本不用保养品。而‘暴饮暴食’ 锻炼的害处更大。它打破了身体已经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尽管是”不好“的平衡),有如开车猛开猛刹,身体振荡内耗,节律当然无存,后果恐怕比不运动更差。

四.只练技能,本末倒置

素质(某项技能)和体质是不同的。提高某些运动技能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健康水平也提高了,但技能提高并不等于健康增强。最好的体能训练是跑步(不是比快)却无技巧可炫耀。反之,体操,球类富有技能却容易受伤。

以上种种运动有关害处,与其说是锻炼之过,不如说是平时缺乏锻炼,以及缺乏正确锻炼方法之过。相反,更显示出及早锻炼,正确锻炼的重要性。要及早地锻炼循序渐进持不懈,独善其身,奉献人,方得奥林匹克精神之真

如何预防运动员的猝死

运动员猝死虽很罕见,但应高度重视,因为后果严重,而且死者多年轻看上去健康。当然其发生不是偶然的,很多都已有器质性心脏病,只是没有及早诊断罢了。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医学

问题:运动员的严格体检及已有心脏病患者的运动量限制。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临床标准是:

青少年-运动员,这里指的是高中或大学学生,在集训或比赛前需要严格体检,包括除外以下因素:

1,个人病史5个要素(劳累性胸疼,不能解释的晕厥,劳累性呼吸困难及乏力,已有心脏杂音,血压升高)

2,家族病史3个要素(家中有一个亲戚50岁以前由于心脏病卒死;一个近亲50岁以前由于心脏病而残疾;家族成员中有患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症,马凡综合症或明显心律失常

3,体检四要素:(心脏杂音,股动脉脉搏,马凡体征,血压)

高中生至少每两年-体检一次,大学生至少三年体检一次,一般不需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除非有指征。

中老年运动员(35岁以上),除了上述病史体检因素外,应考虑以下原则: 40岁以上常规心电图。

运动试验的适应症: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外加1个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近亲中有猝死或心梗者)

能代替或增体育锻炼效果的两种新

吃了“灵丹妙药”后,很快便功力大涨,或强健无比,这只有在武侠小说或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会不会变成现实?最近加州Salk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确发明了能代替或增强体育锻炼效果的两种药物。这两种药物能显著刺激肌肉更好地利用能量,反复收缩且不会疲倦,从而收到了与体育锻炼相同的耗能及增强肌纤维强度的效果。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则能显著增加锻炼效果,显著延长锻炼时间,而且减少疲惫感。如果通过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这两种药物将在减肥,健美,体育竞技,及糖尿病治疗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当然,这种神奇药物可否完全代替运动的作用仍待研究。(Cell, August 2008)   哈佛大学当那发波肿瘤中心 王玺 节译

269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