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闻

admin Posted in 2015.02, 医学新闻
0
  1. According to an evidenced review in the October 22 and 29 issue of JAMA, 160 mg of trimethoprim and 800 mg sulfamethoxazole twice daily for 3-7 days should be used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anaging un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women.
  2. In a population-base 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the BMJ, researchs found that, in patients taking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 the concomitant use of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wa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risk for sudden death.
  3. On the website of Radiology, Researchers used propensity-score matching to compare risk for kidney injur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versus un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hey found that use of intravenous contrast was associated with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isk for dialysis or mortality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4. In a study in the October 7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earchers tracked trends in the use of cardiac stress tests, with and without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out known coronary disease. They concluded that stress testing with imaging is overutilized in this population.
  5. In a meta-analysis on the website of the BMJ, researchers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thienopyrid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or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They found that treatment with thienopyridine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for major bleeding events and no decrease in mortality rates.
  6. In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JAMA,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or diabetes we randomized to either 100 mg per day of aspirin or no aspirin.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n 5 years, aspiri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modest decrease in risk for nonfatal events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isk for extracranial hemorrhage requiring transfusion or hospitalization.
  7. In 2 studies in the Octob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 researchers describe healthcare-use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receiving home-based primary car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ompared to controls or to projected outcomes, the use of home-based primary care services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nd hospitalizations, similar rates of mortality and lower overall costs.
  8.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ovember issue of Radiology, researchers assessed whether findings on CT accurately predicted response to medical therapy in patient suspected of having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 High rates of response to medical therapy were seen in patients transition zone and absence of peak signs.
  9. In a multicenter study in November issue of Anesthesiology, patients with arm pain attributed to cervical radiculopathy were randomized to one of the 3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 drug therapy plus physical therapy, or both interventions. In one month, arm-pain scores improved similarly in all groups.
  10. In a meta-analysis on the website of The Lancet, researchers assessed weather body mass index (BMI) influenced the efficacies of various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Their results suggest that BMI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factor in the selec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ies.

 

  1. 根据在10月JAMA的研究, 160毫克的甲氧苄啶和和800毫克的复方磺胺甲恶唑, 每天两次共3-7天, 应作为女性单纯尿路感染的一线治疗 (JAMA 2014 Oct 22/29; 312: 1677)。
  2. BMJ的网站上一项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的患者, 同时使用复方新诺明, 突然死亡的风险增加 (BMJ 2014 Oct 30; 349:g6196)。
  3. 在放射杂志网站上,研究人员使用倾向得分, 比较了接受造影增强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病人肾损伤的危险。他们发现, 使用静脉造影的病人透析或死亡的风险并无显著增加 (Radiology 2014 Sep 9; (e-pub ahead of print))。
  4. 10月7日年鉴内科的一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跟踪了在已知无冠心病患者中使用心脏压力测试的趋势。他们认为, 成像压力测试 (stress test with image)在该人群中使用过度 (Ann Intern Med 2014 Oct 7; 161:482)。
  5. 在BMJ网站上一项荟萃分析中, 研究人员评估了噻吩并吡啶 (thienopyridine)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MI)的效果。他们发现, 噻吩并吡啶治疗, 大出血事件风险较高, 死亡率没有减少 (BMJ 2014 Oct 24; 349:g6269)。
  6. JAMA的网站上一项多中心研究中, 患有高血压, 血脂异常, 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或没有阿司匹林组。经过平均5年的随访, 阿司匹林治疗组非致死性事件风险适度降低, 但颅外出血需要输血或住院的风险显著增加 (JAMA 2014 Nov 17; (e-pub ahead of print))。
  7. 在美国老年学会杂志十月的2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描述了接受在家进行初级保健的老年患者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 或与预测结果相比, 在家初级保健的患者急诊和住院较少, 死亡率相似, 整体成本降低 (J Am Geriatr Soc 2014 Oct; 62:1825)。
  8. 放射学杂志11月号一项回顾性研究, 评估了CT检查结果能否准确预测怀疑有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他们发现, CT影像显示过渡区, 无鸟嘴征对药物治疗反应率高 (Radiology 2014 Nov; 273:425)。
  9. 在麻醉杂志11月号的一个多中心研究中, 手臂疼痛归结为颈椎神经根型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3种治疗方法之一:硬膜外类固醇注射, 药物治疗以及理疗。一个月后,手臂疼痛改善的程度在各组均相似 (Anesthesiology 2014 Nov; 121:1045)。
  10. 柳叶刀杂志网站上的一项荟萃分析, 评估了身体质量指数(BMI)对各种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身体质量指数不应作为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个因素 (Lancet 2014 Nov 4; (e-pub ahead of print)) 。

 

花生与健康也及花生过敏

admin Posted in 编辑部
0

闵乐,   侯春秋

 

食用坚果有助于健康。最近由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花生降低总死亡率,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减少。这个由范德比尔特大学 和上海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分析了包括来自低收入群体的美国人(70000人: 非洲和欧洲血统),以及13万中国人的数据。在随访期间(5.4到12.2年) 14000参与者死亡。根据花生摄入量,位于前25% 人群消费花生最高的总死亡率下降百分之17至21%, 而心血管疾病有关的死亡率下降百分之23至28%.  结果再次证实以前的吃坚果对健康的益处研究。此外,花生比其他类型的坚果便宜,因此更广泛地提供给所有的社会经济群体。然而, 花生过敏是常见的,尤其是儿童。花生过敏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患病率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一倍,而花生过敏在非洲和亚洲明显增加。花生过敏症状的范围从轻微刺激到危及生命的反应(过敏性休克)。对于一些患有花生过敏,甚至微小的花生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反应。出现花生过敏的原因是你的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花生蛋白质是有害的。当你直接或间接接触花生,你的免疫系统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你的血液而引起过敏症状。目前还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有些人变得对花生过敏。鉴于此, 早期来自英国和美国临床实践指南建议从高风险婴幼儿的饮食中排除可能引起过敏花生成分. 也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的饮食中排除可能引起过敏花生成分。然而,研究表明从饮食中消除食物过敏原未能防止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发展. 2008年,避免过敏原的建议被撤回。然而并没有定论表明早期接触或避免花生成分那一个是更好的策略来防止食物过敏。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 早期引进花生显著降低高风险儿童的花生过敏的发生率并调节对花生免疫反应。然而, 对高风险儿童早期引进花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血氧含量,焦虑症,和颈部肌肉紧张

admin Posted in 2015.02, 中医研究
1

NAJMH 编辑

 

辛迪是在波士顿长大的,她今年50岁了,在威尔斯利教书已25年,她一直忙忙碌碌,浑身充满了能量和热情去帮助周围的朋友。作为小学老师,她承受很大的压力,她需要对她的学生安全负责任,还要想办法让他们集中精神念书。在此同时,她还要照顾生病的家人。几星期前她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在此同时她感到头脑发胀,有一种窒息感。她立即跑到急诊室对她的心肺检查了一番。所有检查结果均正常,但是她的血氧浓度波动很大,从98%可以降到67%,而且左右手的氧气度数还不一样,她的心脏和肺科专家告诉她心肺功能均正常。但当她的血氧降到87%时,她感到胸部发紧,呼吸困难,记忆力减退。一天她在波士顿开会,到傍晚时她的血氧浓度降到76%。另一天,她没上班,而且头一天晚上睡得很好,但是她右手指显示的氧气含量很低,左手指示98%,她不知所搓。

由于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她的血氧波动这没大,她终于想试试针灸治疗。她的好朋友建议她和我讨论一下底氧的原因。我分析了她所有的症状和病史。她告诉我:她出生在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她一生下来两侧肩膀的肌肉就比较弱,因此她的颈部肌肉很容易变紧,乃至痉挛。她今年50岁了,她虽然还有正常的月经,但她的卵巢功能和肾上腺功能已开始变弱,她的放松荷尔蒙,比如GABA,Serotonin,progesterone 已开始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她感到被太多的责任压的透不过来气。她的抗压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已不像她二十岁时那末强壮了。在更年期前后竟管雌激素和孕激素都在下降,但孕激素下降的比率要大得多,相对偏盛的雌激素使得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变得特别敏感。很多妇女会有各种各样的异样感觉:麻木感,蚁行感和异常肌肉跳动。而且下降的雌激素使得肩部和颈部的肌肉变弱。如果她仍然做和以前同样的工作量,她的身体可能承受不了。针灸能强壮她的肾上腺和卵巢的功能,她的身体能产生更多的放松和抗压荷尔蒙。她的雌激素不会下降的太快,肌肉不会迅速的痿缩。

在开始第一次针灸治疗之前,我让她测一下氧气的浓度,她的血氧浓度浮动在70%和90%之间。我想起来在俄亥俄医学院做针灸研究时,如果让小婴儿趴着睡时,他们的血氧浓度迅速上升,心率会下降。如果辛迪的心脏和肺脏本身没有问题的话,当她全身放松时,氧气的浓度会迅速上升。辛迪趴在治疗床上,我在她的脖子和肩膀上扎了几针来放松她的肌肉,几分钟之内她的血氧浓度开始上升到98%,而且持续了50分钟。然后我在她的肩膀和脖子上用了10分钟的电针来强壮她的肌肉,在治疗后的几天内,她的血氧浓度一直保持在98%。这说明她的颈肩部肌肉紧张导致了她的血氧水平下降。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辛迪生来肩部肌肉比较弱,而且她每日饮用大量咖啡,再加上她的神经系统现在特别敏感。一但她的肌肉紧张起来,她的神经反射使她的呼吸变浅,血氧开始下降,她变得更焦虑,呼吸会更浅,她会感觉到头脑不清醒。甚至有时她必需停下手中的活,深呼吸几分钟。

当一个有焦虑症的人与很多人呆在一个密闭的空间时,下降的氧气浓度能诱发他们的恐慌症: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头脑一偏空百,他们通常想迅速逃离现场。海边和森林的氧气浓度比较高,有焦虑症的人会在这些地方很放松,很愉快。假如你没有时间去海边,你可以打开窗户,或在大楼外边做深呼吸,你会立刻全身放松,头脑清晰。最近的科学研究证实如果你每天结合主动深呼吸和放松运动,你甚至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比如你天生有很敏感的交感神经系统, 通过长期练习放松深呼吸,你可以让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变得不过于敏感,同时你可以使你的副交感神经变得更强壮。这样你的神经系统会处与比较平衡的状态。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你可以镇定自如的应付,你的心脏不会跳的太快,你的呼吸不回变的太浅。当你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时,你的消化系统会更健康,你的免疫功能会更强壮,你能避免许多种疾病,比如:心脏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各种炎症。这就是为什没当一个人吃的好,睡的好,而且处于一种放松壮态时,他(她)能健康长寿。基因只在长寿中起百分之三十的作用。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关闭坏的基因和让好基因开始表达。平衡是健康和快乐的重要因素。

世界罕见病日– 半乳糖血症

admin Posted in 2015.02, 饮食健康
0

黄晓萍     波士顿儿童医院

 

今天是世界罕见病日,2015年2月28日,我与它的缘分开始于4年前我加入了波士顿儿童医院Gerard Berry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对半乳糖血症的研究。

半乳糖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说它为罕见病一点也不为过,在我过去近8年的行医生涯中从未碰到过一例,在欧美多种族人群中它的发病率为1/3-6万[1],在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比欧美国家更低,有研究发现典型的发病率约1/40-100万[2]。半乳糖血症的病因是体内缺乏分解代谢半乳糖的酶,首先它需要经半乳糖激酶(GALK)的催化转变为半乳糖-1-磷酸,再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T)催化为二磷酸尿苷半乳糖,最后经二磷酸尿苷-4-表异构酶(GALE)转化为二磷酸尿苷葡萄糖经体内代谢。这三种酶的缺陷均可引起半乳糖血症,但GALK和GALE较GALT更为罕见。准确检测酶的活性对确定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疾病统计分析等都至关重要。为此,Berry实验室利用高效液相质谱分析方法建立了检测这三种酶的高灵敏度及精确性的方法[1.3.4]。就GALT而言,可检测出正常人均值的0.25%的残存酶活性,这对分类完全无酶活性及活性<1%的病例提供了希望。

半乳糖血症在美国还未纳入新生儿筛查之前也曾有延误诊断而导致死亡的病例,目前在美国50个州都已将其纳入筛查疾病之一,从而大大减少了此病在新生儿期的死亡率。就GALT酶活性完全丧失的经典型半乳糖血症而言,如没有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在新生儿期可有黄疸、肝病、脑病、败血症、贫血等并导致死亡。但只要早期发现,停止半乳糖、乳糖摄入患儿即可安然度过新生儿期并可能无以上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半乳糖血症是可以治疗的罕见病之一,所以新生儿筛查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其非常低的发病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筛查并未普及。

尽管新生儿筛查后许多病例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但在一些严格饮食控制半乳糖摄入的患儿中仍有许多长期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智力和语言的障碍、生殖系统疾病、骨病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以神经系统损害为甚。Berry教授认为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与产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肌醇(myo-inositol)的缺乏有关[5]。为此我们实验室建立了基因敲除肌醇的小鼠模型用以研究其发病机制。Berry实验室还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半乳糖血症的干细胞模型并将此进一步分化为神经细胞以期通过体外实验来进一步研究此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影响。

Berry教授对半乳糖血症的研究已有40余年,其中离不开许多患儿家属的无私资助及他们的热心参与到各项临床及科研的研究中以帮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了解此疾病。去年我也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由半乳糖血症基金会举办的国际半乳糖血症会议,在那里我看到了患儿与家属的热情及支持、他们对新治疗方案的渴望、他们相互之间的帮助与扶持、各国医生的不懈努力及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疾病虽罕见但也因着它的罕见更易把大家拉得更近,相信只要大家一同努力总有一天会有更好的预防治疗方案,让更多的罕见病能得到更有效的预防治疗和筛查。

 

  1. Li Y, Ptolemy AS, Harmonay L, et al. Ultra fast and sensi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assay for galactose- -phosphate uridylyltransferase and galactokinase deficiencies. Mol Genet Metab. 2011 Jan; 102(1):33-40
  1. Lee BH, Cheon CK, Kim JM, et al. Low prevalence of classical Galactosemia in Korean population. J Hum Genet. 2011 Jan;56(1)94-6.
  1. Li Y, Ptolemy AS, Harmonay L,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galactose- -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 enzyme activit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Clin Chem. 2010 May;56(5):772-80.
  1. Li Y, Huang X, Harmonay L,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enzyme assay for UDP-galactose 4′-epimerase: use of fragment intensity ratio in differentiation of structural isomers. Clin Chem. 2014 May;60(5):783-90.
  1. Berry GT. Is prenatal myo-inositol deficiency a mechanism of CNS injury in galactosemia? J Inherit Metab Dis. 2011 Apr;34(2):345-55.

 

 

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

admin Posted in 2015.02, 环球医学
4

王海鹰 MD, Lac 麻醉主治医生.西医针灸医生

美国宾西法尼亚圣鲁克斯大学医学院麻醉科

胡宗元 Lac    陈国纲 MD

 

 

中西医作为二个相对独立的医学系统,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试图将它们结合起来,但仍给人以貌合神离的感觉。那么中西医能不能象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期望的那样“学了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又要学习中医,以便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这是一部分学了西医和中医的人的历史使命,那么历史又能不能告知我们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呢?

 

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和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或简单地说,医学模式就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方式。它随着人类历史和科学进步而发展和演变。按照时间的顺序历史上有过以下几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或巫医医学模式 (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是用超自然的作用来解释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宗教的,神话的,迷信的和自然药物的诸因素是以神秘方式凑合在一起的,充满唯心主义的色彩,巫医利用人的信仰和无知,驱魔治病。中西医学在此时期都以“心”为神志和灵魂的所在地,是人类远古时期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而无法解释的产物。中西医在那时处于“心心相印”的节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是以自然理论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作为这个模式的中医代表作是《黄帝内经》(Yellow Empire Inner Canon),具体作者不详,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70–300年。主要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三者保持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发生,医生主要依靠天然的手段辩证施治,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在以后的文章中会逐一讲到。西医的代表人物是西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krates of  Kos)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的。希波克拉底结合冷,热,干,湿四种物理现象,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人体四种体液于四个季节相关;血液-春天,黄胆汁-夏天,黑胆汁-秋天,粘液-冬天。他認為疾病乃体內四液失調之结果,如果是体格强健者,則四液之量均等,當四液之量失調時,人即生病,直至回復平衡,方告痊瘉。而液体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希氏乃西方史上首位医师,不相信疾病乃天遣或超自然力量所致,並且認為主因乃环境因素、饮食及起居。希氏疗法建立在“自然界所赋予之治疗力量”。根据此理论,人体自有平衡四液及痊愈之力量,故此,其着重于促进此自然过程的发生和疾病的愈后。由此看来中西医在几乎相同的时期进入相同的医学模式,虽然因为时空原因没有结合的机会,但在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人材培养方面更是相似,都是以家族和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是经验或实践医学的局限性所至。

3)机械论医学模式 (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16世纪–18世纪,称之早期现代医学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医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实验的方式解剖人体,使人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比利时医生和解剖学家,创建了现代神经学,他对人体和大脑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更正了西医历史上很多大师的错误观点,指出精神来源于大脑而不是来源于心脏。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顿时,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机械唯物主义。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加之西医在解剖学上长足的发展,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总指挥。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为此还专门著书立说,出版了《运动是机器》一书。法国医生拉马特利抛出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其中心思想是:人是一架自己发动的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中国因地域原因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医仍按自然唯物主义整体观进行发展完善并达到顶盛时期。主要代表包括:李时珍(1518-1593)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吴有性(1582年-1652年),明代著名医家。其著作《溫疫论》一书,开中医探讨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但是人材培养仍延续着师承的方式。西医则逐步进入从整体到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经验到实验的发展方向,大脑在人体的指挥地位也基本确定。西医以医学院的方式培养人才初具规模。中西医二个体系逐步分道扬镳。真可谓天下之事,合久必分。

 

4)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18世纪–20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转向高潮。爱德华·詹納(Edward Jenner,1749年-1823)英国医生,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之父。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迈尔(Mayer 1814-1878)德国科学家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施旺.(Schwann Theodor 1810-1882)德国生物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和创立细胞学说。路易,巴斯德(Luis.Paster 1822-1895) 法国生物学家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这些科学事实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对传染病的认识及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从生物学角度明确了疾病原因,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人类相继发明和使用显微璄,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心电图,X光机,眼底璄,内窥镜等仪器。病理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化学,免疫学,微循环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相继发展和完善。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等传统学科发展迅猛。传染病,消毒法,输血,麻醉,护理学,公共医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抗生素,新型影象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为人类战胜微生物和化学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代化西医做为主流医疗手段在德国,法国,英国和不正规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传统方法在法津上逐步区分开来。美国在1893年成立第一所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专门教授德国科学医学。反观我们中医,清朝王清任(1768-1831)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此时中西医在大脑的认识上看到了结合的曙光。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但把中国打入到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而且打断了中西医结合的任何可能。1844-1848年,英、美以教会名义相继在澳门、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地设立医院和医学校等。1848年 中国第一次试用氯仿麻醉法。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藥,所謂“余决意今后废去中醫,不用中药”。1913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并不苟同否定中医。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除的医案》,視中醫為巫医,要求取締中医,引起全國中医药界反抗。中医在风雨漂摇的二百年中基本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中国人民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不潦生。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二十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因原子弹的使用而提前结束。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从1945开始组建到1948年成立。在它的宪法中明确声明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力。健康(health)的定义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全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美好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和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环境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医学等交叉学科相继诞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专业人士,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时事评论员发现大量不同于现代主流医学的保健方法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从那时起研究这个新兴而古老的健康领域的人们就试图给它起一个合适的名称其中包括:异端的(heterodox),非正规的(irregular),边缘的(fringe)和传统的(traditional)替代的(alternative) 或互补的(complimentary)。但是它既不来源于也很难被生物医学模式验证。传统医学在科学规范和临床使用方面处于二难的境地。与此同时,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肿瘤等成为发达国家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ibman Engel 1913 –  1999)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1977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伟大的一年,大学教育真正面向渴求知识的年青一代,改革开放使世界了解我们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医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1954年,毛泽东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鲁之俊。中国依靠一代爱国医学工作者,自力更生组建自己中西医学院,培养了一代在中国医学史上最忘我的医学专业人才。他们在血吸虫病的防治,针灸麻醉和断指再植等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枚小小的银针(针炙)逐步走出了国门。中医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远离北美和欧洲大陆的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西医学院派代表)开创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先河。中西医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义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中西医在四百多年后又走进了相同的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这个新兴的医学模式的提出听起来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人才培养和新的诊疗方法的产生,发展等带来了重大影响。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伦理学等在医学院教育和医生资格考试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端诊疗技术包括:CT,MRI,心脏起搏器,人工透析器,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不断涌现。发达国家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西医逐步认识到高科技和新型药物的局限性和负作用,医生对传统医学如果没有证据表明有安全问题,基本处于支持或不反对的态度,传统医疗和保健方法从此唤发新的生机。有保健作用的天然动植物食品,草药,气功,瑜珈,正骨术,针炙,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为了确保传统医学在产品和治疗方法的完全性,有效性和高品质,并在未来融入主流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发表了系列技术和法律指南面向全世界123个国家。目的在于帮助成员国建立自已的传统医学政策和监管制度。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于1997年11月5号对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发表了共识,并于1998年10月成立国家传统医学中心(NCCAM),作为27个部门之一,专门负责科学研究传统医学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在人类健康及健康照顾中的作用。文章至此从简短的历史回顾中得出一个结论“世界需要中医”。同时也期待WHO和NIH二大机构的权威性,能够唤醒学习和信赖西医,至今不支持中医的人能够放下“中医是伪科学”的概念。对于学习和支持中医的人士此结论可能被认为并无新意,并不足己说明中医在世界医学上应有的地位。在此作者深表歉意。但是“中医需要大脑”,则期望你们看完此文后能够给予支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提出之日起,在西医界引起了短暂的争论后,现已被广泛接受。在中医界的异议并不是很大,除了欣然接受外,部分中医人士认为中医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这一模式,而且中医是医学模式最先进的代表,未来医学模式的诞生也来源于中医。无论未来怎样,基于现代中西医学共认的模式,中医,中药融入主流医学,仅仅依靠一根银针是不够的,而在思想上(大脑)的认同才是中西医融合的根本。下面从新的医学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来分析大脑在中西医融合中的重要性。

 

第一要素生物医学:人类作为一个最高级的生物体,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于自身发展完善过程也不无关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生物医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现代医学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人提出传统医学的兴起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本性所至, 生物医学似乎走到了尽头。其实这是历史的连续和重复性所至,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延续和创新。从上面医学模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医理论体系看似连续也无需回归,其实在医学模式上一直停留在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时代。有人喜欢用跨跃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但是医学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跨越一个甚至是二个历史时期,后果是灾难性的。中国跨跃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近代史也就成了中国和中医生死存亡的历史。“五四运动”后期,“骂中医”也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用他伟大政治家眼光提出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根银针治百病”响彻大江南北。WHO和NIH 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倡科学研究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这里所指科学就是西医目前所普遍应用的实验医学方法,就是中医在历史上所跨跃的机械和生物医学模式所应用的方法,其实现代中医自觉不自觉地也在应用这些方法。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医的理论在生物学领域包括基本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需要和西医进行整合,弥补而不是跨跃中医在这方面的缺陷,由其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这样中西医才有共同语言。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对人体进行系统解剖,对前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中国清朝名医王清任,据说也对人体进行了较完整地解剖并写了《医林改错》,指出脑主神志。但是在中医体系中大脑的功能都由心脏主管,并不影响中医理论和应用,大脑的作用没有給予足够的重视。虽然有文章提到在中医《黄帝内经》中已提到大脑的重要作用。但给人的印象是中医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在没有大脑情况下也照样运行。这种没有大脑而人仍然“活着”(有呼吸和心跳)在中医产生的二千多年后确实存在。呼吸机和心血管复苏药物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的全脑死亡(whole brain death)(大脑皮层,中脑和脑干)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人的呼吸,心跳和主要脏器生存,但人的生物学属性已不存在。脑死亡(Brain Death)是由兩名法国神经心理学家莫拉雷和戈隆(Mollaret and Goullon)于1959年提出。哈佛大学特设委员会于1968年对全脑死亡的诊断发表了统一标准。全脑死亡现己在医学上作为人死亡的标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己承认脑死亡。传统上心跳,呼吸仃止,瞳孔散大做为法定死亡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人在全脑死亡后,瞳孔散大是脑干死亡之后必然结果,如果没有呼吸机,呼吸随之仃止,心跳在2-3分钟内也会仃止,脑死亡较心死亡更科学。由此可见大脑在生物医学模式中最为重要。所以从生理意义上讲中医需要大脑,心脏不能代替大脑,否则中医永远不会承认脑死亡。

 

第二要素心理医学: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从字面上看是研究灵魂的学问。心理学拉丁文最早于15世纪未16世纪初出现并应用。英文心理学最早出现于1694年《The physical dictionary》指出“解剖学研究人体,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现在定义心理学是一门学术与应用学科,涉及心理(mental)功能和行为(behavior)的科学研究。直到十九世纪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1832-1920) 德国医生,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大学教授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人的宗教信仰,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于大脑的关系。他称自己是心理学家,也是目前公认的现代心理学之父。心理学于临床医学结合开始于1896年Lightner Witmer (1867-1956) 美国心理学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门诊,他被尊称为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psychology) 之父。但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心理门诊主要注重心理咨询而很少治疗。二次大战造成许多士兵身体和心理创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需要大量的心理医生提供心理测试,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自1970年起,临床心理学发展迅速,从1974到1990年,在美国从业的心理学家人数估计是由2万人增加到6万多人。在医学领域,医学心理学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也进一步专业化。西方文献和医学心理学书籍出现了很多专门术语,诸如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在英国被称为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心理学偏重于相对正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对于医学中严重心理和行为变态的研究则归入精神病学(psychiatry)一个于临床心理学有重叠并容易混淆的学科。它是一个医学专科致力于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其发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病理改变主要在脑,所产生的精神症状虽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显的。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学中绝大部分的疾病。近代精神病医生的代表人物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恩格(George Libman Engel 1913 –  1999), 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心理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这里不得不纠正一个中文翻译的错误,Psychology 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于心没有直接关系,是研究精神和行为的一门学问,应该翻译成“精神学”与Psychiatry “精神病学”一样不易给人错觉。但习惯使然“心理学”改成“精神学”并非易事,所以笔者在文章中仍会沿用心理学这个名字。现代医学对精神的关注,电脑的普及和信息产业革命,大脑这个人体的信息控制中心的作用日趋明显,有人提出心理医学就是大脑医学,目前一个跨多个学科例如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学,哲学,遗传学,心理学和医学等的神经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已经形成。美国国会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了人体上的一个器官(大脑)立法,确定上世纪90年代为大脑的十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前沿课题在美国和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给予支持。其实我们都知道要了解大脑的奥秘十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运用几个世纪积累的人类智慧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慢慢揭开在人体脑壳下这个只有三磅重的最复杂器官的神秘面纱。而中医心理学有着久远的渊源,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有人提出中医是医学心理学的摇篮,中医心理学源于《黃帝内经》,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心理学却并未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直到1980年,中医心理学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来。如果将中医心理学概念的正式提出作为学科建立的标志,那么,中医心理学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许多中医有识之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种理论:1)形神合一论: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俱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2)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3)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嘴)相联系。4)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5)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上述理论来源于中医阴阳,五行,脏腑和经络学说,有人指出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分支,并不为过。上面五个主要中医心理学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离不开“神志”,而心主“神志”于现代心理学所侧重研究的大脑似不相干。中医心理学建立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只要人还活着,心在自主地跳动,神志就不会消失。上面谈到生物医学时,中医已面临全脑死亡的挑战。那么人如果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中医又该如何?根据高等脑死亡(Higher brain death) 的标准,人类意识能力的不可逆终止及永久性昏迷的病人,大脑皮层死了,但仍有脑干功能允许自发心肺功能。这比全脑死亡采取了更高的脑死亡的标准,有许多学者支持,但也有很多人反对。所以在法律上,人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人己无精神属性。中医则需要大脑主管“神志”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三个要素社会医学: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研究医学和社会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运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FranIt,1745—1821年) 提出了居民的悲惨生活是疾病的温床的观点。他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一书中提出了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这种健康、疾病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观点,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外,他和一些进步医学家还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启蒙作用。1847年,英国利物浦市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卫生官。次年,伦敦市任命西蒙(Simon,1816—1904年)为卫生官,他专门研究了伦敦的食品卫生、住宅和工厂卫生,认为这些因素与英国工人健康密切相关。他还在《论伦敦的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建议成立卫生检查机构,改善下水道,将防治疾病列为国家的任务,要求医生需对人群的健康负责。恩格斯(Engels,1820-1895年)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指出,英国的工业是建立在破坏工人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工人运动促进了社会卫生组织的建立和社会卫生措施的逐步完善。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Guerin,1801-1886年)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他提倡医学界要把分散和不协调的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个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其与社会制度、法俗习惯的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与社会问题的联系;社会卫生学研究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措施;社会治疗学研究对付社会发生异常情况时的治疗措施,包括提供各种社会卫生措施。19世纪后半期,由于细菌学的发展使有些医学家只重视生物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但仍有不少医学家不同意简单夸大生物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977年,恩格尔提出应当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适应客观的需要。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要靠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协作行动才能成功,这包括给人们提供体育锻炼和休息场所,丰富的业余生活,积极的休息和低胆固醇、低盐、低糖的食品等。

 

社会医学至今仍是一个新兴学科,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正在发展完善之中,对其定义所涵盖范围仍存在争议。但这门科学的主要目的有二个:1)如何理解社会和经济状况对人类健康,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影响。2)通过这种理解去建设更和谐和健康的社会。如果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并未提到,其实社会医学所关注的大部分问题,包括被遗漏的环境问题,今天已被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强调和发展。WHO 对公共卫生的性质和任务有明确的定义:公共卫生指所有的组织措施(无论是公共或私人的)来预防整体个人群的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其活动目的是为全人类的健康提供条件而不是对个别患者或疾病。因此公共卫生关注的是整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特定疾病的根除。公共卫生三个主要功能:评估和监测社区和人群的健康风险和优先考虑的问题;制定公共政策旨在发现和解决地方和国家的重点健康问题;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获得适当的和有经济效益的服务,其中包括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服务。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监控和诊断整个社区健康和提倡健康的做法及行为以确保这个人群的健康。从一些著名的公共健康运动中可以描绘出公共健康发展的广度:饮用水安全,食物健康和安全,工作场所安全,机动车辆安全,烟草使用的健康危害识别,母亲和婴儿拥有家庭健康计划,疫苗接种和控制传染病,降低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率等。新的名称全球公共卫生认识到作为全球化的结果,公共健康问题已超过了国界,现在需要关注跨国健康风险包括危险的产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反观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清末我国的某些大中城市已有了管理公共卫生的机构,但多为外国人办理且影响不大。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地方政府开始了我国自己公共卫生事业的创建。1912年广东省卫生处成立,李树芬被任命为处长。卫生处开展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1、规定开业医生在发现八种传染病后必须立即报告,这八种传染病是鼠疫、霍乱、天花、麻风、伤寒、白喉、产褥热和狂犬病。2、成立隔离医院,建立清洁消毒队。3、收集和检验死鼠,开展预防鼠疫宣传工作,免费施行预防接种。4、预防天花。5、使城市没有麻风病人。6、开展死亡登记。

 

其实中医自产生之日起就来源于自然,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师法自然,防治疾病,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所以有人提出中医就是预防医学。中医注意饮食和起居而且认为医食同源,《素问路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中医注重衣着适应四季变化,如果违背了这种天时气候规律,就可能引发疾病。故古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路宝命全形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路至真要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路四气调神大论》)。中医提倡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已开始用引导术、吐纳术防止疾病。公元220年以前,华佗又创造了五禽戏模仿动物生动活泼的姿态来锻炼身体,以防病邪的侵害。这些方法可以舒展关节、调和气血,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就此有人指出所谓中医治未病应当理解为按照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念,遵照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和方法,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公民健康工程。2013年6月,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从2013年起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中医治未病已然面向全体国民,将在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一展所长。利用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之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异,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措施才是治未病的终极服务方式。由此看来中医在公共卫生或社会医学方面确有用武之地。

 

但是社会医学或公共卫生服务的终极对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那么是不是活着人就自然保留了这种属性呢?随着现代医学在创伤外科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方面的长足进步,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的人留在一个特殊的生命状态-植物人或者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这个概念是由詹尼特和波拉姆(Jennett and Plum)1972年提出。美国新英格兰杂志综合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对植物人的定义发表了共识。植物人是一种对自我和环境完全无意识的临床状态,伴有睡眠和觉醒周期,伴有完全和部份保留的丘脑和脑干的自主神经功能。此外处于植物状态的病人没有证据显示对于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和伤害性刺激有持续的,重复的,有目的的,和自主行为的反应。没有证据显示有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大小便失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颅神经和脊髓神经反射。如果植物状态在急性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脑损伤或退行性,代谢性和发育畸形造成的脑损伤持续超过一个月定义为持续性植物状态。意识恢复在创伤性脑损伤造成的持续植物状态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超过十二个月后可能性非常小。非创伤性脑损伤造成的持续植物状态超过三个月后意识恢复的可能性非常渺茫。退行性,代谢性和先天畸形造成的持续植物状态超过几个月后意识恢复是不可能的。成人和儿童在这种状态下寿命大大减少。对于大多数这样的病人,平均寿命2-5年,生存超过10年是不寻常的。对持续植物状态的诊断,治疗和愈后仍存在很多争论和不确定性,而且存在法律和伦理问题。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正在通过多学科的努力和新的技术尤其是应用功能性MRI尽可能准确判断病人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反应。主要治疗方法是给予足够的人工营养和水分。至于治疗是否继续或停止主要由病人的亲人或法律代理人来决定。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医学上并不知道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损害的程度,如果全部大脑皮层受到不可逆损伤,人就丧失了精神属性及高级脑死亡。如果不能确定大脑皮层完全坏死,人就可能保留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属性,对于这部分特殊的人群如何防止并发症和合理地运用社会资源正是社会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医在经典中可以找到关于昏迷的记裁,但是中医需要大脑才能正确理解植物人,才能合理运用中医资源。

 

文章至此从新的医学模式的观点证明中医需要认清大脑的重要性,心不能代替大脑。如果单纯从这一个角度仍不能说明中医需要大脑。我们从医学,健康和人本身的角度看是否能更清楚说明大脑的重要性。

1)医学 (Medicine) 的定义:医学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它包括不同的医疗照顾活动,通过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目的。WHO传统医学的定义:传统医学是综合的知识,技术和实践活动基于理论,相信和经验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不管解释和不能解释,用于保持健康,预防,诊断,改善和治疗身体和心理疾病。因为这二个定义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如不做深究并不易发现笔者遗漏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必须是人,否则和曽医就无法区分了。

2)健康的定义:健康(Health) 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全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美好状态。这是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为“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66年过去了,现在读起来仍然无需大的变动,因为这个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和传统医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人类最美好的状态-健康。

3)人 (Human):人或人类更确切地讲是现代人是古人类分支唯一现存的成员,具有直立姿态和双足运动的动物,有灵巧的手和不断扩大使用工具的能力,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总的趋势是人的大脑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虽然至今对人的定义还有不同的争议,但是有三点是确定的,那就人有三大属性:自然属性或生物属性确切地讲是动物属性,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讲,人是高级的动物。精神属性或心理属性或者说人是有灵魂的动物。社会属性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区别最大的方面,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不但影响着毎个人的生存和健康,也促使人类发展了一个特殊的专业-医学,而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的三大属性决定了健康的定义也决定了医疗模式。这一切人类医学的特殊性又是由人的大脑的特殊性造成的。

 

在新的时代,中医需要象西医一样加大对人类大脑研究的力度,发现和发展大脑在中医脏腑和经络中的指挥作用。笔者在接下来的五篇文章中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医基本理论与大脑的关系,以期抛砖引玉,和有识之士一起开启一个研究中医大脑的时代。

 

 

 

 

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

admin Posted in 2015.02, 医学论坛
1

王海鹰 MD Lac  麻醉主治医生.西医针灸医生

美国宾西法尼亚圣鲁克斯大学医学院麻醉科

 

作为一位麻醉医生和中国人,可能大家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身边工作的同事们会不时地问起同样一个问题,针灸止痛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可以止痛,相信美国人并不会停留在这个“yes”上。我们也不可能用现有的中医理论去解释给他们听。那么如何从西医的角度去理解针炙止痛呢?

首先让我们理解中医疼痛的定义: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这八个字读起来简单,可理解起来并非易事,所以有人干脆直译过来。首先这里通和不通指得是什么?通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正常,通顺。不通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正常,不通顺。造成不正常的原因包括外淫(风,热,暑,湿,燥,寒),內邪(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和五志(怒,喜,思,忧,恐)。因篇幅有限请看表(1)。中医把看似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为五行,将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内在脏腑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思维方法。用阴阳平衡的观点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平衡则气()、经络通畅,不平衡则气(血)、径络不通畅,人体就可能有疼痛或疾病。

 

五行
五脏
五体
五官
五志
五节 长夏
外淫 热(署) 湿
内邪 内寒 内风 内热 内湿 内燥

表(1):五行对照表

 

 在西医的历史上,西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公元前460–377年,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人体四种体液与四个季节相关;血液春天,黄胆汁夏天,黑胆汁秋天,粘液冬天。他認為疼痛和疾病乃体內四液失調之结果,如果是体格强健者,則四液之量均等,當四液之量失調時,人即生病,直至回復平衡,方告痊瘉。而液体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並且認為主因乃环境因素、飲食及起居。希氏疗法建立在自然界所赋予之治疗力量。由此看来中西医在这个时期对疼痛的理解极为相似。{《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王海鹰 未发表}

 

中医在此后二千多年的岁月中,一直坚守着实践医学的真谛,以师代徒的方式,传承着一整套中医的理论体系。而西医由于宗教对科学的打压发展并不顺利,真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实验的方式解剖人体,使人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正了西医历史上很多大师的错误观点。在此后四百年的岁月里,西医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方式,随着重大的科学进步而经历了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变迁。对疾病和疼痛的认知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着变化。1644年,任. 笛卡尓(Rene Descartes )提出疼痛是一种感觉扰动,沿神经纤维传导最终到达大脑。这一理论将疼痛解释为人对物理和机械刺激的感觉。19世纪阿维森(Avicenna)提出特异性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疼痛是一种独立于触觉和其他感觉之外的特定感觉,有自己的感觉装置。此理论的主要支持者是医生和生理学家。几乎在相同时期另外一种强化理论(Intensive Theory) 认为疼痛不是一种特异的感觉,而是人对过强正常刺激的情绪反应。这个理论的主要支持者是心理学家。1955DC Sinclair G Weddell 提出周围模式学说(peripheral pattern theory指出所有皮肤上的神经未梢对过强的刺激都会感到疼痛。1965Ronald Melzack Patrick Wall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疼痛理论: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 。作者提出在组织受损时无论是感觉疼痛的细神经纤维和感觉(触摸,压力和振动)的粗神经纤维都会将信号传入脊髓后角,如果更多信号由较粗的神经纤维传入,中间抑制神经元活性就会增强,接受疼痛的闸门就会关闭,疼痛就会减轻。与此同时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发展迅速。神经递质,受体等相继发现。治疗疼痛的药物和手段也越来越多,西医向着更微观的世界发展。但是西医仍将二千五百年前西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尊称为医学之父。他的体液学说和著名的誓言等一直沿用至今,当然用现代主流医学的知识修订,继承和发扬。

 

从这段简短回顾中不难看出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中药和针灸,如果用现代主流医学的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灸止痛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如何理解中医与疼痛和针灸有关的自古以来就充满着神奇色彩,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出现在中医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其成书于二千五百年前。当时医学处于实践医学模式,医书中采用来解释人和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己非常先进。西医至今找不到相应的物质基础有人干脆直译成“qi”

 

与能量的关系:中医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主编 印会河 2.54}。是中文简体字,众所周知中文字体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从字的本身就可理解大概的意思尤其是繁体或更古老的文字。的繁体是氣,由此字的构成可以看出古人是用一个字加一个字去表达这个字的意思。笔者认为其中字部分主要指空气,米字部分主要指水谷。这个字对人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气化形化。食物和水也就是中的经口由舌头搅拌进入中医的胃,小肠,大肠相当于西医消化系统在此进行分解和消化取其精化排出糟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医称水谷之气,西医称为葡萄糖,氨基酸,乳糜液(脂质)和微量元素等经血和淋巴液进入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贮存在五脏之中,生成精液,津液,血液等中医称为形化,西医称为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此处西医的血和淋巴液也是中医血的主要功能。人体中贮备的能量如果没有进行氧化并不能释放出来。中医所指的没有字的部分径鼻进入肺中,其中最重要的氧气被血红旦白结合后经血液运送到全身,人体中所需的能源经过人体贮存的能源物质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中医称为气化,西医称为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中医是指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食物、水和空气。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自然界气与人体的交换就是能量与人体的交换,就是能量。

 

经络是中医基本概念之一,西医将其翻译成meridian。《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网络系统。

 

中西医在经络上的争论不亚于心与脑的争论。中医强调功能性,经络上穴位的特殊定位性,循行途径的特异性。耗费很大的精力,试图用现代化手段探索一种特殊的组织来证明经络的存在,至今并无今人信服的结果。西医则利用现有的知识否认中医经络的存在,或提出片面的假说比如神经学说,体液学说,免疫学说,间隙学说,内分泌学说等等来解释经络的属性。笔者认为西医或中医在经络的认识上都有其片面性。如果能抛开偏见和局部观点,从整体出发也许有不同的发现。

 

笔者认为中医经络,是中国人的祖先在医疗实践中用大脑的智慧推断出的人体内营养和信息传递的网络系统。西医则用解剖学,生理学,电生理学,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发现了神经网络系统,其中大脑是这个网络的中枢。血液循环的动静脉网络系统,其中心脏是这系统的中心。淋巴网络系统,将人体组织间液体带回血液循环系统。现代医学认为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附属部分,所以将血液和淋巴系统合并在一起叫循环系统。这二个西医系统所组成的网络在三维模型上与中医经络相似,功能上相近。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可以认为中医提出的经络系统被西医用二个系统证明它的存在。至此笔者的结论是中医经络系统是西医神经和循环系统所具功能的总和。

 

中医经络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运行的控制中心在二千五百年前,由于对大脑认识不足,加之心脏在五脏六腑中的主导地位,中医将经络的控制权交给了心脏(心包),心死亡也就是人死亡,如果历史停留在实践医学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医学发展到今天,大脑这个只有三磅重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不但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而且调控循环系统并以此决定人的生命,所以现在许多国家己将脑死亡做为判定人死亡的标准。中医经络上面我们己推论出是西医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总和。大脑调控中医经络系统就顺理成章了。{《中医十四径络在西医大脑途经的探讨》王海鹰 未发表}。

 

经过上述探讨让我们从西医的角度再来理解中医疼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疼痛应该是由于自然,人体内部,心理因素的过分或异常变化,打破人体神经,体液和循环的平衡状态,异常信号由传入网络信息系统送至大脑,产生不愉快的疼痛经历。信息在大脑整合, 指令由传出网络信息系统送至人体的相关部位做出适当的反应,人体发挥自卫和自愈能力,使神经,体液,循环及大脑本身恢复到平衡状态。人体达到新的平衡疼痛则消失,否则疼痛会进入慢性持续状态。

 

现在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西医如何理解针灸止痛。中医解释针灸止痛的原理:针灸是通过调节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使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西医一部分人用现代对疼痛的研究成果来解释针灸。有的理论认为针灸是通过病痛局部电生理变化、化学物质变化和微循环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针灸是通过周围感受器、感觉神经、脊髓后脚的中间神经元以非疼痛的信号取代疼痛信号,从而关闭疼痛传入的大门。还有理论认为针灸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内腓肽等物质而达到止痛效果。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针灸止痛的部分原理,而且各有自己的科研依据。文章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推论出针灸作用的原理:使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反复刺激体表的穴位,周经将这种良性或非损伤性能量或信息入中及大的特定部位,启动自身的调节功能,通生物、生物化、神经递质、受体甚至有DNA等的变化,使功能异常的神经元恢复正常;并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使人体的内环境恢复到平衡状态。

 

这里指的大脑特定部位,是作者将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等集中体现在大脑皮层及中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为西医理解中医提供了直观的结构图。无论是通过中医还是西医的诊断方法,只要能将疾病归纳在脏腑上,针灸治疗的经络和穴位选择就有了依据。{《中医大脑图谱和医学应用 》王海鹰 2016/9/11。《The atlas of meridian system in the brai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medical applicationsUS copyright Registration number/date : TXu001316279/2006-09-11 .Copyright Claimant: Haiying Wang

 

美国的全科医生

admin Posted in 2015.02, 医疗体系
1

 

在美国有25玩全科医生,比任何一个专科医生都要多,是所有专科医生总和的一半左右。可以这么说,美国的医生有一半是全科医生。

那么什么是全科医生呢?他们主要做什么?

全科医生是美国病人就医首先要看的医生,尤其是尚没有诊断的健康问题及主诉;全科医生也是每个病人的全权责任医生,负责健康维护,诊疗,转科,协调,及随访,在美国的医疗系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站,中转站,调控站,也是终点站。这个体系源自美国,后来被英国等很多国家采用。病人在选择医保时就要求要先选好自己的全科医生,然后预约体检,有问题时就医。多数的诊断是全科医生做出的,如果需要转科的转科,不需要转科的均由全科医生治疗及随诊。而需要转科的由全科医生推荐,帮忙联系,专科医生会诊后要给全科医生写诊疗报告。如果有不同的专科涉及,最后的意见都汇总到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可以介绍病人在同一个专科再看一个甚至多个医生会诊,这一般发生在全科医生或病人对于某个会诊不满意的情况下。全科医生和病人这种关系可以维持多年,病人和自己的全科医生之间熟如朋友,有些重大决定包括手术,全科医生的意见会很重要。当然这种医患关系也可以随时解除。

完成家庭医生,儿科,内科或妇科训练的医生可以成为全科医生,有时候急诊科的医生也归在这一类。有时候病人统称全科医生为家庭医生,其实不够准确,因为专业上这些医生只有一部分是家庭医生专业,但是这种叫法可以看成一种昵称,表示比较紧密的一种医患关系,有些病人干脆叫“我的私人医生”也说明这种关系不一般。

全科医生接受的训练不是向纵深发展,而是横向发展,当然也不是完全如此。 医学专业的细化有很大问题,有的问题很显而易见比如单一的心脏病,肿瘤,肾病,但也有很多病人慢性病,多系统,很难归在某一科。

全科医生的工作是要求很高的,不仅需要知识面广,在短时间内去粗取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心理素质和承受力需要很高。大部分的临床诊断是全科医生做出,除了初诊,还有大多部分的治疗。有问题时转到相应的科室专家,并协调及随访。专科医生的会诊需与全科医生沟通,全科医生的角色很像课题管理者,而每个病人就是一个课题。

全科医生监测病人的饮食摄入,及运动水平,提醒病人吃蔬菜,实施体检,以及预防性检查,解答病人最基本的问题,涉及范围可以从简单的灰指甲,蚊子叮咬,到复杂的心脑血管意外。

全科医生被称之为医术高超的,仁慈的,全面的医生形象,

NAJMH. 2014:7(6)

admin Posted in 2014.12, 目录
0
.
. 医学要闻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第七卷第六期】
— 杨薇 医师
.
. 2014年重大医学新闻及进展
— 孔学君 医师
.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新治疗标准的变革
— Jampol LM, Bressler NM, Glassman AR【原作】, 娄彦梅【编译】, 宋一青【审校】
.
. 自闭症研究的新突破:催产素的新功能
— 存健 博士
.
. 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
— 孙香兰 主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
. 糖化血红蛋白值解读
— Sacks DB,John WG【原作】,编译:娄彦梅【编译】,宋一青【审校】
.
.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状
— 李鹏医师
.
. 脑部炎症是自闭症的一个标志
— Shawna Williams 【原作】,张珺【编译】
.
. 医生答疑:糖尿病
— 孔学君 医师
.
. 近年抗抑郁药物为何屡被召回 – 小论抗抑郁药的前身今世
— 王晓春 博士
.
. 肺纤维化病人的福音
— 赵京雁 博士
.
. 酒少喝些没事吗?
— 王晓春 博士
.
. 流感来袭鸡遭殃 – 评析香港应对H7N9禽流感的最新举措
— 王晓春 博士
.
. 2014年十大关于自闭症的新闻故事
— 张应元 博士【编译】
.
. 从骂人话被杂志发表说起
— 编辑部
.
. 美中医学交流协会2015年新年贺词
— 编辑部
.
…. ……………………………………………………………………………………………………………………

酒少喝些没事吗?

admin Posted in 2014.12, 环球医学
0

王晓春 博士

人类有悠久的饮酒历史,无论中外都积淀为文化甚至精神文明的层面。美国曾在上世纪20年代推行过严厉的禁酒令,最终无功而止。现在,“酗酒要不得,少量喝酒好”这一认识被多数人身体力行,也被认为是法国女性贪吃不胖的原因(不一定正确),但这一说法现在也有挑战者。David Nutt 教授最近断言,所谓“安全饮酒量”根本是不存在的虚构概念。.

酒精是最古老的毒品,每年造成2百50万人的死亡,超过疟疾或艾滋病。原因是简单的,就是酒精对所有生理系统尤其是肝,心和大脑是有毒的。他也造成人的心理依赖和暴力倾向。有10%的使用者最终上瘾。如果酒精现在被发现将被各国监察机构所禁止。所以应通过提高价格等方法尽力减少人类的饮用。

究竟是文明瑰宝还是害人毒物还是兼而有之,全在于使用者谨慎享受,好自为之。

脑部炎症是自闭症的一个标志

admin Posted in 2014.12, 医学论坛
0

原作者 Shawna Williams,张珺编译

脑部炎症是自闭症的一个标志。这项研究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共同完成的。研究内容中包括了72个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数据。

Dan Arking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遗传医学麦库西克-内森斯研究所副教授 。他说:“自闭症的成因有很多种,但是这些自闭症都具有相同病理表现,那就是免疫炎症反应。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种免疫反应在短期是好的作用,而在长期则是恶性的作用。”

自闭症,又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是未知,仍被遗传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所探索。但Arking已经注意到,关于自闭症的基因是否表达以及基因表达的数量的研究,目前所知甚少,也没有统一的结论。这是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基因测试,一般基因测试几乎可以使用体内各种细胞。而基因表达测试必须对特定组织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例如,只有通过对尸体的解剖,我们才能获得大脑的基因表达信息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Arking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基因表达的样品。脑样品来自于两个不同的组织,Arking对脑样品进行了随机对照。 总而言之,共有72个脑样品参与了研究,而这72个脑样品则是自闭症最大的数据库。

以往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异常细胞通常存在于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能够管辖大脑对于病原体和其他威胁的控制。而在自闭症的大脑中,小胶质细胞似乎是永远激活状态,并始终有着炎症反应 。

 

Andrew West是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神经学副教授。他说:“我们目前对于此类炎症并不了解,但它显示了对于先天免疫系统的神经回路的影响。对于已知自闭症的形成原因,炎症不太可能是根本原因。因为这些自闭症的成因不同,但都具有相同表现。我们会尝试解决和治疗炎症,看看它能否改变自闭症的症状。”

Other authors on the study are Simone Gupta, Shannon E. Ellis, Foram N. Ashar, Anna Moes, Joel S. Bader, and Jianan Zhan, all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study was funded by the Simons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Journal Reference: Simone Gupta, Shannon E. Ellis, Foram N. Ashar, Anna Moes, Joel S. Bader, Jianan Zhan, Andrew B. West, Dan E. Arki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dys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genes and neuronal activity-dependent genes in aut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5748 DOI: 10.1038/ncomms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