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闻 Medical News 20160630

admin Posted in 2016.07, 医学新闻
0

1. 在BMJ杂志网站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初级保健数据库,研究首诊小于65岁的成人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和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在5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三环抗抑郁药第一个月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BMJ 2016 Mar 22; 352:i1350)。  

2. 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的PROMISE试验中, 稳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功能测试或结构测试。当男性和女性参与者的数据被分别进行评估时,研究人员发现,女性的阳性计算机断层造影结果较应激试验更与不良临床亊件有关 (J Am Coll Cardiol 2016 Apr 4; (e-pub)。  

3. 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慢性心脏衰竭和维生素D缺乏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每天补充维生素D3或安慰剂一年。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内径改善更大 (J Am Coll Cardiol 2016 Apr 4; (e-pub))。  

4. 在3月2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大型观察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服用不同类别抗糖尿病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分析表明,基于肠促胰岛素治疗的降糖药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并不高于其它类的降糖药 (N Engl J Med 2016 Mar 24; 374:1145)。    

5. 在BMJ杂志网站上一项人群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了使用吡格列酮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癌风险相对增加的早期研究。他们发现, 风险的增加是依赖于剂量和使用时间 (BMJ 2016 Mar 30; 352:i1541)。  

6. 在4月5日JAMA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减肥手术1年和3年后,疼痛和身体机能有显著改善 (JAMA 2016 Apr 5; 315:1362)。

7. 在4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中风专家管理的中风中心短暂性脑缺血或轻度中风后中风复发风险。他们发现,中风复发率在一年时与其他中心相比有显著下降, 5%的累积率 (N Engl J Med 2016 Apr 21;374:1533)。  

8. 在4月12日JAMA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的谵妄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右美托咪事 (dexmedetomidine)或安慰剂治疗7天。与安慰剂组相比,美托咪啶组所需低丙泊酚,苯二氮卓和阿片类药物较少,谵妄缓解更快,拔管更早 (JAMA 2016 Apr 12; 315:1460)。

9. 在内科医学年鉴网站上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测了长期护理设施居民的艰难梭菌感染率。他们发现,居住在高抗生素使用率地区的非抗生素使用居民, 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居住在低抗生素使用率地区的居民 (Ann Intern Med 2016 Apr 19; (e-pub))。

10. 在临床传染病的网站的一项研究中,简单伤口感染在急诊科治疗的患者被随机接受克林霉素或磺胺7天的疗程。他们发现,两组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愈率类似 (Clin Infect Dis 2016 Mar 29; (e-pub))。

======================================================================

In a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the BMJ, researchers used a primary care database to examine associations between antidepressant use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dults less than 65 years of age with first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5 year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no antidepressant  use tri cyclic antidepressa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arrhythmia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of use.

 

  1. On the website of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researchers analyzed data from the PROMISE  trial, in which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ngina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functional testing or anatomic testing. When the data for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in women, posi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was associated more strongly with adverse events then were positive stress tests.

 

 

  1. In a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were randomized to daily supplementation with vitamin D3 or placebo for one year. Compared with placebo,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improv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nd-diastolic volume and end-diastolic dimension.

 

  1. In a larg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he March 24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ers assessed risk for heart fail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aking different classes of anti-diabetes agents. Adjusted analysi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antidiabetes agents neither clas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is associated with excess risk.

 

 

  1. In th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the BMJ, researchers confirmed earlier research showing a relative increase in risk for bladder cancer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pioglitazone b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heir findings included that increase in risk was dependent on dose and increase in risk was dependent on duration of use.

 

  1. In a study in the April 5 issue of JAMA, researchers evaluating outcomes at 1 and 3 years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show that measures of pain and  physical fun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baseline to 1 year, then slightly declined thereafter but remain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1. In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April 2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ers evaluated the risk for stroke after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s in patients treated in centers with dedicated systems involving stroke specialists. They found that rates of strok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other studies, with accumulative rate of 5% at one year.

 

  1. In a multicenter study in the April 12 issue of JAMA,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who developed agitated delirium and were being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dexmedetomidine matter or placebo for less than 7 days.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group, the dexmedetomidine group required lower quantities of propofol, benzodiazepine and opioids,  had faster resolution of the delirium, was extubated sooner.

 

 

  1. In a 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earchers examined the incidence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among  residents of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They found that, in nonantibiotic users, risk for C. difficile infection among those who resided in areas with  high antibiotic us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regions with low antibiotic use.

 

  1. In a study in the website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patients with uncomplicated wound infections manag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quivalent 7-day courses  of either clindamycin or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hey found that cure rate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s for infections caused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陪伴儿子走出自闭症

admin Posted in 2016.07, 医学论坛
1

孔学君 王晓春

【作者序】这次组织并带领十几位哈佛大学和我们学会及研究所的自闭症专家同事到深圳参加国际自闭症会议感触良多,首先感谢作为东道主的深圳政府及深圳妇幼保健院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会议非常成功,不仅仅在学术层面上和国内的自闭症专家们有了进一步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和国内的家长有了初步的对话和互动。

最让我和先生感动的是,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来信,有鼓励,有分享,也有问询。在我们能一一作答之前,希望通过四叶草这个家长组织转达我们深深的谢意和信任,也在此分享几点心得与家长们共勉。

我真诚地期待着通过深圳市府的三名工程和与深圳妇幼保健院合作的刚刚揭牌的叫做“哈佛-深圳自闭症中心”这一平台,今后会有机会把我们哈佛自闭症的最好资源引入深圳及全国,服务于这里的自闭症个体及家庭,使我们有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真正让我们的孩子们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像我在会议上谈到的,自闭症是我的终身的宿求和永恒的热情。

在这里想和家长分享的几点心得。一至四章由孔学君写作,第五章由王晓春写作。敬请分享指正。

J1_3205f01

一、不论别人说什么,从来不要丧失希望

我们的儿子王睿萌是4岁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发育中心经几位专家共同会诊诊断自闭症的,当时的主治医生对我们讲,你们这个孩子是典型自闭症,是属于重度的,不是较轻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或PDD-NOS,一辈子不可能自立,要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儿子不是属于那种淡漠型或被动型,而是主动并怪异型的,在学校是出了名的闹事者,闹事的出格,学校的老师说过我们百年以后怕是很难找到地方收留他,他一个人需要几个人看着,而且变着法折腾。我们听到这些也非常的沮丧和抑郁过,我想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经历。

···
但是我们家长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最了解您的孩子的还是您自己,当然专家的意见也要重视,作为参考,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来不要放弃希望。

我和先生几乎放弃我们原来的专业发展,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自闭症,整天查找资料,拜会各路专家。从动物实验的最新进展到心理认知方面,生物医学方面的各种方法 ,我们都研究过、尝试过,还飘洋过海到中国来看过著名的中医。

···
为了自助和助人,我们在2005年开了第一个自闭症诊所和咨询站,2008年开始办杂志,组织自闭症国际会议,创办自闭症研究所,自闭症康复中心,和家长组织携手等。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有幸认识了很多自闭症学界的顶尖专家并成为朋友知己及合作伙伴。

而我们的儿子也在不断成长,除了必要的医疗干预、行为干预外,我们还请过针对性指导老师挖掘他的特长,他以优异成绩被5所大学数学系录取,最后选择了离家最近的麻州州立大学罗尔分校入学 (Umass Lowell)。

我们选择这一所,不是因为它是有名的,而是综合各种因素后对于他最合适的一所, 除了离家最近,还有这个学院是州立大学,对于自闭症人士很包容也在学院内设有相应社团组织。

二、 把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和学习的经历

自闭症人群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群,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对于家长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正是这样一批接受了这一使命的家长,由于这些自闭症孩子,使我们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不同的斑斓色彩。不知哪位哲学家说过,经历使我们丰富,使我们深沉,使我们特殊,更使我们充满智慧。这不是阿Q,这是真理。

什么时候把自己的面子,世俗的看法,沉重的思想包袱置之脑后,你会感觉非常的轻松愉悦,把正能量传递出去,这时候你要给自己挂块金牌,我觉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要真正试着去理解您的孩子,他们闹事也好,冷漠也好,是有他的原因的。他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不理解这是关键。试着去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和他们做朋友,对他们的爱他们可以感受到的。

三、发现他们的天分和潜能,这是至关重要的

天才在我们“正常人”只有不到1%,但是在自闭症人群却有10%以上,事实上他们的确比我们聪明。他们由于表达的问题,他们的才能并非显而易见。是需要去挖掘去发现的。这很可能成为他们与社会衔接的锲机,他们可能为我们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想,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没有牛顿,我们的现代文明不知要倒退多少年。

这里我说说我儿子的情况。他的数学是很超常的,小时候显现出天分,但老师并不看好。有的老师说,自闭症的天才只是智慧的小火花,并不代表主流,也成不了气候,人要全面发展才能成才。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全才和偏才是不同的,不要因这些说法而受到影响或气馁。

我们一直给他请了可以欣赏他的才能可以教他的数学老师,使得他在13岁可以帮着老师作数论的证明题。我的意思不要被传统的定论所束敷,走自己的路,即使老师觉得你不切实际异想天开。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坚信自己并不是意味着固执,而是采取豁达的态度,兼听则明,但是最后的主意自己拿。


王睿萌为自闭症募捐活动举办了画展

我儿子的音乐方面的天资很小就知道,但请了10多个钢琴老师,没有一人能教他,也就没有继续学钢琴了,当然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自弹自乐,弹得有滋有味。后来发现他的唱歌才能也就这两三年,还是和一位到家里教我侄女的音乐老师谈起,我们让她也教教睿萌,因为他也常常唱歌,居然很快他就能上台表演让我们也惊讶,得到大量赞许我们非常为他自豪。

他的绘画才能是最近一年才挖掘,原来看着他画,觉得画的色彩不错但比较幼稚。直到请到一位画家朋友说他如何如何的有天赋,我们开始还以为人家是客气。专门请了老师也使我们学到更多。

我的意思是一定注重天才挖掘发现及培养,这可能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一个窗口,也可能成为他们在社会立足的起点。他们可能永远成不了社交“交际花”“交际公子”,但是他们的才智却可以有施展的地方。

四、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

首先做个家庭规划,包括经济的,工作方面的安排。要让自己有足够时间关照自闭症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个全面评估,结合专家的评估,要自己做。然后制定教育方面的计划,医学治疗方面的计划。除了乐观的情绪,自己要有个明晰的思路。

教育方面,前面提到了才能的挖掘与培养。行为的教育,及其他特殊教育要在才能培养的基线上进行,不要只是针对孩子不好的有缺陷的一面,对于这些拔苗助长可能事倍功半;而就着他们优势的方面培养就是顺势,会事半功倍,切记。

就像一颗已经长歪了的小苗,不要拼命去纠正它,而是给它自由,允许它稍微偏离一些,有些弧度,又有什么不好,他的偏离弧度也许造就了一代风流呢!

对于教育和行为干预,这里多说一句,选对了老师和行为师非常重要,人们都说老师是心灵的工程师,这话很对,对于“正常”孩子尚且如此,何况自闭症孩子。如果发现老师和行为师不能帮助您的孩子,不要一味怪您的孩子,很可能老师或行为师没有对接好。

多和老师行为师磨合,让他们多理解您的孩子的特点,以及您的想法期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实在无法磨合,只好另请高明,不要勉强,老师也会理解的,任何老师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
···
谈到医学方面,要记录孩子的饮食,睡眠,行为,消化道症状,以及其他各种身体的症状。如果您的医生不理解,要试图说明您的依据,或找到能理解的医生,要全面评估,要有科学依据,找到一些可逆的因素予以纠正临床上会有很大的改观。对于新的说法和疗法,不要人云亦云,要求证,要研究。

在试验新的方法时,要权衡利弊,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大的疗法要三思而后行。自闭症的问题在医学上是一个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患,是一种多病因的临床综合症,需要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作来共同努力,我们的自闭症团队就是多学科专家组成。

自闭症的评估除了精神行为的评估,还有常规的影像学,电生理,生物标记物,代谢指标,消化道,免疫系统等的全面评估,然后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计划,仍然由多学科团队去实施,才能使得每一位自闭症个体沿着正确的轨道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五、改造自我,改造社会

以上所谈都是如何努力做个好家长,让我们的特殊孩子个别地挣脱咒符,成功化蝶。当然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我在这里还是要向大家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个体而是集体。集体的力量理应倍加。时代的变迁让一个使命刻不容缓,我们正站在这一变迁的第一线更是责无旁贷。

可否让这个群体整体得救?

许多人认为让孩子受到教育就是成功了,其实路仍漫长。我们见过一些年长的自闭症患者,他们已经读完大学,甚至读完研究生,但仍难以维持工作和家庭。其实这类人群不限于自闭症或个别群种,而是越来越多的个体,由于个性和社交能力的种种缺陷-有时称不上是缺陷而是不够积极,就会逐渐被边缘化,孤立化,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孤独个性,久之使他们的社交能力难以胜任工作。

不可否认,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加速,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愈加急促和多变。而我们这一群体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跟上这一脚步的。


2015年5月24日,王博然、王睿萌和Andrew Luo(左一)、 Victor Li(左二)协办为自闭症义演募捐的音乐会

试想这一格局将走向何方?这一人群的人口比例在急剧增长,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逃脱不了被社会长期供养无法自立的宿命。社会忍受沉重的负担,“正常”成员呼唤不公怨声载道。

而被“供养”者并不“领情”,他们同样多有怨言,抗议被剥夺了工作的机会,创造的潜力,人生的乐趣,生命的价值。社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双输局面和无解难题。

挣脱这一樊笼的关键不是自闭症人士,他们的个性难以改变。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不应遭受更多责难。关键是在社会。

···
当然社会已经在这么做,挖掘出个别明星如乔布斯,比尔盖茨,陈景润等,但做得极不够,本质上仍是个别事件而没有让个性缺陷者整体受益。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仍在被社会排挤难以成功甚至难以生存。

社会必须作出根本上的改造,开发出宽容和开放的工作环境和创新机制以便充分地让这类人士依据自身能力得以充分施展身手贡献才智。由此才能一举破解这一难题。

小花

那么社会应该怎样做?坦率说我也只是有粗浅的想法,但我相信我们现在就必须做些什么。改变社会不易,让社会自身改变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大多数“正常”人士并不切身体会到这一需求是何其迫切。

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站起来,走出去,呼号洒泪,唤起他们的同理心和参与热情,也需要我们中的有志之士放下荣辱勇于探讨,开拓出狭窄但真实可行的途径,由此展示给社会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要建立和创造适合自闭症人士生存,工作和创造的大环境及微环境。他们不是社交有障碍吗,是不是可以找到发现他们价值欣赏他们才能的伯乐呢?是不是可以找到一批理解他们包容他们也能帮助他们的哥们姐们,同事,上司,下属等等?

···
环境是打造出来的,机会也是创造出来的。自身一小步,人类一大步,最终实现改良。显然个别家长绝无可能,星罗密布的小团体也无法胜任,只有我们以较大的规模团结起来一致行动方有实现这个宏大的使命的可能!

不要认为这是社会搞“慈善”,倒不妨说是回报极大的风险投资。有力证据表明古往今来社会有限的宽容使得人类已收获了牛顿,爱因斯坦,毕加索,梵高,瓦特,特斯拉,爱迪生,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无数璀璨明星。当然他们依然屈指可数寥若晨星,说是风险极高决不为过,但社会所得的回报在哪里?在于这样一个可能:如果没有他们人类也许依然生活在洞穴里。

要是社会能够更加宽容呢?不仅我们孩子会有美好的前程,社会也会进步的更快吧?

百病从肝治 【摘自网络】

admin Posted in 2016.04, 医学论坛
0

20160415_1_f01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反过来眼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肝是明目的源泉,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如有不懂的请搜公众号脉脉答 医生在线咨询,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腰膝腿软,尿浊或水肿等症。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肝肺是相互影响的。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症候。

肝与疾病的关系
肝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很多病可以从肝脏不舒服折射出来,那就有这么一句话,百病从肝治,下面我们听听医院专家怎样说?

1、眼病
北京东直门医院眼科主任宋立:中医老讲:这个是肝开窍于目,而且足厥阴肝经,它是本经,是连着目系的,所以我们说肝经它和眼病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常临床上通过疏肝理气,或者是滋补肝阴,或者柔肝养血各种方法来达到我们的治疗目的。

2、抑郁症
北京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邹忆怀:中医有一个病叫郁病,就和现在的抑郁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和肝气不疏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治疗的话,疏肝解郁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3、妇科病
北京东直门医院妇科刘雁鲜副主任医师说: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是喜柔和条达的,那么肝失疏泄,就可以引起很多妇科疾病的发生,比如说月经先后不定期,另外还可以引起痛经,因为冲任瘀阻,血脉不通畅了,就引起痛经,此外还可以引起闭经,月经不来了,甚至是盆腔炎,甚至是不孕症,这些疾病都和肝失疏泄有关系。

4、乳腺增生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院长郭维琴:女性的乳腺增生,跟经络走行有关系,肝经它是从脚开始的,到大腿的内侧,腹部的两侧,胸部的两侧,然后到头部,一直到巅顶,即头顶。因为它布于乳房这两侧,所以,在长期的心情不舒畅,也就是肝气郁结,不舒畅的情况下,血也就停滞了,停滞的时间长了以后就结成块,那就是乳腺增生。

中医讲“上医治未病”,即要预防疾病。比如说肝气不足,最常见的女性容易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神经性头疼,还有慢性胃病,这些都会出现,所以肝郁气滞,对造成这个疾病有一个直接的诱因,那养肝的重要性就在于预防这些疾病发生。

“肝”苦与共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紧张,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班、应酬、熬夜是家常便饭,饮食不规律、饮食配搭失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我们的肝脏承受巨大的负荷,造成肝脏日积月累的损伤,甚至导致常见的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等肝的病变。那么影响现代人肝脏的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长期大量饮酒,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因此商务应酬、亲朋相聚等少不了酒。中国有句古话,一杯是酒,两杯是药,三杯是毒。过量饮酒伤害最大的是肝脏,酒精进入人体,在肝脏代谢分解过程中,肝细胞首先受到直接损害,据调查,我国在饮酒者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除此以外酒精还损害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导致酒精性脑萎缩和胃炎;

2.长时间接触有害化学物品和化学药品比如说装修房子的装修材,料含甲醛、四氯化碳等有害物质;

3.营养失衡造成肝脏营养缺损,使得无法运转顺畅;

4.过量饮食长期高脂肪的摄入,而且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5.日常食物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毒素、重金属、激素等;

6.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

7.作息时间不规律或长期熬夜!

8.长期使用药物;

9.病毒性的肝脏损伤。

游苏宁:循证医学体系正在走向崩溃 【摘自网络】

admin Posted in 2016.04, 医学论坛
0

【引文】2015年12月5日-7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继续医学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游苏宁受邀做了题为《如何看待循证医学》的精彩报告,其语言幽默、犀利,观点大胆,颠覆了许多人对循证医学的看法,博得在场所有人的阵阵掌声。医脉通特将此报告整理成文,与读者共享。

讲者简介:游苏宁,1962年出生,现任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同年加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杂志社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近30年。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副总编、总编、社长兼总编。是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我国消化领域著名专家汪鸿志教授在介绍其出场时评价,“他走过几十个国家,他的朋友遍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0年前先哲曾描述,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

100年前,医学教育家、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乐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三道难题至今仍然困惑着我们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改革。循证医学其实带给我们很多好的方面,它就像一座桥,只是目前深陷迷雾中。

20160401_1_f03

循证医学的定义,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先辈们创立该体系,主要是为了弥补长期以来统治临床医学领域的经验医学模式的不足。它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临床医生关系最密切的是随机化临床试验以及各种临床诊疗指南。循证医学推翻了太多的推断、直觉与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实践行为。

20160401_1_f01

循证医学曾于20世纪90年代涉足制药行业,那时候医生能抵御住医药代表的糖衣炮弹,因为药品的各种宣传资料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渐渐的,制药行业开始意识到,循证医学更多的是一种契机而不是威胁。权威杂志上发表药品的相关研究,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数千名医药代表的销售业绩。

近几十年来,循证医学体系正在走向崩溃,它常常迫使医生做未必正确的事情。如今的循证医学就像一把已经上膛的枪威胁着临床医生——你最好乖乖按照最佳证据做。过度诊疗之风愈演愈烈,循证医学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统计学有句名言——只要你拷问数据,数据就会招供。给大家介绍两本非常有名的书,一本叫《数字是靠不住的》,另一本叫《统计数字会撒谎》,在全球已经畅销60年,作者在书中描述到“统计数字就像美女身上的比基尼,露的部分引人遐思,没露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20160401_1_f02

循证医学应该研究的重点,包括疾病的自然病程、非药物治疗手段、现有诊断标准的不足之处、如何严格规范利益冲突、重视药物的长期获益、鼓励反对和质疑的呼声。如果我们不尽快处理它的“蝼蚁之穴”,那么“千里之堤”的溃灭指日可待。

判断随机对照试验的价值,应该是看(1)其设计是否合理;(2)是否真正随机分组;(3)样本量,规模越大科学性越强;(4)统计学处理方法是否合理;(5)疗效判断标准,应尽可能与临床实践保持一致;(6)随访时间,越长所得结果越接近临床;(7)临床意义与实用性;(8)终点设置,越“硬”其临床价值越大。

我们都知道,大数据时代需要穷举,要的是全体,不像循证医学,要随机。中国为什么难以实现医疗大数据,就像打麻将,很多人的习惯就是“看着上家,防着下家”,因此共享数据非常困难。

20160401_1_f04

BMJ在线论坛上,75%的医生认为循证医学正在走向崩溃。我们要警惕循证广告不假思索地推广临床试验结果,临床上遇到的多数患者都不符合研究的入选标准,所以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由大公司支持的试验及其对指南的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循证医学发展的障碍。

利用已发表文献,根据文献质量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整合大数据信息,形成的二次文献结论,作为一种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本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但是客观量化的文献质量分级,并不能智能化主观判定假数据。我们真正质疑的并非循证医学体系本身,而是认为其正在被不恰当地利用。

科研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和寻求学术真理,今天有许多人为职称、地位、名利、金钱而进行研究,循证医学只是一种工具,无所谓好坏。只有少数人阅读文献,更多的医生只是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获取相关知识。有些医生的学术讲座,幻灯都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厂家做的。很多时候,无形之中就做了厂家的代言人。另外,由于阴性结果没有商业利用价值,所以很少有人推广。

各种基金项目以及绝大多数的学术研究都要依赖于制药行业雄厚财力的支持。各家药企与循证医学结为盟友,联合为一些漏洞百出的理论提供证据支持,从而拓宽药品的适应证,以至于现在临床医生对每一种疾病都能开具出相应的治疗药物。

制药公司资助对研究有影响,有学者回顾了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某领域的治疗学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现制药公司资助的研究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经费资助的研究结果。虽然是随机双盲的对照试验,其结果还是明显地被夸大了,平均超过4倍之多。

循证医学的精髓,是将最佳的外部证据、医生自身的经验和患者的意图结合起来,进行临床医学决策,三者同等重要。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不等于循证医学,而只是外部证据的体现。在缺乏可靠的外部证据时,医生的经验往往更加重要。

20160401_1_f05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多读文献才能进步,实际上并非如此。太多的医学文献充斥着误导性和假阳性发现,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90%都是可以不发的。有人说,是不是你们“中华”系列的杂志是这样?其实不是的,全球都是这样。

给大家一个例证。31岁的舍恩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他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共发表了17篇研究论文,当时全世界都认为他很快就能获得诺贝尔奖。我的一个同行,美国的一个科学记者,持续跟踪了他四年,最后证明,17篇文章全部造假。

20世纪50年代,一位伟大的美国科学家说过一句话,“人类很可悲的一件事,是今天我们从杂志上学到的知识,十年以后将会被证明一半是错误的。更为可悲的是,十年以后我们依然不知道哪一半是错误的。

在现有的3800万份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被他人引用超过200次的只有0.5%,引用超过1000次的论文罕见,被视为经典之作。而有一半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最常被引用的1000多部学术著作,更多地出自团队之手。

那我们不禁要问,有这么多的审稿人,为什么发表的研究结果还会有错呢?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有4点:(1)研究规模小;(2)药物或疗法的效应低;(3)与研究有关的利益纠葛复杂;(4)研究领域太热门。大规模的筛查反映人口医学不顾个体间的差异,一味倡导非必要的医学测试和手术治疗。

20160401_1_f06

我们再来看看临床研究乱象。由数十亿美元的营销利润催生临床研究乱象,科学研究已经沾染上了铜臭,充斥着虚假信息、错误诊断、临时数据、标准混乱、偷梁换柱的不可信的问卷调查,统计学意义显著而临床应用上毫无价值的研究实验,难以甄别的假数据,更利于结题或发表。

我们一直跟年轻医生说,你投稿,往越专科的杂志,你的“对手”就越多,被“枪毙”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建议大家,投稿要优先投综合性的杂志。我们对审稿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对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很少说不同意。(笑)

我们知道,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最近有句很有名的话,转述给大家,生命是什么?是一种死亡率为100%的性传播疾病。医院是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坟墓的接待使。而制药企业的使命,就是无论我们感觉有多良好,都要硬给我们扣上疾病的帽子。没有所谓的“证据”支持,压根别想在各大指南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循证医学中的各种筛检项目,则是像一台健康牌的联合收割机,源源不断地为过度诊断和各种投诉抱怨缴纳着保释金。

我们说医学好像胡杨,立千年而不倒。医学界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学术界和产业之间密切协作的结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与生命科学产业无关的专家级医生。最近美国的一项对50所拥有医学院的大学调查显示,每位研究者每年平均能收到33417美元的产业资金。美国FDA严重依赖生命科学产业提供资金,2010年已经达到12.5亿美元,占其整个药品项目预算的46%。

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我们也应反思。化疗是让患者进行毒性治疗,响应率极低。大多数有安慰剂控制的临床试验收效甚微,只能延长1-3个月的存活期。恶性黑色素瘤对标准化疗的响应率为15%,平均延长患者2个月的生存寿命。关键的临床试验显示,生物制剂仅能延长癌症患者生命1-5个月,几乎没有可能治愈。

20160401_1_f07

女性的激素替代治疗,认为可以预防心脏病而风靡数十年。最近美国妇女健康学会对16000名健康的绝经妇女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实验组患乳腺癌、心脏病和心脏病发作、中风以及高风险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代价远高于降低结肠癌和髋关节骨折的益处,原本15年的研究6年后被叫停。

最近还有一项更骇人听闻的研究,非心脏术前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荷兰专家的学术造假使得欧洲心脏病学会一指南致80余万人死亡。该专家牵头的2项临床研究表明: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心脏保护作用,其结论被2009年版指南采纳。最近对11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死亡率较对照组高27%,估算欧洲80万人因此死亡。

数字不说谎,但说谎的人总拿数字做文章。

20160401_1_f08

我们应利用互联网来支持透明和诚信两大基本目标。建议大家有空上一上维基,它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做出贡献的网站。现在医学专业人士所能得到的科技文献信息是不充分且存在偏见的。我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我们开的会。现在的我们,有多少时间在认真读书呢?顶级生物医学期刊已经实行希望发表的临床试验要在网站上登记的要求。大型医药企业与学术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我们今天已经走到了生命科学的大数据时代,生命科学会成为世界的主角。数据爆炸使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落伍了,不要随机样本,而要全体数据。统计学盛行不过百年,但现在已经过时,最好的统计方法就是穷举,全数据模式:样本=总体。医学的临床实践领域将会被彻底地革新,导致其创新的力量为互联网。

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医生是一个幸福指数非常低的职业。我们一直说医生非常忙,而在这争分夺秒的忙碌中,却错过了一生的风景。

中医脑象学

admin Posted in 2016.07, 医学论坛
0

王海鹰, MD

麻醉主治医师,执照西医针灸医师

美国宾州圣鲁克斯大学医院麻醉科

上篇文章我们探讨了中医经络与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发现大脑在传统中医被边缘化,主要是因为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五脏六腑中没有大脑。那么探索大脑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医脏腑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脏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传统中医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又分为脏、腑和奇恒之府三类。

脏,即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或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胆。

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或脏象学说。

藏,指藏于内的内脏;“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

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就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藏通“脏”。“藏象”今作“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征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通过分析活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认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以表知里,确定“象”与“脏”之间的关系,建立脏象的概念。中医以病理反证生理,重功能而轻形质,是脏象学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特点。其内容包括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心理和外界环境的整体关系。

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一)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传统中医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五脏六腑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是其一大特色。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天地合气,名之为人。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六腑为空心脏器,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五脏属实性脏器,故五脏为阴。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脏五而腑六,传统中医在《灵枢·胀论》中提出第六脏: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是为心包,合为六脏。六脏六腑属阴阳表里关系。这样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如附表(1)所示。

表一. 阴阳五行人对照表。

阴阳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五行 (君)火 (相)火
五脏 心包
六腑 小肠 三焦 大肠 膀胱
五体
五液
五华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无名指 小指
阴经 肝经 心经 心包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阳经 胆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大肠经 膀胱经
五官 眼(目)

二)五脏与形体诸窍连接成一个整体。

中医解释天、地和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五官九窍。其中五官指眼、舌、口、鼻、耳。九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在头面部也称七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后阴肛门),所以合称九窍。

中医官窍的主要生理功能:

1)官窍是体內外物资交换的门戶。比如鼻孔的呼吸,肺通过鼻孔來吸清呼浊,实现体內外气的交換。比如二便,通过二便的排泄,來完成体內废物的代谢。

2)官窍是致病邪气,入侵和外出的通道。各种外界的邪气可以通过官窍,由窍进入人体。如果人体內的正气旺盛,祛邪外出。那么官窍也是邪气排出的通道。尤其二阴窍更是如此。

3)官窍是人体內外信息交換的窗口。开窍是中医生理和治病的概念,意思是指脏腑与体表器官生理上相通。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鼻主司嗅觉和通气,耳主司听觉,眼(目) 主司视觉,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嘴(口)主司语言(表达意愿)和进食。也就是說,這些官窍直接和外界相通,人体內的生理狀态,可以通过这些官窍反应出來。

仔细研读中医重视五脏和五窍的联系,五脏对五腑,也就是五脏五腑与五窍的联系。但是忽略了第六脏心包和三焦(六腑)与外界的联系。

心包作为六脏之一,在中医指的是心脏外周的包膜。心外围的组织器官,又称心包络或膻中。它是心脏的外膜,包裹着心脏,附有络脉,以通行气血。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果受伤则病情危重,当邪气侵犯时,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减轻心脏受到损伤,因此说心包能“代心受邪”。即《灵枢·邪客》篇所谓:“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属于心包的经脉称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构成为表里相合的关系。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 大小肠、肾、膀胱、女子胞等。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包容五脏五腑全部。总之三焦是容纳脏腑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由此可见这第六对脏腑,结构和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包罗和总领五脏五腑,主气血和表达情绪的功能。笔者以为三焦中医指的就是胸璧和腹壁(wall),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医心包指的是内在胸膜腔和腹膜腔的包膜,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心脏的外周的包膜。只有这样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才能均在其中。三焦在外而最外层是皮肤和心包在内代表胸膜和腹膜,两者之间包裹了筋、脉、肉、骨。皮肤 (感受外部感觉刺激)和胸腹膜(感受内脏感觉刺激)之间的感觉相互牵扯,至此不难推出这第六对脏腑开窍的部位就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中医六对脏腑的开窍部位已能确定。请参考表(2)。

表二. 中医六脏六腑的开窍部位。

五(六)脏 心包
五(六)腑 小肠 三焦 大肠 膀胱
五(六)窍 皮肤 口(嘴)

三)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所讲人的神志活动包括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喜、怒、思、忧、恐) 。其实指的是五脏中包含的无形部分即精神意识活动,它们都依靠五脏有形部分的功能调节。《黄帝内经》中曾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

1)肝藏魂在志为怒: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魂本义指天空中回旋飘荡的死者的阳气。源自阴阳学思想。指的是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的灵体,灵体离开躯体人即死亡,灵体就是亡魂。魂是人的精神的分支,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人之精气曰魂,魂负责主管人的精神灵魂。魂是人体心神活动的一部分,是神所派生的,如《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和神一样,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有所舍而不致妄行游离。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则伤肝。

2)肺藏魄在志为忧:肺藏气,气舍魄。魄本义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体曰之魄,魄负责主管人的肉体生理。肺在志为忧,忧(愁)和悲(伤),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3)脾藏意在志为思:脾藏营,营舍意。意本义指发自内心的声音。或心思,心愿。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的情况下,伤脾。

4)肾藏志在志为恐:肾藏精,精舍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恐则伤肾。

5)心藏神在志为喜: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神,本义指的是观照自己、观照万物的精神。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的神。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也称“识神”。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故曰:“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

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虽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系统,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另外中医的形(有形)神(无形)兼备的理论,在脏腑的功能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医脏腑有形部分与现代医学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讨论。中医脏腑的无形部分则是此篇文章的重点。

中医脏腑开窍和主精神情志的现代医学基础:

 

开窍:为中医医学术语,指脏腑与体表器官生理上相通。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传统中医这种开通只能局限于人体本身,不能与外界发生开通和交流,因为五官和皮肤只是感受器并没有解释外来信息的功能,自古中医将这些功能归于心脏(心主神志),有着历史的原因,也为中西医之间的相互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近代中医发现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此处“能言一二字”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此理论虽有其历史意义,但从科学的角度,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客观的观点看待心与脑的关系,也许会增加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的相互理解。

近四百年来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和病理学研究过程中逐渐证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由大脑决定的。人体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感觉联系也是由大脑决定的。所谓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由大脑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五种。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第二类是内部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运动觉反映我们四肢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收缩的程度,运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

感受器的分类方法较多:

根据其特化的程度可分为两类:

1)一般感受器(receptor),分布全身各部,如触、压、痛、温度、肌、踺、关节、内脏和心血管的感受器。

2)特殊感受器(sensory organs),只分布在头部,包括嗅、味、视、听感受器。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三类:

1)针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2)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环境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及化合物浓度等。

3)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位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经过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最终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殊部位,此处投谢区也被称为中枢,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其中包括声音-耳(肾开窍)-大脑皮层颞叶后部-听觉中枢,光-眼(肝开窍)-大脑皮层枕叶后部-视觉中枢,味-舌(心开窍)-大脑皮层顶叶-味觉中枢。气味-鼻(肺开窍)-大脑皮层额叶前下方-嗅觉中枢。这四种感觉的一个共同点是其感受器都位于头部,当然另一种感觉:前庭感觉的感受器也在头部,不过一般不算入特殊感觉。

另外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人与人之间重要交流方式)并不是人体对外界的直接感受,但是与人体对外界的感受息息相关,并最终以人类特有的方式-语言表达出来。语言中枢最为复杂其中包括听觉语言中枢,视觉语言,整合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和运动语言中枢。其中最被人熟知的语言中枢就是运动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的额叶下回后部,一旦损伤将造成失语症,会为人类之间的交流造成很大困难。而人类发出语言的主要器官是口以及相关器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语言-口(脾开窍)-大脑额叶-语言中枢。

人体除了上述四种特殊感觉和语言找到了在大脑中特殊的中枢部位外。人体对其他外部刺激和身体内部的一般感觉和情绪反应的中枢在哪儿?现代医学也找到了相应的答案那就是丘脑和边缘系统:左右丘脑借中间体相联。在人类,丘脑是所有感觉除嗅觉(边缘系统)外的中转站,神经元在此更换后传入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最高级中枢。丘脑通过神经纤维于其临近的海马回、下丘脑和垂体相联,表达情绪的变化和调节内分泌和内脏活动。

1)丘脑是卵形的神经组织,其位置在胼胝体的下方,具有转运站的功能。从脊髓传来的神经冲动,都先中止于丘脑,然后再由丘脑分别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如丘脑受损,将使感觉扭曲,无法正确了解周围的世界。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位于胼胝体之下包括多种神经组织的复杂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的构造与功能尚不能十分确定。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古皮层和旧皮层是被新皮层分隔开的基础结构。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上述结构通过帕帕兹环[Papez 环路]相互联系,并与其他脑结构(新皮层、丘脑、脑干)有广泛联系,所以边缘系统的作用是使中脑、间脑和新皮层结构之间发生信息交换。海马的功能与学习、记忆有关,杏仁核的功能与动机、情绪有关。

而中医的五脏六腑中感知人体一般外部刺激的腑为三焦,而感知内部刺激的脏是心包。另外“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因为三焦最外层是皮肤 (外部感觉刺激)。心包在内层代表胸腹膜的脏腑层(内脏感觉刺激),而它们之间包裹了筋、脉、肉、骨(本体感觉刺激),机体内外感觉又相互牵扯或投射,也就是其它内脏感觉开窍于皮肤。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触觉(人体内外的其他感觉)-皮肤(心包开窍)-丘脑和边缘系统(所有感觉的中继站和情绪中枢)。至此体内外的各种传入信息在大脑综合后由传出神经发出指令,人体做出相应的运动和内在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六脏六腑在人脑的开窍部位。请看表(3)。

表(3):中医六脏六腑的大脑开窍部位

六脏 心包
六腑 小肠 三焦 大肠 膀胱
六窍 皮肤 口(嘴)
大脑中枢 视觉中枢 味觉中枢 情感中枢 语言中枢 嗅觉中枢 听觉中枢
脑叶部位 枕叶 顶叶 丘脑 额叶 额叶下部 颞叶

上篇文章中我们已谈到中医大脑既不属于脏,也不属于腑,中医主要将大脑归于奇恒之腑。奇恒,异于平常之谓。因为大脑既有脏的功能特点,也有腑的功能特点,也就是说大脑有阴阳二种属性。

大脑在结构上是否存在相互联糸的二个部分或二个大脑(半球)?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有一个头,二个大脑指的是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左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对文字、符号具有识别的能力;其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等特点。通常被称为逻辑脑、语言脑、理性脑和学术脑。

左脑的功能: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左脑是人的“后天脑”,管近期和即时的信息,左脑司语言,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人看到、听到、触到、嗅到以及品尝到(左脑五感)的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

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艺术脑”统称天使脑。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感性思维。

右脑的功能: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是人的“先天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感性思维。

一般人右脑的五感都受到左脑理性的控制与压抑,因此很难发挥即有的潜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共感」这就是右脑的潜能。纵观左右脑的主要机能与思维方式,左右脑的能力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左脑善于对某一事物进行严密的推理。深入的分析,是人一切理性活动的基础:而右脑善于展开空间的想象,依靠直觉思维产生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右脑对于人的形象与创造活动具有左脑无法比拟的优势。

麦克·马纳斯认为“无论怎样分开谈论左右脑,它们实际上都是协作的,大脑作为一个运行平稳、唯一的联合体,是完整统一的。左半脑知道怎样处理逻辑,右半脑了解世界。两者结合在一起,人类就有了强有力的思考能力。只用任何一半脑的结果将是古怪可笑的。”

研究发现,不同感官的接受信息效果:味觉为1%、触觉为1.5%、嗅觉为3.5%、听觉为11%、而视觉为83%;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3小时后保留:听觉为60%、视觉为70%、视听结合则为90%;3天后保留:听觉为15%、视觉为40%、视听结合则为75%。由此可见,两脑半球紧密配合是人们获得整体认识的最佳途径。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情形,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最后教给左脑,进行语言处理。

如果运用中医的阴阳和脏腑理论,很容易推论出左侧大脑半球属阳,有六腑主出纳转输的功能(后天脑)。右侧大脑半球属阴,具备五脏(藏)储藏精气津液的功能(先天脑)。

为将中医十二脏腑在二侧大脑半球二维空间上表达清楚,同时也遵重中医重视功能胜于局体部位的特点,笔者将五脏五腑放在大脑各叶相应的中枢部位较均匀地分布,第六对脏腑放在大脑半球的中间丘脑的部位。由表(3)不难推论和出六脏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投影部位。如图(1)所示。

图(1)中医六脏在右侧大脑皮质的投影部位

五脏和五腑具备特有的阴阳,表里关系。由此推论出五腑投影在大脑左半球于五脏相对应的部位应不难理解。如图(2)所示

图(2)中医六腑在左侧大脑皮层的投影部位:

至此中医十二脏腑在现代医学两侧大脑半球的投影部位已经基本明确。这个中医的脑象图(笔者于2006年首次提出并于同年9月11日得到美国版权局批准保护)与现代医学的大脑图谱比较起来相对简明和简单的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在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定位上将会更精准,图普更复杂。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中医脑象图的现实意义、特点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探讨的重点-中医脏腑与大脑的关系。传统中医阐述脏腑关系的重要理论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观,指的是重视中医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不但在人体内部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脏与腑之间互为表里,而且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四时气候的更替、精神活动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影响。而中医脏象学整体观的核心是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中医脏象学说和“心神论”,自成一体,完整并具有历史、现实和科学意义而无需改变。但从现代中西医的角度看中医脏象学在生理功能、开窍部位和神志调节方面的核心或中枢都指向了大脑。由此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医的“心神论”其实质是“脑神论”。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以脑神和脑象图为中心,将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五行和阴阳在大脑中整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将是中医脑象图的现实意义和特点。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推出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医脑象学,敬请关注。

References:

1:《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 王海鹰《北美医学与健康 》2015.02

2:《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 王海鹰 《北美医学与健康》2015.04。

3: 《如何整体看待中医经络的本质》王海鹰《北美医学与健康》2015.10

4:《关于中医经络与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关系的探讨》王海鹰《北美医学与健康》2016.2

5:《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6: 《中医大脑图谱和医学应用 》王海鹰 2006/9/11。《The atlas of meridian system in the brai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medical applications》US copyright Registration number/date : TXu001316279/2006-09-11 .Copyright Claimant: HaiyingWang}

  1. The split brain experiments. Nobel media .Retrieved 27 April 2014.

 

对过敏的再认识

admin Posted in 2015.10
0

吕占平

由于环境污染,工业化食品等因素,使过敏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根据美国环境 医学的研究报告显示,有 50%的美国人患有不同形式的过敏症。另有研究估计 95%的健康问题 或直接或间接的与过敏有关。而且过敏所造成的疾病久治不愈。现代医学对症处理过敏,挽救 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彻底治愈过敏。所以“病人很失望,医生很无奈”。究其原因是 因为现代医学对过敏的研究和认识都有很大偏差。那么什么是过敏呢?我想在理论,实践以及 个人的经验等方面逐渐给大家讲解,谈谈我个人的认识,首先让大家认识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  物质的三种存在形式

任何物质都以三种形式同时存在,即物理(physical), 化学(chemical)和能量(Energy).

  1. 物理形式:即物体的形状结构,如桌子,椅子,鸡蛋,苹果等,各有各的形状。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2. 化学形式:即物质的成分,如碳,氢,氧,蛋白,脂肪,糖,矿物质等。
  3. 能量形式:是物质本质的存在,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看到其作用的结果,如电,磁。人们看不到电是什么样,但能看到灯光,电器在工作,机械在转动,即是电能作用的结果。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决定了它能量的不同。

比如某种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结够和比例不同,就决定了这种蛋 白质是某种性质,不同的蛋白质其能量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其能量差别就更大了。如蛋 白与糖,脂肪,矿物质之间,这些物质参与组成的细胞,就有了不同的能量。细胞参与 组成的个体也就有了自己的能量。拿人体来讲,一些细胞群参与组成的各类器官都有其 自身独特的能量。如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每一器官的能量是由参 与这一器官所有细胞能量的综合所决定的,整个人体的能量是由各器官能量综合所决定 的。每种物质,其能量是不同的,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人,动物,其能量都各异。 那么这些物体的能量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们的振动频率(Frequency) 不同。不 同物体的能量以自身的频率在波动,而表现出来。

二.  物质的相容与相抗以上我们谈到每种物质的能量各有不同,那么两种不同的物质放到一起,它们的能量会发生什么反应呢?基本上有两种反应:1. 相容(compatible),即两种能量在一起可以相安 无事,或相互加强。 另一种是不相容(incompatible),两种能量在一起互相抵抗,干 扰,互相消耗即相抗。

如果我们将这一原则应用于人体,看看会发生什么呢?人体与环境,人体与食物等。比 如人体与食物,人吃了一个鸡蛋,人体有自己的能量,鸡蛋也有自己的能量。如果人体与鸡蛋 的能量相容,人体就会容纳鸡蛋的能量,吸收鸡蛋的营养。如果人体和鸡蛋的能量相抗,人体 就不会吸收鸡蛋的营养,鸡蛋的能量会干 扰并消耗人体的能量。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 等都可发生能量干扰。

 

三.  过敏, 敏感, 不耐受

(一)现代医学对过敏的定义

  1. 过敏(overreaction)现代医学将过敏定义为过度反应(overreaction)或过度敏感(hypersensitivity),即机体对某些无害物质(体)的过敏反应,从而引发的一些生理与病理的变 化。如皮炎,皮疹,皮肤瘙痒,鼻炎,哮喘,咳嗽,呼吸困难,鼻塞,眼睛流泪等,还有的人 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心跳加快,无力等。过敏反应时有明显的机体免疫系统的参与,故又可对机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未完待续)

概念与逻辑 – 中西医差异的原点分析

admin Posted in 2015.10
0

路玉滨 博士

 

自西学东渐开始,中西医论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学产生于3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理应同其他任何古代科学一样,逐渐被现代科学所吸收融合,因而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近代西方医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现代研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医学具有和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学术特征,中医学在本质上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因而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无法真正为中医学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中医学现代化的结果只能是中医学的灭亡。过去的100多年,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有青蒿素的问世,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惊艳,但整体来说,研究的结果并未被中医界广泛接受和承认,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未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中西医学体系的不同,会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现代需要的,已经不是一个具体思路的分析,而是一种哲学高度的思考,需要的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对中西医的本质差别进行清晰地梳理。只有这样,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结论才能客观公正,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 科学学的启示

科学学是一门研究具体学科构成或者结构的学科。按照科学学的观点,任何学科都有三部分组成。可以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其中最外边的圆圈,代表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物理学的研究对方是自然界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的演化规律和各种现象等等。作为医学来讲,中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是对人体的健康,疾病的诊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一个头痛病人就医的时候,对西医医生的主诉和对中医医生的主诉是相同的,各种不适的症状表现可能也相差无几。因而,在这个层面上,中西医面对的研究对象共同点很多。而中间的同心圆或者中间层次,代表的是每个学科用以解释研究对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这个层面上,中西医的差别是巨大的。还以上述头痛患者为例,一个西医医生会从是否血压升高,是否颅内有肿瘤,是否有外伤等等来考虑。而一个中医医生,必然会用中医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思考,会考虑是否是外感头痛,是风寒还是风热或者风湿?亦或是由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者外伤是所致的气滞血瘀造成的。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以科学学认为,最内层的最小的同心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它构成了文化思想中的最核心概念,也决定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所采取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也就是一个学科中间同心圆多代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由此要理解和剖析中西医学体系的本质差异,就必须对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医学的思维和逻辑原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要深入剖析最小的同心圆所代表的内容。

二. 中西医学的原点分析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自然科学理论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从哲学层面考虑,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无疑是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学学科体系中最小同心圆的最原点概念和思想。按照原子论的观点,世界是由两个基本部分,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是不可破坏并且不会变化的,并且存在有无数种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原子。它们在虚空中运动,互相碰撞。有时多个原子可能会形成一个集群,而宏观世界物质的多样性来源于集群内部原子的种类及排列方式不同。“ (1)

既然原子是有形状和大小的,在本质上就是空间分布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虚空”。 虽然把原子看做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但把不同原子的组合作为宏观世界的多样性的来源。这决定了在认识自然万物时,必然从空间这条线上展开,相对忽略时间,忽略过程。由于原子有大小和形状,就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维度的尺度来标注。由于把宏观物质看做是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原子的排列和组合,整体在本质上是可以分割的,还原的。这种思路,强调了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把事物之间看做是互无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忽略了事物整体性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本质差别,更忽略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线所展示的改变。

古希腊的原子论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用的决定性影响,医学也不例外。正是强调分析还原,近代西方医学在解剖学,手术治疗学,以结构和可见物质为基础的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医重数据,重检测,西医对人体的结构认识逐步深入,现在已经可以在基因层面对疾病进行检测分析;手术解决了很多过去难以治愈的疾病,而抗生素的发现,又为靶向明确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近代科学与西医学发展所遵循的思路相同,近代科学的很多成就,都很快在医学中得到了应用,显微镜的发明,导致了对人体深层结构的认识,X-光线的发现,也让X-光机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等等。可以说,没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西医学提供技术手段,西医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

熟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和哲学中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是气。在探求世界的本原时,中国哲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这种本原物质的存在,一定是“无形”的。这种无形不是指肉眼无法看到,而是一种没有大小没有形状的客观存在。内经所言,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本质描述。第二,这种本原物质,一定是不停运动的,因为只有不断地运动,才会有气的聚合,才会产生有形的可见的具体物质,才会创造生生不息的世界万物,也就是“器”。”气聚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一切有维度的,有大小和形状的,都是“有”,都属于“器”的范畴。都是气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器由此在本质上,也只是气的某种运动形式的表现。所以《内经》强调,“器者生化之宇”,而在一种有形的器里,因为有了维度的存在,有了上下内外,气的运动形式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因为把气规定为没有形状大小的连续的存在,所以宇宙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任何一种具体事物,都不可能把它从自然万物中分割出来,必须强调在整体联系中认识这一事物;因为强调世界万物源自于气的不同运动变化,是气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形式,所以是时间性的,也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加以认识。这样的一种思维原点,决定了中医学在认识人体和疾病时,必然把人体置于自然整体环境中考察,必然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自身的统一,注重人体和疾病沿时间轴所展现的变化。内经所强调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经络理论,等等,无不是这种思维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反映。

这种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是,把自然事物作为一个“完整自然整体”进行观察和认识。所谓完整自然整体,就是不能分割它与自然其他事物的和自然整体的联系,在过程中全面考察它的运动和特征。所以在本质上,与西方医学所采用的分析还原方法是相反的。如果把西医学方法看做是向下求解的方法,中医学的方法就是一种向上求解的模式。但不能误解的是,中医学并不排斥形,只是在着眼点上,更重视形背后的东西,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中医学建立了以普遍联系为特征,以动态过程为重点的理论体系。例如,中医学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 之所以特别强调五脏与五官的特异性联系,认为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学强调人体有形的脏腑,归根到底是由无形的气的运动形成和维持的。只是因为不同的气运动形式不同才表现各异。因为供养心的气(心气)不仅仅到达心脏,形成心脏的形和用,同时也到达心经,舌,以及其他与心特异性相关的部位,支持这些部位的形态和功能活动。所以内经云:心气上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辨无味矣。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等等。

五脏与五官的对应关系,不仅仅是生理病理上的联系,就是在形态上也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肝脏呈楔形,左右分两大叶,而其对应的目,也是左右两个,同样是楔形的。肾脏左右有二,呈蚕豆形,而人耳也是两个,左右各一,与肾的形态极其相似。肺与鼻的形态也均为半圆锥体。至于心脏和舌,貌似形态差别很大,心脏似一个握紧的拳头,而舌则是扁平状的。其实在中医学中,二者还是相似的。因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五脏系统也是五行系统在人体的反映。所以心气在本性上,与自然界的“火”气是相似的。心脏呈现的形状(一头尖,一头圆,形似倒置未开的莲蕊),其实与火苗形态相似,而当把舌尖朝上翘立的时候,舌也是火苗的形状。除了五官,心气其实也到达很多其他部位,甚至无处不在。所以在中医学中,耳穴中有对应于心的穴位(其他微针系统中也是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部位,心气运动的表现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形有所不同。但由于都是心气运动支持的结果,所以这些与心脏对应的部位,都与心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 关于目前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若干误解

  1. 中医学的”固步自封“问题

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没有像西医学那样,及时吸收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获得飞速的发展。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学落后了,这种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就是没有及时吸收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它发展的轨迹和现代科学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现代科学的成就都可以应用于中医学的,因为二者所走的路子不同。而与中医学科学模式相同的理论和学说,虽然很多都是近代或者现代的内容,却在出现以后,与中医理论迅速融合,成为中医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例如耳穴理论,现在很多人甚至已经不了解它是近100多年的东西,而自然而然地认为可能是古人的发明。因为耳穴理论和中医的整体理论一脉相承,因为中医通过气及其运动,可以完美的解释这种联系。所以,它出现以后,迅速为中医理论体系接纳,成为针灸临床最常用的诊疗方法之一。而西方医学,因为不重视联系,无法解释这种特异性的对应,所以,不管临床有多大的价值,耳穴理论无法成为西医学的一部分。事实上,近几十年,针灸学获得了很多发展,谭氏平衡针系统,可以让疼痛立刻消失,脐针系统,让很多西医无法治疗或者疗效不好的疾病,治疗变得极其简单。这些都使得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也让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还有生物全息理论,尽管现在在生物学领域还有争议,但在中医学中却早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科学因为无法彻底理解其原理而仍然对其持怀疑态度时,中医学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系统不仅与中医学的强调普遍联系的根本观点一致,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实在最有利最直接的证据支持。例如,髋关节的病变,会在肩关节上面有痛点,针刺这些痛点,可以立刻缓解甚至消除髋关节的疼痛。

所以,中医学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与现代科学不同的科学范式,与现代科学的很多内容存在天生的不可通约性,所以暂时无法利用现代科学的一些最新成就。而西医学之所以可以迅速吸收近代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是因为本质上,它与近代科学采用的科学范式是相同的。因为强调分析还原,所以在X光线发现以后,X光机可以迅速在医学上得以利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试图把中医现代化,试图让中医学搭上现代科学的快车,可是研究的结果对中医学的发展并未产生明显地影响。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因而,决不能因为中医无法利用近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就认为中医学固步自封,而看不到中医学沿着自身轨迹的发展和近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实,最新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曙光。量子力学的弦的概念,与中医学对气的认识非常相似。量子纠缠,让我们理解远距离的联系不再困难。而宇宙的全息现象,更是为我们理解中医学的特征性理论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持。

  1.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涉及中医研究的包括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借用其他学科或者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手段,对中医学的内容进行现代科学或现在医学的解读,从而为传统中医学提供一些现代医学的认识或为西方医学提供一些新的药物。前者如中医某一理论”实质”的研究,后者如著名的麻黄素,青蒿素,黄连素等等。”实质”研究其实只是换一个角度看待中医己有的内容,谈不上对中医的发展。而且由于中西医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这种对照“翻译”造成的是更多的混乱。而青蒿素等的发现,为现代医药控制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药物。但中医学在这个过程中,仅是为新药提供了线索,这种研究仍然和中医学的发展无关,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而此处所讲的”中医研究”,是指按照中医学固有的概念,理论,逻辑和方法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贯穿中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例如,面对一些不同于传统伤寒的外感疾病,明清医家从疾病的表现出发,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了针对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方法,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人类控制传染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中医研究和研究的中医的区别,我们可以针对古代的有关四物汤是活血剂还是补血剂的争论设计两个研究。一个是遵守中医传统的思路,直接将四物汤用于具有中医血瘀和血虚的病人,看四物汤是否有效。如果能改善血瘀患者的病情,则说明其具有活血的作用。如果能改善血虚患者的病情,则说明其能够补血。如果两者都改善,则说明此方既能补血也能活血。二是设计一些西医学的观察指标,比如看四物汤能否能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如果改善,说明其具有“活血”的作用。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者其实偷换了概念,将血瘀和血液粘稠度等值了。中医学的血瘀,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比如刺痛,瘀斑等等,显然这不能完全和血液粘稠度划等号。不能说后一种研究没有意义,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其实当用血液粘稠度作为指标来了解四物汤的作用时,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四物汤对血液粘稠度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医学血瘀的影响。

所以,只有坚持中医特点,在中医逻辑体系中的研究,才能真正算是中医研究,也才能促进中医本身的发展。而中医的所谓现代化研究,其实只能增加现代科学的内容,对中医学本身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益处。那些试图将中医中的“合理”内容发掘,变成现代科学的内容,然后摒弃中医的想法和做法,其实都是不科学的,都是基于中医是落后的,古代的,不科学的错误认识。

  1. 关于中药的现代研究

很多人认为,青蒿素,黄连素等是来自于中药的,所以应该算是中药,而且这些药物的发现,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其实,这种结论是错误的。中药并不只是产生于中国的药物,也不是美国的自然草药。中药之所以是中药,是因为他们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被认识和使用的。同样的植物,在美国草药中,就只是草药,而在中医学中,因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其作用并在临床上运用的,所以才成为中药。比如蒲公英。因为这个原因,黄连素,青蒿素等,都不再是中药,因为对它们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都遵循的是西方医学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所以,它们本质上是西药,不是中药了。正因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走的完全是西药研究的路子,与中医学理解和使用中药的思路完全不同,所以很难顺利地为中医师在临床上使用。即使有时有些中医师会参考这些研究结果,但本质上,完全用这种研究结果来使用草药,其实和西医使用的西药是相同的。因为决明子可以降血脂,所以高血脂的病人可以使用。这和西医医生使用提纯的植物药治疗有何区别,又与中医临床实践何干?

中药的研究有中医的思路。任何中药,都有性味两部分。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味则是指酸苦甘辛咸。本质上,寒热温凉是四季的气候变化,酸苦甘辛咸则是食物的味道。前者来源于天,后者来源于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天阳地阴交合的产物。因为不同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不同,本质上禀赋的天阳地阴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显然,对中药的认识,中医是把中药放到自然大环境中考察的。

而中药的具体功能,与中药本身的形象特征密切相关。比如益母草, 其主茎直而上,似血之流行。而此物分节生长,每一节都开花结子,恰似月经分期而至,排卵生子。所以在中医学中,益母草可以活血化瘀,为妇科要药。

如何在中药的现代研究过程中,将中医本身的思路包含在内,从而与中医临床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指导中药的临床使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是摆在每一个中药研究者面前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观点,只是个人的一点管见。但希望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发同行们更多的思考。现在流行的很多观点都经不起深究。这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Berryman, Sylvia, “Ancient Atom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如何整体看待中医经络的本质

admin Posted in 2015.10
0

王海鹰, MD, Lac 麻醉主治医师,执照针灸医师

宾州圣鲁克斯大学医院 麻醉科

 

中医经络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经脉系統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這是经脉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別、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統包括十五别絡、浮絡和孙络。

经脉来源的另一种可能,地之五行为了与天之六气相配属,在地之五行之后又加上一个火,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六行与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对应。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三阴三阳六气所化,而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以地之木,火,土,金,水,火配以三阴三阳,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请参考附表(1)所示:天地之间,相对无形(天之六气)和相对有形(地之六行)六对要素,以阴阳属性对应起来。

天地之间相互联系又有天干地支学说: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阴阳五行关系构成六十种组合的循环系统,象一个复杂的信息调控系统。古人以此为天地之气机,来解释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气象:阴、阳、风、雨、晦、明;推算时空,风水的变化规律;阐明外部空间对地球的影响:揭示动物和人(十二生肖)与干支的关系等。

天地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医主张天人合一,《黃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中医认为天干地支与人体上径络阴阳变化和功能都非常相似。天地人三位一体再次体现在人体经络上。另外天地互为阴阳,“地”相对有形和“天”相对无形相表里;人参天地,在人体这个小天地中,自然会在“形”和“神”之间,有形和无形之间,表现出阴阳和表里的关系,此辩证和对立统一的关系始终贯穿在中医理论中。

中医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1)手足的名称,(2)阴阳的名称,(3)脏腑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如附表(2)所示。

如果将表(1)和表(2)合并就会看出十二正经与五(六)行六气的关系,天地人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开放的交流系统。如附表(3)所示。

手足十二正经本身起始于相应的脏腑,相连于手指端、面部五管旁、足趾端,终止于相对应的脏腑。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组成一个闭锁的循环系统。请看附表(4)所示。

中医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任脉和督脉。它们的名称、起止和主要功能如附表(5)所示。

中医十二经别、十二径筋、十二皮部和络脉因篇幅有限,笔者将它们由浅入深与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联系起来如附表(6)所示。

如果将十四经脉按循行路线画出来就构成人体大概的框架。如果将奇经八脉和更细小的络脉画上去,就构成一个全身闭合的网络系统。从表(6)自下而上的看,奇经八脉中包括气海,血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阴脉之海,阳脉之海,髓之海。而十二经脉包括水谷之海。这些海由经络系统象绵延不断的河流联系起来,并灌溉着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中医经络系统有形的部分。

这个网络系统在大脑没有一个重要经络起始,好象中医在大脑留下了空白让后人去填补;但大脑与经络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督脉在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络脑。笔者在此有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古代中医重视大脑,阳脉之海督脉的起点应该在大脑而终点在胞宫;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宫终止于大脑,这样才更附合中医阴阳和经络运行的规律。中医经络开放于天地,也可以说中医经络做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于大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医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行气血、营养脏腑;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一)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气血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概念上有其特殊性,在另外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功能上气血是人体的动力来源和物质基础。气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运扺全身各处,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人体气血通过十四经络为中心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将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川流不息地传送到各个脏腑组织,发挥其营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等作用。

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

1)联系脏腑:十二经脉毎一经起始都是络属一脏一腑,阴阳相表里的关系。经气起于手太阴肺经,之后相继以手足,阴阳和脏腑的络属关系,上一经脉止点与下一径脉起点相联,最后止于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入肺中,至此经气重新起于肺中开始下一个循环。(十二正经与奇恒之腑尤其是大脑的联系,主要通过任脉-阴经之海和督脉-阳经之海进入大脑。)

2)联系体表和全身各部: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从胸走手循行于上肢内侧,手三阳从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外侧;足三阳从头走足循行于躯干背外侧和下肢外侧,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侧和躯干腹侧。每条经与脏腑有固有的络属关系,其经气在运行途中通过十二经别、十二径筋、十二皮部和络脉聚散分布于筋肉、经筋和皮部。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位于体表的目、舌、口、鼻、耳和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都是经络循行经过、起止和联系的重点部位。而经脉所络属的脏腑自然与官窍联系起来。

三) 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经络有感应刺激和传导信息的作用。针刺中所谓的得气的感觉就是经络感应和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经络能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在人体发生异常时都是通过辩证归经来运针和施药。

中西医在经络上的争论不亚于心与脑的争论。中医强调功能性,经络上穴位的特殊定位性,循行途径的特异性。西医强调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中西医耗费很大的精力,用现代化手段探索一种特殊的组织来证明经络的存在,至今并无今人信服的结果。目前存在很多理论和假说:

1)西方主流医学界认为经络是不存在的。因此,針灸的功效没有确定的现代医学解释。

2)细胞社会学经络理论。

3)细胞间隙说经络理论。

4)放射狀毛細血管说经络理论。

5)体液论经络理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6)神经论经络学说:认为循经感传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7)能量论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8)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经络学说。

9)全息论经络学说。

10)心能源理论。

笔者认为西医或中医在经络的认识上都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由于思维方法,研究方向和技术的限制,上述的理论和假说只可能是经络的一部分,如果下功夫去研究,会成为中医某方面的专家,会有其片面性。如果能抛开有形和无形,偏见和局部观点,从整体出发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中医经络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前面讲到的中医经络系统,是中国人的祖先在医疗实践中用大脑的智慧发现和推断出的人体内营养、信息传递和机能调节的网络系统。虽有自然规律和简单人体结构特点为理论依据,而且行之有效,看似完整而且自成一体,只需内求(无形),无须外求(有形)。但中医不应该是一个闭锁的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依据中医形神兼备的理论,形态和功能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所以中医这个网络系统的有形部分,需要在结构上,吸收现代医学400年来的研究成果 ,补充解剖和生理学基础。

一)循环系统也叫心血管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 1628 年通过动物试验阐明了血液受心脏推动,沿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个部位,并且越分越细,沿着静脉血管返回心脏,构成一个环流不息的闭锁式网络循环系统。因篇幅有限请看附表(7):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

2)输送内分泌激素到靶器官调节其功能。这里内分泌激素来源于内分泌系统:包括所有分泌激素的无腺管的内分泌腺体,直接将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局部或进入血液系统运送到运处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

3)输送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抗体到全身参与细胞和体液免疫,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

4)参与热量交换维持正常体温和内环境的稳定。

 

二)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 端士科学家和医学教授 Olaus Rudbeck (1630-1702) 和丹麦医生、数学家和神学家Thomas Bartholin (1616-1680) 于1653 年发表了各自对淋巴系统相似的发现。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淋巴管道组成的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但是这个网络系统在大脑也留下了一个空白让后人去填补。科学家一直认为淋巴系统存在于大多数身体器官和组织中,却唯独没有延伸到大脑。但是2015年6月1日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惊人的,颠覆教科书的研究结果:脑里面有淋巴系统。至此淋巴系统成为另一个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请看附表(8):

淋巴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

1)输送脂肪和脂溶性物质功能:脂肪及脂溶性物质经小肠收入后进入肠粘膜下的淋巴系统形成乳糜液主要经乳糜管进入循环系统。

2)组织液再回收功能:将微循环渗出的组织间液全部回收再运送回血液循环,避免组织水肿,保持体液平衡,主要由淋巴管完成。

3)免疫功能:淋巴系统的免疫细胞具体过滤、清除组织间液外来抗原(病毒、细菌等)和清除体内不良细胞(坏死或变异)的能力。此功能主要由淋巴组织和器官完成。

三)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Thomas Willis (1621-1675) 英国医生1664 发表了《大脑解剖学》,1667发表了《大脑病理学》。他是神经学的先驱,并且描述了大脑基底部血液循环的环路-威廉氏环(Circle of Willis)。Robert Hooke( 1635-1703) 英国自然哲学家、建筑学家和博学家,被后人称为英国显微镜之父。1665年发表《显微图象》并首先用细胞描写生物的机体。在发现细胞的基础上,J.E Purkinje (1787-1869) 捷克解剖和生理学家,1837第一次描述了大脑神经元 也叫Purkinje 细胞。1839年首生发现了心脏中生物电传导纤维 Purkinje 纤维等。此后的科学家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相继发现更多大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请看附表(9):

神经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神经系统这个网状结构很复杂,在皮肤上外周神经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在肌肉和 腺体上形成很多反射弧;在中枢神经内有非常复杂的传导通路等。信息传导主要以生物电的方式和突触的方式,速度在有形或有线传导中是最快的。神经系统是遍布人体既闭锁又开放的网络系统

1)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其他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外来刺激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3)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产生了语言和思维,人类不仅能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这是人类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特点。

四)内分泌系统: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沃顿Thomas Wharton(1614-1673),注意到有管和无管分泌腺的区别。在当时,荷兰科学家叫弗雷德里克Ruysch(1638-1731)首先指出,甲状腺分泌的重要物质进入血流。几十年后,Theophile博尔德乌(1722-1776)声称,“元气”是由身体的某些部位,影响身体的其他部分功能。西医大约经过三百年的努立确立了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内分泌系统于上述三个网络系统关系密切,尤其是神经系统。其分泌量极少又无处不在,相对是一个无形的网路系统看附表(10):

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1) 调节三大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

2)促进生长、发育,影响衰老。

3) 影响CNS(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及行为的关系)及生育(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

4) 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由于机体对地球物理环境周期性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使激素的分泌产生了明显的时间节律,血中激素浓度也就呈现了以日、月、或年为周期的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与其它刺激引起的波动毫无关系,可能受中枢神经的“生物钟”控制。

5)由于控制论的应用等,把激素作为个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物质。激素还可以在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用现代医学的单一系统去解释。请参看附表(11)。

至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中医经络有形部分和相对无形部分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是由现代医学的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组成的。其中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组织和器官构成,在人体与循环和神经这两个网络系统关系密切,尤其和神经系统在解剖和功能上密不可分;类似于淋巴系统与静脉系统的关系。如果将淋巴系统并入循环系统而将内分泌并入神经系统来解释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合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阴-循环系统,阳-神经系统)。正如笔者在《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中首先提出的:中医经络是现代医学循环和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总和。

 

在下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于中医经络的关系。中医经络真正无形的部分是什么?敬请关注。

 

 

附表如下:

表 1. 天之六气三阴三阳与地之五(六)行的对比关系。

阴阳 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少阳
六气 湿 热(君火) 署(相火)
五行 君火 相火

 

表 2.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正经对照。

阴阳 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少阳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表 3. 五行六气三阴三阳与手足经络的关系。

阴阳 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少阳
六气 湿 热(君火) 署(相火)
五行 君火 相火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表 4. 十二经络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循环贯注途经。

起点 相交 起点 相交
中焦-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阳明胃经 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
心中-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呲-足太阳膀个胱经 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
胸中-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呲-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终点和起点) 形成一个全身的环流 不息的闭锁式网络循 环系统

 

表 5. 奇经八脉的名称、起止和主要功能表。

名称 循行部位 功能
督脉 起于胞中,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至项后风俯穴入脑,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分支:第一支,贯脊,属肾。第二支,贯脐,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阴脉之海”: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气之海”上气海 “檀中”;下气海 “丹田”。

冲脉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

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

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阴跷脉 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阳跷脉 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阴维脉 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阳维脉 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维系阳经。

 

表 6. 全身经脉的关系。

经络的名称 经络的部位 经络的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全身皮肤分布范围被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于体表皮肤,反应疾病
孙络 从别络分的最细小的络脉 益奇邪,通营卫
浮络 从别络分的细小的络脉浮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位于皮部属于临近经脉 面状弥散,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分出,任脉别络分步于腹部,督脉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于身之侧部。 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任脉别络),后(督脉别络),侧面的统一联系(脾之大络)。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别 从十二正经的四肢肘膝以上别出(离),走入体腔深部(入),浅出体表头面(出),阴经别合入阳经别(合)共六合。 加强十二经脉与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部联系。扩大了十二正经循行的范围。加强了十二正经与心脏的联系。
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同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部位基本一致,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曲伸运动。
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每一个都分属于自己的脏腑。在体表分布,在四肢阴经分布内侧,阳经分布外侧。在头面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少阳经行于侧面;阳明经行于腹面;太阳经行于背面。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胃:水谷之海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中督脉,任脉和冲脉与脊髓相连;督脉入脑,络脑。 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脑:髓之海

冲脉: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气之海

督脉:阳脉之海

 

表 7. 循环系统解剖与功能表格。

组成名称 结构和分布 主要功能
心脏(Hart)

循环系统组成部分或心血管系统组成部分

人体心脏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重量约350克。人的心脏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

心脏由心肌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组成。

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脏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其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这个系统的心肌纤维聚集成结和束,受交感、副交感和肽能神经纤维支配。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动脉(Artery)

体循环组成部分

动脉由左心室发出的血管(除了肺循环的动脉以及脐动脉)运送的是含量高的血液。

动脉分类:

大动脉:大动脉管壁有较大的弹性,又称弹性动脉,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中动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

小动脉:平滑肌较发达,也属肌性动脉。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

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

人体的动脉中,只流动着全身20%的血液。

随心脏波动,将从心脏流出的血液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大动脉: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管径缩小或扩大,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在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的程度。

动脉血管壁特殊感受器

体循环组成部分

颈动脉体: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是直径约2~3mm的不甚明显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许多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或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上皮细胞分为两型:Ⅰ型细胞聚集成群,胞质内含许多致密核芯小泡,许多神经纤维终止于Ⅰ型细胞的表面;Ⅱ型细胞位于Ⅰ型细胞周围,胞质中颗粒少或无。

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该处中膜薄,外膜中有许多来源于舌咽神经的形态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

主动脉体:上皮细胞构成的扁椭圆形小球,埋藏于主动脉弓区域血管壁的结缔组织中,直径约1~2毫米。传入神经纤维在迷走神经中。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将该信息传入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调节。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能感受因血压上升致血管扩张的刺激,将冲动传入中枢,当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血液减慢、缺氧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氢离子浓度过高或血液中加入烟碱乙酰胆碱等药物时,此类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发生兴奋传入延髓,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

微循环

体循环组成部分

微动脉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总闸门”的作用。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也属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它们起着“分闸门”的作用。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很少或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支配,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的舒缩活动取决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的综合作用。

微静脉:属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后闸门”的作用。微静脉平滑肌也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液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微静脉收缩但不如微动脉明显;微静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较微动脉低,但对缺O2与酸性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比微动脉大。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直捷通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动-静脉短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通过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方式。毛细血管动脉端为净滤过,静脉端为净回收。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则进入毛细淋巴管

直捷通路: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静脉(vein)

体循环组成部分

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体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红。

静脉分类:

微静脉(venule):管腔不规则,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外膜薄。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也有物质交换功能。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内的后微静脉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小静脉(small vein):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外膜也渐变厚。

中静脉:内膜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不明显。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动脉薄得多,环形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没有外弹性膜,由结缔组织组成,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大静脉(large vein):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等都属于此类。管壁内膜较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有时甚至没有平滑肌。外膜则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

脑部的静脉较为特殊,多为硬脑膜窦或板障静脉。

上腔静脉系:收集头、上肢、胸壁及部分胸腔脏器回流膈以上上半身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系:收集膈以下下半身躯体及脏器的静脉血,经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心静脉系:收集心脏的静脉血,经冠状窦注入右心房。

肺动脉

(Pulmonary Artery)

肺循环组成部分

肺动脉连接着输送静脉血的右心室,虽然是动脉,但是它却输送静脉血。

肺动脉分类:

肺动脉干:位于心包内,为一粗短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分二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三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肺动脉将右心房接收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流回心脏的静脉血,经过心脏瓣膜进入右心室,再通过心脏跳动进入肺动脉。肺动脉在肺部分散成无数毛细血管网包围着肺泡
支气管动脉

体循环组成部分

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胸主动脉,进入肺门后与支气管伴行,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各级支气管、胸膜脏层等。在支气管壁的肌层外,有动脉和静脉两类毛细血管丛,与支气管壁肌层下的毛细血管丛相连接。 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肺泡毛细血管网

肺循环组成部分

肺动脉进入肺门以后,其分枝与支气管树伴行,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

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压力远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将组织中的液体吸收入毛细血管的力量较大。现在一般认为肺泡组织液的压力为负压,使肺泡膜和毛细血管壁互相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同时还有利于肺泡内液体的吸收,使肺泡内没有液体聚。

静脉血与肺泡内空气进行交换,摄入O2,排出CO2,成为含O2较多而CO2较少的动脉性血,完成肺换气。毛细血管网静脉端再逐渐汇合成小静脉。
肺静脉

肺循环组成部分

肺小经脉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是唯一一个静脉里流动脉血的血管。左右1对,共4条,两条连接右肺,两条连接左肺。 充满氧气的动脉血通过肺静脉流回心脏的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通过大动脉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
支气管静脉

体循环组成部分

支气管静脉及静脉丛:支气管静脉丛主要分三组:第一组,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静脉丛的较大部分与肺小动脉的网状相连结,进入肺静脉。第二组,一些以支气管壁和邻近一些组织形成的静脉丛,联合成为支气管肺静脉,亦流向肺静脉。第三组,静脉丛自气管隆突,叶、段等支气管壁,成为真正的支气管静脉,经奇静脉、半奇静脉或肋间静脉到达右心房。 气道胸膜等的营养血管回流通道。
血液

循环系统组成部分

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属于结缔组织。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血浆

血液重要组成部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细胞

血液重要组成部分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红细胞:(red blood cell)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携带A.B.AB.O.H.MN血性抗原。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

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小板(platelet)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巴细胞: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杀伤细胞简称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器官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素,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表 8. 淋巴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组成名称 结构和分布 主要功能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多种。

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 T淋巴细胞激活后,分化增殖形成多种具特殊性的效应T淋巴细胞株。T淋巴细胞产生的这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叫做细胞性免疫。

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s , TH)又被称为CD4+细胞:因为其在表面表达CD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具有协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功能;

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or T cell )TS细胞: TS调节途径中存在诱导TS细胞 (Tsi)、转导TS细胞 (Tst) 和效应TS细胞(Tse) 3种细胞亚群,在抗原刺激后连锁活化,最终由Tse产生T细胞抑制因子作用于Th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

原始的或天然T细胞(Virgin or Natural T cells),他们和抗原接触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 , 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

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或CTL),也称杀伤性T细胞,分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cells, 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

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分化的最早部位是卵黄囊,此后在和骨髓,出生后则在骨髓内分化成熟。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可分为祖B细胞,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浆细胞五个阶段。

祖B细胞:这种发育早期的B细胞,发生在人胚胎约第9周开始,尚未表达B细胞系的特异表面标志,也未发生lg基因重排,仍处于胚系基因(germline)阶段。但祖B细胞的晚期可出现B系特异标志,Thy-1 、Tdt 、B200 、mb-1 等分子。

B细胞:  是由祖B细胞分化而来,只存在于骨髓和胎肝等造血组织。前B细胞对抗原无应答能力。是抗原非信赖的。

不成熟B细胞:开始表达mIgM,但如与抗原结合,则产生负应答,使B细胞转变为受抑制状态,不能继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这是形成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是抗原非信赖的。

成熟B细胞:自骨髓经血液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此时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mIgD的表达防止了B细胞与抗原结合后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成熟B细胞表达补体受体1(CR1)、致有丝分裂原受体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活化B细胞:成熟B细胞被相应抗原或多克隆刺激剂刺激后成为活化B细胞,断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在此过程中,膜结合Ig水平逐渐降低,而分泌型Ig逐渐增加,并可发生免疫球蛋白基因重链类别的转换。活化B细胞中的一部分可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停止增殖和分化,并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很快发生活化和分化,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B细胞称为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

浆细胞:又称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成熟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Th细胞的辅助下成为活化B细胞,进而分化为浆细胞,发生Ig的类别转换,从产生IgM转换为产生IgG 、IgA或IgE的B细胞。

淋巴细胞功能具有下列重要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用以识别抗原;不同淋巴细胞的抗原变体是不同的,每一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相结合,这就是特异性;抗原受体类型约有100万种,全身的淋巴细胞总合起来就能识别各种抗原。

转化性:正常体内大多数淋巴细胞均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当某种淋巴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才被激活.这个过程称为转化性(transformation),一般需经过40小时,淋巴细胞形态上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一个小淋巴细胞转变为一个大淋巴细胞。细胞的代谢增强,形态明显变化,核增大,染色质变细,核仁明显,胞体内核糖体增多,胞质染色呈较强的嗜碱性;淋巴细胞转化后,进行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可形成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如能破坏靶细胞的T效应细胞,或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B效应细胞);这些细胞代谢活跃,能产生免疫效应,但寿命短(约数天或数周)。

记忆(memory):淋巴细胞经抗原激活转化后,分裂增殖形成的细胞中,有一部分再度转化为静息状态的淋巴细胞,称为记忆性(T或B)淋巴细胞,其寿命长,可达数年或终生存在,它们在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能迅速转化为效应细胞,及时清除抗原,使机体免于发病。淋巴细胞这些特性,保持淋巴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的动态活动 。

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是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的结缔组织,又称为免疫组织。

网状纤维:形成细胞间微细的网状支架,主要有胶原纤维和弹件纤维构成。纤维束排列不规则,有些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相互交义。网状纤维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部分巨噬细胞,有散在的浆细胞和成纤维母细胞等。

网状细胞(reticulum cell )呈纺锤形或星形的细胞,突起部分互相牵连构成网眼状,内有血球和淋巴球。网状细胞具有吞噬能力,作为固定的巨噬细胞而存在着。

淋巴组织可分为弥散性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弥散性淋巴组织:分布较分散,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也较稀疏,与相邻的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 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和尿生殖器官的粘膜下。部分出现在胸膜、腹膜下和淋巴管,小静脉的内皮下层。

淋巴小结:是淋巴细胞密集、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相似的淋巴组织团块,散在于淋巴组织之中,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在淋巴结、胸腺、脾等淋巴器官中分布有许多淋巴小结。在消化道、呼吸道的粘膜下等处也分布有淋巴小结。单个分布的小结称为淋巴弧结,数个或数十个淋巴小结聚集成团构成淋巴集结。淋巴小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网状纤维组织构成了淋巴小结的微细支架,淋巴小结周围弥散的淋巴组织的网状纤维支架个主要有T淋巴细胞填允。但有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不同部位的淋巴组织这些细胞的多少是有区别的,在炎性与非炎性区,这些细胞的比例有很显著性差别。如在炎症发作区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加,巨噬细胞有活跃的伪足、吞噬活性增加。
淋巴器官 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

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

胸腺(thymus)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

骨髓: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

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

淋巴节: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器官,单列在表内。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其还可以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胸腺素可使由骨髓产生的干细胞转变成T细胞,因而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骨髓: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贮存血液。胚胎时期可造血。

淋巴结(lymph nodes)

周围淋巴器官组成部分

淋巴结: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器官,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小体,一侧凸隆,另一侧凹陷,凹陷中央处为淋巴结门。与淋巴结凸侧相连的淋巴管称输入淋巴管,数目较多。出淋巴结门的淋巴管为输出淋巴管。淋巴结表面有被膜,被膜内面致密的部分称为皮质.中央部疏松的部分为髓质。

淋巴结表面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架。

淋巴结皮质区:被膜下为皮质区。由浅层皮质(B细胞区)、副皮质区(T细胞聚集而成)及皮质淋巴窦构成。淋巴窦的窦腔内有许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输入淋巴管流来的淋巴液先进入皮窦再流向髓窦。

淋巴结髓质:包括由致密淋巴组织构成的髓索和髓质淋巴窦(简称髓窦)。髓窦淋巴液最后经输出淋巴管离开淋巴结。

淋巴结遍布全身,淋巴结常成群聚集,也有浅、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布,位于身体屈侧活动较多的部位。在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关节的屈侧;在体腔内多沿血管干排列或多位于器官门的附近。胸、腹、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门和大血管的周围。

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⑴过滤淋巴液:病原体侵入皮下或粘膜后,很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回流入淋巴结。当淋巴缓慢地流经淋巴窦时,巨噬细胞可清除其中的异物,如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

(2)进行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淋巴结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与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化。识别抗原与细胞间协作的部位在浅层皮质与深层皮质交界处。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T细胞输出增多。淋巴结内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占25%,大颗粒淋巴细胞极少或无,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那一种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淋巴结实质内有许多神经末梢,但淋巴小结内尚未发现。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说明神经系统对淋巴结内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的调作用。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 林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其形态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较多且发达,外形呈串珠状。  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种。浅、深淋巴管之间有广泛的交通支。

浅淋巴管:位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

 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和内脏的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以膨大的盲端起始,彼此吻合成网,其管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故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和癌细胞等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称为淋巴。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相邻,但不相通。其分布甚广。目前发现大脑中也有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可吸收脂肪,使淋巴为乳糜状,故称乳糜管。

淋巴管收集淋巴液,淋巴管内有许多活瓣,其方向均指向心脏方向,使淋巴液只能以外周向中心的方向流动。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瓣膜一起构成了淋巴管泵。在向心行程中,通常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淋巴液

(lymph)

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的透明无色液体,组织液进入淋巴毛细管即为淋巴液。淋巴:由淋巴液和淋巴细胞组成。肠道的淋巴液有别于其它部位的淋巴液:①肠道的淋巴液来源于肠道吸收食物营养后产生的大分子脂肪和蛋白、其外观呈牛奶样,因此医学上称之为乳糜液;②乳糜液由肠淋巴管吸收后经集合淋巴管汇合成肠干,经乳糜池胸导管,汇入左侧的颈静脉角,进入静脉回流,这一过程称为乳糜回流。 进入淋巴毛细管的组织液,约占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的10%。在淋巴循环中,淋巴器官产生的淋巴细胞,抗体等也进入淋巴液。
淋巴系统与肌体防御 第一道防御:

完整健康的皮肤及其所分布的汗腺和皮脂腺,可保护身体不被外在的微生物侵犯及感染。

呼吸道一直到泌尿道及消化道的出口都覆盖着黏膜组织来保护人体,这些黏膜组织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排列十分紧密,使微生物无法侵入。

第二道防御:

如入侵的微生物超越了第一道防御系统,体内吞噬性的细胞如单核球或巨噬细胞,会把入侵物吞噬,并与溶小体共同将之摧毁。 若靠单核球或巨噬细胞仍无法将其消灭时,所以巨噬细胞会将抗原呈现给TH细胞,然后活化的TH细胞就会分泌细胞激素帮助B 细胞产生抗体,抗体除了具专一性与抗原作用外,亦可活化补体而共同将入侵的抗原消灭。

第三道防御:

B细胞与T细胞所引发的免疫反应,是专一性防御作用。在免疫学上亦称特异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及体液性免疫反应两大类。

第二和第三道防御主要有淋巴系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担任。

 

表 9. 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表格。

组成部分名称 分布和分类 主要功能
神经元(神经细胞)(neuron)

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占了神经系统约10%,其他大部分由胶状细胞所构成。

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原

双极神经原

多极神经原,数量最多

按照释放的递质得不同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按照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类:

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种

感觉神经元:也称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也称联合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cell)又称胶质细胞(glial cell)

神经系统大部分由胶质细胞所构成。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分布于神经元和毛细血管之间,数量很大。

人类中,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比例估计约为10:1。在大脑皮层中约为2:1。

根据大小分类:

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最小的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约占总细胞数的15%。为特化的巨噬细胞

大胶质细胞:除小胶质细胞以外的胶质细胞。

根据分布部位不同分类:

中枢: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以及管周膜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伯格曼胶质细胞、米勒细胞、垂体细胞和伸展细胞等。。

周围: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框架、支持作用

修复、可终身具有分裂繁殖能力。

免疫应答,吞噬因损伤而解体破碎的神经元,

物质代谢和营养中心。

绝缘。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增强突触形成与强化突触传递。

 

 

神经核(Nucleus)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的组成部分。

 

神经核在脑白质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

大脑深部核团、丘脑下丘脑基底核

脑干神经核团:除嗅、视神经外,脑干连有4种性质的10对脑神经,这些脑神经在脑干内都有与之相应的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位于脑干中线两侧,共有8对。

内脏运动核:位于躯体运动核的外侧,共有4对核团。

躯体感觉核:位于内脏感觉核的腹外侧,共有三对核团。

内脏感觉核:位于界沟的外侧,只有一对核团。

中继(间)神经核:黑质、红核、橄榄核、中缝核.

运动核是脑神经运动纤维的起始核,包括躯体运动核和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感觉核是脑神经感觉纤维的终止核,包括躯体感觉核和内脏感觉核。

一类为与脑神经有关,称为“脑神经核”;一类为传导束的中间神经核。这些神经核的存在,脑干成为重要的低级反射中枢

 

黑质(Substantial Nigra)(神经核)

中枢神经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

中脑脚底与大脑被盖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

黑质细胞富含黑 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有往返纤维联系。

黑质致密部的神经元接受来自网状部的轴突的侧枝输入。这些输入是抑制性的。

黑质网状部里的神经元的分布较致密部里的远为稀疏。

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在动物获得的奖励大于预期时发放冲动。与惩罚也有关系。

黑质网状部的神经元在没有输入的情况下自发发放冲动。网状部的神经元投射到丘脑和动眼功能相关的部分,所以网状部的功能可能牵涉到对眼跳和注视的控制。

灰质(Grey matter)

中枢神经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

灰质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组成。

灰质主要分为:脊髓灰质、脑干灰质、大脑皮层灰质。

.脊髓灰质分布:脊髓深部,灰质在内部,白质包围在灰质外面。

.脑干灰质分布黑质、红核、橄榄核、脑神经的核团等。

小脑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灰质称皮质。小脑深部核团。

大脑皮层灰质分布:大脑半球的表面(即大脑皮质)。大脑半球被灰质覆盖,所以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大脑皮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调节机体所有机能的最高中枢

脑干“灰质”脑干为重要的低级反射中枢

小脑皮层①内侧区,由蚓部皮层和它所投射到的顶核共同组成,该纵区管理整个躯体的姿势、肌紧张和平衡;②外侧区,由半球皮层和齿状核组成,管理同侧肢体的灵巧运动;③间位区,由旁蚓皮层和间位核组成,管理同侧肢体的姿势和灵巧运动。

脊髓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中枢

神经节(ganglion):

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

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神经节内的细胞称为神经节细胞。

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身体有关部分,称节后纤维。

神经节可为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cerebrospinal ganglion)包含了感觉神经元细胞体;植物性神经节(vegetative ganglion)自律神经节。包含了自律神经细胞体

神经节经常与其他神经节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节系统,被称为神经丛。 神经节提供了身体内不同神经体系之间的依靠点和中介连结。

脑脊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感觉神经元,在形态上属于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植物性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内。在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脊髓相联系。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中枢和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树突和长的轴突以及包裹在轴突外的髓鞘和神经膜组成构成。神经纤维分布到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间隙中。

根据髓鞘有无分类:

有髓纤维髓鞘绝缘性很高,有规则地分节段地形成

无髓纤维只有神经膜而无髓鞘,无神经纤维节

传入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把兴奋从外周传向脑、脊髓

传出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把兴奋从脑、脊髓传向外周

可根据神经传导速度的不同分类:

A类:大多数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属此类,依据其平均传导速度,又进一步分为α、β、γ、δ四类。

B类: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属此类

C类:包括无髓的躯体传入纤维和植物性神经节后纤维

神经纤维的功能是传导兴奋或神经冲动,其传入纤维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到中枢,而传出纤维又将中枢的兴奋传至效应器。

传导特点

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及生理功能上应该是完整性

任何一条神经纤维都沿本身传导冲动,与相邻纤维相互隔绝,不相干扰,这种绝缘性使神经调节更为精确。

神经纤维任何一点受到的刺激冲动可沿纤维向两端即双向传导

神经纤维有相对不疲劳性,始终保持传导能力。

 

 

白质(White matter)(

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

在中枢部它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白质内又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束

大脑白质神经纤维聚集在大脑内部。

小脑白质与外部的联系通过3对由小脑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的巨大神经纤维束进行,分别称为上、中、下小脑脚或小脑臂。小脑借这3对脚与脑干相连,而且通过它们与其他的神经结构相联系,是小脑与外部联系的必经之路。

脑干白质由上、下行的传导束,以及脑干各部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所构成。

大脑白质的功能是负责沟通不同脑区的灰质(神经元)、在神经元间传递动作电位

脑干白质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

小脑白质通过它与大脑、脑干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中枢神经组成部分

脊髓丘脑底部都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的结构,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嘴侧端起自丘脑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部网状结构,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2/3和外侧1/3。

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纤维束包括:脊髓网状束、网状脊髓束、小脑网状束、网状小脑束、网状丘脑纤维、网状丘脑下部纤维、皮质网状纤维、网状皮质纤维、纹状体网状纤维、网状纹状体纤维。此外,还有脑干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如红核网状纤维以及网状结构与各脑干神经核的联系纤维等。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

脑干网状结构有上行和下行投射系统

上行投射系统接受各种特传入冲动以及躯体和内脏来的各种传入冲动,最后由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质;下行投射系统到达脊髓,对其运动性活动产生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

 

觉醒与睡眠的调节(桥脑上段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和桥脑下段的下行网状抑制系统)。

注意力(桥脑蓝斑核内具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此部位与选择性注意机制有关。)

调节肌肉张力(在中脑、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部为易化区,此区发出易化性网状脊髓束达脊髓前角细胞,增强脊髓牵强反射,肌张力增高,另外在延髓网状结构的腹侧部发出抑制性网状脊髓束,冲动达脊髓前角后使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

呼吸调节(调节呼吸的吸气中枢在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呼气中枢在吸气中枢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此两部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交互抑制,因而形成自动的呼吸。长吸中枢位于桥脑中下段的网状结构外侧部,兴奋时产生长吸式呼吸,呼吸调整中枢位于桥脑上段和中脑下段的网状结构背外侧(包括蓝斑核),其作用为调整长吸中枢。)

心血管反射中枢(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外侧。心抑制中枢和血管舒张中枢位于心加速中枢的背内侧。脑干网状结构具有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的机能。)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此部接受迷走神经、极后区及前庭神经的纤维,与壳核、桥脑泌涎核、延髓泌涎核、延髓呼吸中枢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均有密切联系,介以完成呕吐动作。)

脑(Brain)

中枢神经系统

位于颅腔内 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端脑和间脑又合称为前脑。

脑桥和延髓又合称为后脑。

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端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脑干(brainstem)位于大脑下方,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较小部分,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部分下连脊髓。

思维的器官,是心理、意识的物质本体。

人类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管理躯体运动,感觉和特殊感觉。调节内脏活动。条件反射。

 

小脑与低位脑干有双向纤维联系,调节肌紧张,调节躯体反射活动。小脑与大脑皮质也有双向纤维联系,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准的控制。

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存在许多反射中枢。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活动中枢,还有调节躯体运动反射的重要中枢。

延髓和脑桥里有调节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射中枢。

 脊髓(spinal cord)

中枢神经系统

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 四肢和躯干的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上传至大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发源于脊髓侧角和相当于侧角的部位,因此脊髓是部分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脑神经(Cranial nerve)亦称“颅神经”。周围神经 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

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脑神经分为运动,感觉和混和神经

头面部一般躯体感觉和运动

头面部特殊躯体感觉和运动

头面部(颈,胸,腹)一般内脏感觉和运动

头面部特殊内脏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spinal nerve.) 周围神经 31对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anterior 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在椎间孔合并而成。脊神经均为混合神经。在躯体成横向,弧形阶段分布,在四肢成纵向,弧形阶段性分布。 主管头后部和颈部以下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躯体神经系统(Somatic Nervous System)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传入神经( afferent nerve)相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sensor nerve) 。

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相当于所有的运动神经(motor nerve)

感觉神经可将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器官所搜集到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资讯传送到大脑或脊髓;

运动神经可以通过意识加以控制,又被称为随意神经系统:控制躯体的随意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

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 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故名内脏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

内脏运动神经又可根据功能和药理特点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颈8或胸1至腰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性神经互相交织形成内脏神经丛。有心丛、肺丛、腹腔丛、盆丛等。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各级中枢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神经末梢

(nerve ending)周围神经组成部分

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分布在各种器官和组织内。

神经末梢可分为两类: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此种末梢广泛分布于表皮、角膜、浆膜、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结构较简单:

被囊感觉神经末梢:(encapsulate nerve ending)此种感觉神经末梢形式繁多,大小不一,但在神经末梢外面均包有结缔组织被囊。包括: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又称梅氏小体(Meissner corpuscle),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潘申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 肌梭(muscle spindle)

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性传出神经纤维末梢:终末在骨骼肌纤维形成运动终板

内脏性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受植物神经元支配,通常要经过两个神经元,中间经过植物神经节。

 感觉神经末梢又称传入神经末梢,接受外界和体内的刺激。

 

运动神经末梢又称传出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布到肌肉和腺体组织上,使它们产生运动和分泌活动。

 

感受器(receptor)

周围神经组成部分

感觉(传入)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与其他组织结构共同形成的特定结构。

主要分三类:

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及听器等处。

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

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感觉器等处。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官。

感受器主要功能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

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作用。

根据感受器所接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效应器( effector) 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分布部位的不同可类: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做效应器。效应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五个部分。若效应器受损,

 

表 10. 内分泌系统解剖和功能。

组成名称 结构和分布 主要功能
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大量散在的机体许多器官和组织中。

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APUD细胞):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amine),而且细胞是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故将这些细胞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

APUD(许多)细胞不仅产生胺,而且还产生肽,有的细胞则只产生肽。

分泌性神经元(称分泌性神经元,secretory neuron它们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neurohormone):神经系统内的许多神经元也合成和分泌与APUD细胞相同的胺和(或)肽类物质。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DNES):分泌性神经元和APUD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DNES)。DNES的组成,至今已知有50多种细胞,分中枢和周围两大部分。

 

DNES是在APUD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它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大调节系统,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调节的和控制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 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群居形成了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

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单独组成一个器官,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松果体肾上腺等。

内分泌腺:存在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内的胰岛卵巢内的黄体和睾丸内的间质细胞等。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各各激素对机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机能活动、新陈代谢起着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hormone 激素:广义是指引起液体相互关联的物质。狭义是指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另外个体分泌到体外可在个体之间发挥作用的信息素等,都可以归入激素。

激素按化学结构分四大类:

1)类固醇(甾类激素):亲脂性小分子,通过简单扩散跨越质膜进入细胞内,激素和 细胞质内受体形成的复合体与染色质结合,引起转录的活化,开始合成新的mRNA,进而合成酶蛋白、结构蛋白或调节蛋白。在细胞中出现了激素作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它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专一受体结合,这一结合随即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存在的条件下,ATP转变为cAMP。cAMP为第二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传递给第二信使。cAMP使胞内无活性的蛋白激酶转为有活性,从而激活磷酸化酶,引起靶细胞固有的、内在的反应。如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3) (peptide hormone)与蛋白质:与细胞膜直接反应,在细胞内通过cAMP发挥激素作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胰岛素、降钙素等。人们发现有的多肽激素并不使cAMP增加,而是降低cAMP合成。新近的研究表明,在细胞膜还有另一种叫做GTP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当激素与受体接触时,对腺苷酸环化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起激活作用的叫兴奋性G蛋白(Gs);起抑制作用的叫抑制性G蛋白(Gi)。G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后,腺苷酸环化酶被Gs激活时cAMP增加;当它被Gi抑制时,cAMP减少。要指出的是cAMP与生物效应的关系不经常一致,故关于cAMP是否是唯一的第二信使尚有不同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细胞内磷酸肌醇可能是第二信使的学说受到重视。这个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在激素的作用下,在磷脂酶C的催化下使细胞膜的磷脂酰肌醇→三磷肌醇+甘油二酯。二者通过各自的机制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加的Ca2+与钙调蛋白结合,激发细胞生物反应的作用。

4)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第一,通过调节蛋白质、糖和脂肪等三大营养物质和水、盐等代谢,为生命活动供给能量,维持代谢的动态平衡。

第二,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影响细胞的衰老,确保各组织、各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更新与衰老。例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都是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

第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殖功能,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包括生卵、排卵、生精、受精、着床、妊娠及泌乳等一系列生殖过程。

第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及行为的关系。

第五,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调节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上述五方面的作用很难截然分开,而且不论哪一种作用,激素只是起着信使作用,传递某些生理过程的信息,对生理过程起着加速或减慢的作用,不能引起任何新的生理活动。

由于控制论的应用等,把激素作为个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物质。

激素还可以在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发挥作用。

 

靶器官

(target organ) 或靶细胞(target cell)

能够接受内分泌细胞(或器官)分泌激素刺激的器官或细胞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或靶细胞(target cell)。人体的每一种组织、细胞,都可成为这种或那种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

受体:靶细胞介导激素调节效应的专一性激素结合蛋白,称为激素受体。受体一般是糖蛋白

细胞表面受体:分布在靶细胞质膜表面,称为细胞表面受体含氮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

细胞内受体:分布在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质内。

每一种激素,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组织、细胞作为本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在通过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激发与细胞固有反应相联系的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到途径,调节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加强或减弱细胞的生物效应和生理功能。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激素对其所作用的细胞,既不提供额外能量,也不添加新功能,而只是在体内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息。还有一些激素对靶细胞无明显的效应,但可能使其它激素的效应大为增强,这种作用被称为“允许作用”。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血管平滑肌无明显的作用,却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的升血压作用。

1.高度专一性包括组织专一性和效应专一性。前者指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后者指激素有选择地调节某一代谢过程的特定环节。。

2.极高的效率激素与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因而激素可在极低浓度水平与受体结合,引起调节效应。

3.信使性。激素只是充当“信使”(messenger)启动靶细胞固有的、内在的一系列生物效应,而不作为某种反应成分直接参与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环节。

激素传递方式 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距离的靶器官;

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进入细胞外液,通过扩散到达邻近的靶细胞;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沿轴浆流动运送到所连接的组织,或从神经末梢释放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送至靶细胞;

4)自分泌:激素被分泌入细胞外液后,又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化学物质(如激素,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 等),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的调节 多层次调控:内分泌的调控是多层次的。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它通过分泌神经激素,即各种释放因子(RF)或释放抑制因子(RIF)来支配垂体的激素分泌。

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控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胰岛等的激素分泌。相关层次间是施控与受控的关系。

正反馈: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随时收到靶细胞及血中该激素浓度的信息,使其分泌再增加(正反馈)。

负反馈: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随时收到靶细胞及血中该激素浓度的信息,使其分泌减少。负反馈效应为常见。

激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内分泌系统不仅有上下级之间控制与反馈的关系,在同一层次间往往是多种激素相互关联地发挥调节作用。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也有拮抗。例如,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而胰岛素则使血糖下降。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对某一生理过程实施正反调控的两类激素,保持着某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导致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肽可促进腺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促激素又促进相应的靶腺分泌激素以供机体的需要。当这种激素在血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能反馈性的抑制腺垂体、或下丘脑的分泌,这样就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靶腺功能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这种调节称闭环调节,按照调节距离的长短,又可分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后一级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也可促进前一级腺体的分泌,呈正反馈效应,但较为少见。

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是由神经系统统一调控的。在闭合回路的基础上,中枢神经系统可接受外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性及光、温度等刺激,再通过下丘脑把内分泌系统与外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开口环路,促进各级内分泌腺分泌,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于外环境。此时闭合环路暂时失效。这种调节称为开环调节反馈调节。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特别注意:

ADH(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叫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的一种,因为ADH是直接由神经细胞(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

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机体除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外,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靠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之为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机体三种调节方式之一。速度较慢。

1.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由于机体对地球物理环境周期性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使激素的分泌产生了明显的时间节律,血中激素浓度也就呈现了以日、月、或年为周期的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与其它刺激引起的波动毫无关系,可能受中枢神经的“生物钟”控制。

2.激素在血液中的形式及浓度 激素分泌入血液后,部分以游离形式随血液运转,另一部分则与蛋白质结合,是一种可逆性过程。即游离型+结合蛋白 结合型,但只有游离型才具有生物活性。不同的激素结合不同的蛋白,结合比例也不同。结合型激素在肝脏代谢与由肾脏排出的过程比游离型长,这样可以延长激素的作用时间。因此,可以把结合型看作是激素在血中的临时储蓄库。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也是内分泌腺功能活动态的一种指标,它保持着相对稳定。如果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过高,往往表示分泌此激素的内分泌腺或组织功能亢进;过低,则表示功能低下或不足。

3.激素分泌的调节 已如前述激素分泌的适量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机体在接受信息后,相应的内分泌腺是否能及时分泌或停止分泌。这就要机体的调节,使激素的分泌能保证机体的需要;又不至过多而对机体有损害。引起各种激素分泌的刺激可以多种多样,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但是在调节的机制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表 11. 中医经络和现代医学四个网络系统对照表。

经络系统 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闭锁网络系统 相对闭锁 相对闭锁 相对无形闭锁
开放网络系统 相对开放 相对开放 相对无形开放
运行气血,营养脏腑,抵御外邪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
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 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References:

1:《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 王海鹰《北美医学与健康 》 2015.02

 

 2:《现代医学如何理解针灸止痛》 王海鹰 《北美医学与健康》2015.04

3:《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4: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atic vessels

文献检索:doi:10.1038/nature14432

中医补肾法新论

admin Posted in 2015.10
0

编辑部

妇女过了四十岁肾气就会变得不足。她们在来月经前后,雌激素和生长激素的水平会降的很低,肌腱和肌肉的修复变的特别慢。如果反复地做一个动作, 比如向一个方向挥动网球拍,或者做针线活时间太长,就很容易患各种各样的肌肉和肌腱的毛病,比如五十肩、网球肘、膝关节炎和腕关节炎等。再加上休息不好,组织的修复就会更慢。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妇女不能尽快修复受伤的组织,长期慢性的炎症会造成肌肉萎缩和肌腱功能受限制。当她们到六十岁左右时,就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活动。这就是为什没不注意保养的妇女衰老的特别快。

如果你想在你90岁时仍然做你想做的事,不需要儿孙照顾,你需要花些时间和金钱照顾自己。针灸和中药会帮助更年期妇女改善她们的肾上腺,卵巢,甲状腺功能,使她们尽快修复受伤的组织, 同时使她们获得更多的深睡眠, 保持精神愉快。当炎症消除后,她们可以恢复适量的运动,保持肌肉和肌腱的功能。
如果你是在45以上的年龄段,使用皮质激素注射可迅速消除水肿和疼痛,但皮质激素不能帮助组织修复和强壮。而且反复在局部注射皮质激素会使局部组织变得更脆弱,更容易受伤。更重要的是过多的皮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相反,你如果能结合中药和针灸来帮助局部组织修复,你会避免很多麻烦。电针还能使肌肉和肌腱变得强壮。特别是当你由于疼痛不能做常规的锻炼时,电针在不损伤组织的前提下使你的肌肉和肌腱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以下科学实验证实有几千年历史的中药不但能帮助妇女的五十肩,网球肘,腱鞘炎和关节炎,而且能让她们的激素变得更平衡,这样她们会更愉快,家庭会更和谐。更重要的是她们会保持好的记忆力,她们会工作更有成效。中国的科学家用实验比较三组大鼠的骨骼和激素状况。正常对照组不打激素也不喂中药,另外两组他们先用人造的皮质激素给大鼠来诱发骨质疏松,然后一组给补肾中药,另一组不给补肾中药。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服中药的组大鼠出现骨质疏松组, 大鼠的生长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以及卵巢和子宫的重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低很多。相反服用中药的大鼠组没有出现骨质疏松,生长激素和雌激素显著增高,卵巢和子宫的重量也远远超过非治疗组。而且治疗组的卵巢和子宫的组织形态学也比非治疗组有所改善。非治理和治疗组的睾丸酮和催乳素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因为针灸和中药能改善你的卵巢、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如果你在运动中受了伤,结合中药和针灸会使你受伤的肌腱和关节得到较快的恢复。这样即便在更年期后你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你仍然可以通过运动维持肌肉的强健,享受健康的生活。

新闻新闻-2

admin Posted in 2015.04, 医学新闻
0

新闻-4

  1.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which appear in the February 3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commended that all adults equal or greater than 65 year of age receive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ation and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ation.
  2. A long term follow–up study in the March 15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monitored the benefits of the herpes zoster vaccine over time, and found that, by year 10, efficacy against herpes zoster virus had failed to 14%.
  3. A study in the March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found that, among 70,000 patients with documented allergy to penicillin who received a cephalosporin,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 was nonallergic reaction.
  4.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a 5–year study of thyroid nodules in the March 3 JAMA, editorialists suggest that repeated ultrasonography is unnecessary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fine-needle aspirate on baseline examination and no suspicious feature ultrasonography.
  5. The study on the website of JAMA Dermatology demonstrates that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bullous pemphigoid have no excess risk for malignancy.
  6. Three recently published reports (December 4, 2014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arch 3, 2015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eb 28, 2015 The Lancets ) comparing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to those aspirin alone found that dual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no significant mortality benefit.
  7. A study in the website of The Lancets Neurology compared antiplatelet therapy to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or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ticoagulation was found to be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documented thrombosis.
  8. Tw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ESCAPE and EXTEND-IA)in the March 1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ssessed the benefits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documented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r proxim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ranches, and salvageable brain tissue visible on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imaging. These trials were stopped early due to internal analysis show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of good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receive endovascular therapy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endovascular therapy.

  1. 2月3日内科年鉴杂志发表了免疫咨询委员最新建议, 所有等于或大于65岁的成年人均需接受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Ann Intern Med 2015 Feb 3; 162:214)。
  1. 3月15日临床感染性疾病杂志发表了长期随访监测带状疱疹疫苗益处结果。他们发现, 到了苐十年疫苗的保护功效未能到14% (Clin Infet Dis 2015 Mar 15; 60:900)。
  1. 三月的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在70000例证明对青霉素过敏,接受了头孢菌素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非过敏性反应 (J Alergy Clin Immunol 2015 Mar; 135:745)。
  1. 基于3月3日JAMA 5年的甲状腺结节研究结果,编辑们建议, 反复超声检查对于细针穿刺良性,无可疑超声检查的患者是不必要的 (JAMA 2015 Mar 3; 313:926)。
  1. JAMA皮肤科网站上的研究表明,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 恶性肿瘤的风险并不增加 (Jama Dermatol 2015 Feb 11; (e-pub))。
  1. 最近发表的报告比较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他们发现双重治疗并不显著降低死亡率 (N Engl J Med 2014 Dec; 371: 2155)。
  1. 在刺血针神经内科杂志网站上, 一项研究比较了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形成。抗凝治疗被认为是有利于血管造影证实了的血栓形成的患者 (Lancet Neurol 2015 Feb 12; (e-pub))。
  1. 3月12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两个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血管内机械性除血拴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益处。结果表明,接受血管腔内机械性除血拴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 (N Engl J Med 2015 Mar 12; 37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