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JMH. 2014;7(2)

admin Posted in 2014.04, 目录
0
.
医学要闻 [NAJMH. 2014;7(2)]
— 杨薇 医师,内科
.
FDA要求内科医生停止处方高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产品
— 原作者:Mike Mitka, MSJ; 编译:张熙,PhD; 审校:宋一青, MD, ScD
.
2014 妇产科进展
— 刘子韬医师,塔夫茨医学中心妇产科
.
癌症治疗的意外副作用
— 谭睿,M.D,PhD
.
在评估中国儿童的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时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问题
— 李杰,心理学教授
.
呵护心健康: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 廖文慧医师
.
食物中的盐和糖对健康的影响
— 谭睿, MD, PhD
.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 闲话肥胖
— 崔巍 医师
.
名人与自闭症
— 袁建平
.
教育探索(一)—跳出被动教育的魔圈
— 王朝熙 博士
.
中医学与形而上学:三十一、慢性疲劳症与中医虚证
— 黄明达 医师
.
人体特殊辐射功能的研究
— 王飞
.
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 Johnson Lin 翻译,Lucy Chen医师 校正
.
正本清源, 返朴归真, 记2014美国内科学学会年会
— 崔巍 医师,美国内科学会会员,马里兰州
…. ……………………………………………………………………………………………………………………….

自闭症月接力自闭症论坛

admin Posted in 2014.04, 本期特讯
0

牛江河  博士

在美国,每68个儿童就有一名是自闭症,每42个男孩有一名是自闭症!这是疾病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发病率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对于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自闭症家庭的平均年花销是6万,美国年花费130billion美元。为了增加大众对于自闭症的重视,一年一度的四月是国家自闭症月,各种自闭症相关的活动应运而生,如火如荼。美中医学交流学会特别在即将举行的春季学术会议上增设国际自闭症论坛,将于5月25日在哈佛医学院附属贝斯以色列医院举行。特邀的来自美国及中国的自闭症专家20余名将做讲演并领导研讨。5月24日及5月26日还将分别在Mclean医院及麻省总医院举行专业人士的自闭症座谈会及参观。

哈佛教授Martha Herbert作“为自闭症及家庭适用的全身疗法”报告,William Stone教授的“自闭症所并发的其他精神疾患”,  David Lee 教授将讲演其中药治疗自闭症的研究, 东北大学心理学教授Lieh Li将介绍她的自闭症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自纽约的刘枫教授将分享她多年从事自闭症诊断治疗的经验及最新发现,来自康州的Helen V. Ratajczak研究员将介绍自闭症的生物标记及激素的研究,纽约的王钢教授将介绍CaV1 家族中亚型 CaV1.2(CACNA1C)钙离子通道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来自水牛城儿童医院的自闭症中心主任Michelle Hartley-McAndrew教授将宣讲她的最新课题,来自西雅图的韩一虹研究员(中国著名神经生理专家韩济生教授的女儿)将介绍韩教授无痛针灸治疗自闭症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疗效,自闭症药界专家Ming Tong医学博士及研究员将介绍自闭症新药开发及临床实验的最新进展。

七位来自中国学术、医术一流的专家将要主讲自闭症和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干预,随后还继续作自闭症研究方法进展、临床治疗和替代途径的小组研讨。还有来自哈佛儿童医院及其他附院,耶鲁大学专家等参加座谈。

来自中国的七位自闭症专家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小儿精神病主任及教授杜亚松,任中国小儿精神卫生学会付主席,他将介绍中国自闭症概况,诊断及干预的进展,武汉精神病院的心理学家Ping Yu博士,华中师大国家工程中心教授陈靓影,她发展了计算机辅助下的自闭症干预系统,致力于自闭症音乐疗法的华中师大副教授Wei Gan, 同济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的Jing Zhang教授,她建立和验证自闭症儿童的早期预警模型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奖励资金,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母亲儿童健康系副主任Yu Jin博士,她研究的重点是自闭症早期干预和神经心理机制。

晚间音乐会的主题为“献给自闭症儿童的爱”,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翁慧将演奏六首风格各异的古筝名曲,其中还有与西方音乐家的即席合奏以及有舞蹈家配合的即兴演奏。

名人与自闭症

admin Posted in 2014.04, 医学广角
0

袁建平

自闭症是一种伴随终生的复杂的神经疾病,不能治愈。在最近二十年里人们做了大量研究,现在成人与儿童自闭症患者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自闭症可分为三类:阿斯佩格(Asperger)综合征( 幼儿孤独症)、未另行分类的全身性发育迟缓(PDD-NOS)和自闭症。阿斯佩格综合征与自闭症很接近、症状相似,患者有人际交流障碍,常有重复行为,性格固执。阿斯佩格综合征与自闭症程度有轻重之分。世界上有很多名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若论给近代物理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著名物理学家或科学家,爱因斯坦无疑是最重要的

一位。他的白日梦性格特质和家史都显示他有自闭症迹象。不过,他极有幽默感,属于特殊类型的阿斯佩格综合征。他有社交障碍,对个人生活非常敏感。从上学时起,他就很难学会其他正常孩子很容易就能掌握的东西。很难相信像他这样一位高智商的人在学校竟是“差生”。社交障碍让他很难找到工作,尽管他很聪明。

二、  阿马迪厄斯·莫扎特【Amadeus Mozart(1756-1791)】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作曲家)被尊为

现代西方音乐之父,他集作曲家、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与一身。现代音乐仍从他博大精深的作品中获得灵感。他过着孤单的生活,这让他更加专注于他的音乐艺术。据说他患有阿斯佩格综合征,对声音特别敏感。很难和他作理智的交谈,他经常漫不经心,鲁莽无礼,喜怒无常。从莫扎特的音符中就能找到的所有书面证据,他患有模仿言语症,也可认为是一种自闭症。

三、  比尔·盖茨【Bill Gates(1955.10.28-  )】

比尔·盖茨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商人、软件专家。他是世界最大个人电脑软件

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CEO)和董事会主席,被福布斯评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1973年毕业于湖滨高中(Lakeside School),后去哈佛就读。他和保罗·阿伦一起与1975年创立微软公司。比尔·盖茨也被怀疑有自闭症,可能有阿斯佩格综合征,但尚未或获得证实。

四、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1959 – 2009)】

迈克尔·杰克逊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加里,歌手、作曲家和舞蹈家,被赞为流行音乐之王。

1965年和他的兄弟一起涉足舞台演出,1971年期开始他的个人演出生涯。到1980年时已成为著名流行音乐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保持仍保持着最高票荣获格莱美大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也是被怀疑患有阿斯佩格综合征的名流之一。

五、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 1943)】

尼古拉·特斯拉是美国著名电器、机械工程师、物理学家。他对现代交流电供电系统的贡献更广为人知。他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中智商接近爱因斯坦的人。他非常古怪,但很善于维护人间关系。他的思维有时很奇怪,比如,他从不进入门牌号能被3整除的房间。他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明显地显示他有自闭症。

六、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 – 1727)】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史上做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也是科

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不过,他生性害羞,不善于交谈。他非常专注于工作,有时还忘记吃饭。这也是罹患自闭症的人的常见特征之一。(过去我们说他工作时废寝忘食,令人敬佩,不知道他有病啊!–译者注)。他不会交朋友,也不懂社交,这表现在他和周围的人难以相处。

七、  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1884 – 1982)】

哈里·杜鲁门,美国第三十三任总统,也被怀疑有自闭症,但没有得到医学诊断。 

八、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 – 1865)】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普遍认为他有自闭症。

九、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1831 – 1881)】

詹姆斯·加菲尔德,美国第二十任总统,被医学诊断为阿斯佩格综合征患者。

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1846 – )】

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斯皮尔伯格是世界著名导演和制片人。他的最佳影片有《外星人》、《拯救大兵雷恩》和《辛德勒名单》。由于他行为怪异,也被怀疑有自闭症。

十一、亚历克西·瓦恩曼【Alexis Wineman(1994- )】

出生于蒙大拿州的亚历克西·瓦恩曼当选为2011年度蒙大拿小姐。当她11岁时被诊断为全身性发育迟缓。她是第一位参加“美国小姐”选美的自闭症选手。 

十二、禅洲田尻【Satoshi Tajiri(1965 – )】

禅洲田尻是日本知名电子游戏制作人,也是自闭症名人。他配确诊为阿斯佩格综合征患者。 

十三、达丽尔·汉纳【Daryl Hannah(1960 – )】

出生于芝加哥的达丽尔·汉纳是一名演员,今年54岁的她已出演五十多部影片,票房也屡有佳绩。汉纳17岁时就开始演戏,前不久她还出现在罗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的电视音乐“感觉”中。这位著名女演员在最近的《人物》杂志的专访中透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为自闭症。汉纳有阿斯佩格综合征表现,她坦承这影响了她的演艺生涯。 

十四、蔻特妮·洛芙【(1964 – )】

蔻特妮·洛芙出生在芝加哥,音乐人,作家和词作家。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症患者。父母离婚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蔻特妮于1989年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生活中她有两段不幸的婚姻,2004年她四十岁时曾一度想自杀。

十五、大卫·伯恩【(1952 – )】

大卫·伯恩生于苏格兰,曾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现居美国。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却被学校的乐队拒之门外。他学习弹吉他,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乐队。他有阿斯佩格综合征表现。早年他就说自己很特别。他出版了自己的音乐专辑,还未多部电影,如《华尔街》配乐。 

十六、唐·艾克劳德【(1952 – )】

唐·艾克劳德,加拿大人,生于渥太华。演员、喜剧作家和歌唱家。他因在星期六晚直播的美国喜剧中表现而声誉鹊起,他是该节目的编剧,也是该剧前四季的最年轻的角色成员。艾克劳德在一次采访中说,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诊断患有阿斯佩格综合征。

(袁建平节译自http://www.presidiacreative.com/famous-people-autism/)            

人体特殊辐射功能的研究

admin Posted in 2014.04, 百家争鸣
0

王飞

概论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发功者的一种生理辐射功能,使用针对受试者的单盲设计和借助热敏成像仪器感测此辐射作用于另一个体的表皮热效应。为客观计,以下用“发功者”表示本人,本研究中的唯一有此辐射能力者。“受试者”指接受辐射效应的实验合作者。

辐射力在某种涵义上可类比“气功”的概念。因我本人与气功有着一些天生的缘分,在还未了解过气功以前通过一些偶然事件,经过客观的观察证实了自己确实有着一些特殊的能力,继而开始了探索的道路。在有幸认识一位气功师傅后,我们彼此相互用自己的能力进行确认,这位师傅认为我的这种能力跟气功非常的接近。按照之前我对气功层次的描述,我此刻的能力层次是可以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气。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练习,练通了小周天。这大约是2009至2010年的事了。

一直以来我都是将气功当做辅助强身健体的一种锻炼,并未刻意去追求走的更远。但是当人的小周天打通以后,气的质量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长期以来气的循环甚至可以代替自己的练习。正是由于种种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我终于开始走上了对气功研究的道路,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所有的研究都是在波士顿通过与当地相关的研究人员一起做的,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由研究人员设计安排的。

本人认为自身所拥有的这种能力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气”应是同一属性,尽管各人对这一功能的运作和感知有差异。有理由认为中国历史上获得这种特殊辐射能力的不乏其人,其研究和运用也十分精深,但许多研究成果或失传或未能符合严格的科学定义,使得这一古已熟知的人体生理现象至今未能为主流科学接纳甚至被怀疑与误解。研究者使用一词“气”形象地描述它的主要性状:流动,有渗透能力,有一定温度,并有离体传播能力。但该词的局限性如模糊和有歧义也是明显的。在本文中为叙述方便有时借用的“气”的概念,如开始这种辐射力称为“发功”。为了秉持实证科学的理念,客观表述本人的这种生理现象和能力,我尽量不将其等同而采用“辐射”一词表示这种力量。

设计与试验
辐射可感知性的研究
与”Boston Paranormal Investigators”(BPI)研究所合作完成。所有受试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由研究机构指定并在每次随机抽取,发功者不能选择且在实验前也未知。

受试者站立身体放松,伸出右手置于腰部的高度。发功者与受试者相向而立,将左右手分别置于受试者右手的两侧,右手掌心正对受试者的右手掌心,手心间距保持在15 cm左右。发功者的右手发出辐射而左手只用来感受调控辐射的强度。

发功者的右手发出辐射并且作各种运动且变换辐射用力的方式,运动方式包括旋转,单方向的来回移动,以及在20-80 cm 范围内改变距离,并来回对受试者的手缓慢的做挤压和提拉的动作。运动速度尽量缓慢避免造成气流引起干扰。

辐射穿透性的研究
辐射实验过程同上,但用一普通纸箱,厚度约4 mm,只有一面开口供测试时受试者将手放在纸盒里面,而发功者双手都在纸盒的外面 (如图1所示意)。

金属屏蔽实验(铝箔):用一纸盒类似第一次试验但在纸盒的5个未开口面上面包裹着一层普通商品铝箔。

wangfei_Figure 1
图1. 研究穿透能力实验示意图。真实使用的纸盒(未显示)比此图中的略小。右边是受试者的单手从一个洞插入纸盒,左边是发功者的双手在纸箱外面,3支手的手心大概在同一水平线。发功者的左手距离受试者的手固定大约20 cm距离。发功者的右手(发功)在发力的同时会有多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变化在20-80 cm之间。受试者可以感觉到手上力量在移动。

辐射热效应的研究
这是在单盲并有对比试验的设计下用热敏仪器拍照测量记录。

发功者先与NECAPS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测试。结果为7/8的人感觉到了这个气的存在,其中2人在测试半小时后仍然感觉到这个力量存留在他们手上。基于这一良好结果,NECAPS决定于我合作并着手制定试验方案。

wangfei_Figure 2

图2. 本实验使用的Flir红外热成像仪(Flir E3 or E4 Compact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Camera)。右边是其工作方式的示意。

 

所有受试者都是在蔽眼的情况下进行的,受试者右手暴露接受发功者的辐射并接受仪器测量。测量方式:另一成员使用手持式热成像仪拍摄被测试人手表面的亮度即温度分布。同时受试者左手握着一个按钮,如感知右手辐射用就按钮用以标识受试者主观感知的事件。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温度分布的变化并比照主观感知研究可能的气场作用。每次测试的后期都由Michael进行了对比试验且受试者并不知晓。摄像机全程拍摄了3个受试者的试验过程。

热成像仪的工作原理是物体温度越高所显示的亮度就越高,由此照片的亮度分布即为体表温度分布,尽管定量误差较大(可在后续实验中改进)。图片左上角的温度为中心圆圈的温度。由于手持拍摄的原因,每张照片的中心不在同一位置,所以应当主要看照片上亮度的变化。

结果
被感知能力

1. 一部分受试者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种从未感觉过的力量作用在自己的手上。受试者对这种辐射力量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可总结为:类似磁铁,酥麻,水流,电流,电荷等。有利情况下并可感知其受作用区域的移动(发功者可调整)。部分人还可以察觉出力度的强弱。而另一部分受试者则无感觉。而且这种受试者的不同的敏感度对受试者个体很稳定,无一例翻转。可感知的总能感知,反之亦然。至于个体敏感差异的来源尚未研究。

2. 可感知人群的比例,最高一次的比例为12/13,最低一次的比例为2/6。

发功者常在朋友中间做小范围的测试,比例多为1/2或2/3之类。

各受试者对此辐射力的定量感知的研究目前尚无能力。

3. 发功者机体发气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连续发功力度会逐渐减弱。但在休息约1天后又会完全恢复。可见这种功能需消耗体力,为体内能量转化而来。

穿透能力
发功和感知方式同上设计,但用普通纸盒包住受试者的手。受试者12人,9人其感觉到了辐射的存在。

纸盒包裹铝箔。受试者13人,有12人感觉到了气的存在。其中4人也是第一次(普通纸盒)试验受试者全部感受到并表述强度与第一次比较并无明显变化甚至一样。如上所述,对此辐射力感知度的的定量测量尚无法进行。在隔离实验中,4位受试者认为纸盒以及多了铝箔的纸盒,强度几乎一样。需要指出主观感知会带来判断误差。

在隔离后,受试者在纸盒内仍然可以清晰感觉到力量是移动的,因为发功者的手一直在移动。但没有去刻意确认移动的方向性,需要以后继续实验确认。

辐射热效应研究
对视频研究中观察到,仅在发功者发力的时候被测试人才连续的按按钮表示接受到辐射,而且被测试人右手的虎口位置通过拍出的热成像照片显示明显升温。在Michael做对比试验的时候被测试人的手温则不再发热而恢复正常,尽管Michael的手掌温度明显比发功者高。

这3位受试者,只有第1位自述没有感觉到辐射力量,也没有按过按钮。但热成像仪仍然记录下了她的温度变化。并且通过与其他两位的对于发现,她被加热的位置更加的靠近手腕并且加热不如其他两位明显。

以下是热成像仪所拍照片的一部分及详细分析:

1. 第一位受试者(无主观感知)

wangfei_Figure 3

3. A: 实验前受试者(左边手掌)的初始状态。右边双手是发功者,此时未发功。B:发功者已向受试者手掌发功,并在中途停止用力休息1分钟的时候。照片中受测者的手掌亮度增加,显示手温明显上升。C:试验继续进行前摄,此时受测者的手温已经恢复正常。D:之后另一无辐射力测试者(Michael)模仿发功者的动作进行进行对比试验(此过程未拍摄下来)其结果是受试者的手掌部亮度始终与A相似而非B的发亮状态,显示对比实验未能使受试者手掌发热。受试者(盲目)不知晓对比实验。

第二位受试者:

wangfei_Figure 4

图4. A: 试验前受试者手掌的初始状态。B: 试验开始后发功者手掌(右侧双手)发出辐射。照片显示受测者手掌(左)的虎口位置亮度明显加强,显示处于加热状态。C和 D:另一无辐射力实验者(Michael)在模仿发功者的动作进行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受试者手掌温度与A(初始状态)相仿,尽管其手掌自然温度似乎比发功者还高。受试者(盲目)不知晓对比实验。

第三位受试者:

wangfei_Figure 5
图5. A 和B: 试验后受试者手掌被加热的效果。C:另一无辐射力实验者(Michael)在模仿发功者的动作进行进行对比试验,此时受试者的手掌不再升温。D: 对比试验结束后所拍摄的被测试人正常的手温。受试者(盲目)不知晓对比实验。

结论与分析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初步论定,发功者的人体可以产生某种辐射力量。这种辐射可穿过一定空间并可穿透一些物质如硬纸,铝箔等作用于其他人体,并引起受试者的主观感知。但无论受试者感知与否,这种热效应都可以被热敏仪器探测及定量研究。

注意到在辐射热效应试验中有1位受试者自己没有主观感觉到辐射也未按信号钮。但热成像仪仍然记录到她体表的温度升高,可见这种热辐射是客观效应而不完全是来源于人的心理感应。但后者有否加强作用则有待研究。

物质隔绝实验都是在有材料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每次试验中都有人没有能够感觉到辐射力。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安慰剂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隔离试验,显示了这种辐射的一定穿透力。我们认为这种在物理上的隔绝,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发功者右手运动造成的气流影响,是否可以用热传递以及其它有媒介传播(如声波或次声波)的来解释是有疑问的,因为虽然纸盒隔绝较粗略也不充分,但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减弱辐射的强度,并且削弱辐射的方向性(可能为弥散性的次声波取代),但在隔离试验显示受试者不仅依然能感受辐射且强度并不减弱(这是是目前感受辐射强度的唯一手段。更定量测量需在将来的实验中完善),尤其重要的是受试者在纸盒内仍然可以清晰感觉到力量是移动的,因为发功者的手一直在移动。虽然在实验中并未刻意确认纸盒内的方向敏感性,需要以后继续实验确认。

无介质传递辐射如电磁波也是被考虑的选项,但由于它不能被良导体金属(铝)屏蔽因而其解释也是困难的。要在理论上认清这种辐射的本质,需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

辐射热效应试验通过物理仪器拍摄的照片看到发功者的辐射力作用于他人时候所产生的热效应。这种效应的特征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热辐射加热,因为发功者右手(发功手)的温度在整个发力过程中和正常状态相比并无明显变化。而且这种升温与烤火暖手不同,发功者的手与被测试人之间的空气也无升高迹象,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气的穿透性,还有为什么被测试人的手都是在一样的地方被加热而其他地方无明显变化?这些都是需要以后通过更多的试验来进一步去了解的。    同样重要的是,隔离状态的热敏实验将揭示辐射的更多性质,是我以后希望跟NECAPS继续合作研究的。

其它成果
在NECAPS的测试结束后,我们用脑波探测设备EEG(戴在头上采集脑电波,主要是Alpha和Beta波,并输入计算机)。通过对比发功者和其他人的EEG发现,发功者的脑波非常强。特别是在安静的冥想状态更是大幅的强于他人。这方面我将选择机会作系统定量研究,并检测是否在发功时尤其强烈。

另外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测试,发功者发现发功者具有探测他人身体内一些异常状态的功能,主要方式是通过手掌发气感知受试者身体的气路是否通畅有否阻碍来推测其健康状态及可能的病变部位。探测过程依然使用这种辐射力的远程性,无须肢体接触。虽然测试的方式受限很多且数据量仍不足,身体某些局部的探测效果也不理想,但成功的例子很多,包括有些只有受试者本人才知道的问题甚至是很久以前的旧伤。相信这种辐射功能在人体健康探测甚至诊治方面的开发远景是可期待的,但只能留待该辐射力的物理和生理性质研究透彻后再作规划了。

讨论与展望
本次研究表明,至少在一部分人体确实存在某种特异的辐射能力。这种辐射可以穿透多种材质传播并作用于另一人体,可引起一定比例的人群的主观感受并产生可测量的表面热效应。依据我们的初步调研,在生理方面这种系统性的试验研究成果极少。在人体生理科学及其在物理,生理,心理学方面将有可预见的启发推动作用。为此我将继续做进一步的测试研究并希求与更多的研究机构合作,以便全面研究这一生理现象,并开发其在生理,病理和医疗方面的运用前景。

合作研究机构和致谢
感谢”Boston Paranormal Investigators”(BPI)在辐射穿透性研究中的合作与帮助;感谢”THE NEW ENGLAND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ARANORMAL SCIENCE”(NECAPS) 在热敏实验研究中的合作与帮助;尤其感谢NECAPS主任 Michael Baker的精诚协作。

作者和联络方式
王飞,wangfeicommon@gmail.com

呵护心健康: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admin Posted in 2014.04, 专题讲座
0

廖文慧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访问学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滋长、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到底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可不可怕?冠心病能不能治愈?既然冠心病无法治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以下冠心病及其所带来的风险。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根据发病特点、治疗原则不同,冠心病分为两大类,即慢性冠脉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前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隐匿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至于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是否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病史特点尤其是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而得出的。冠心病的检查手段包括: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心脏磁共振显像,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其中冠脉造影属有创性检查。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治疗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每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均不同,各项检查和治疗均有利有弊,有创性检查和治疗尚有风险,故而冠心病患者应该选择何种检查、选择何种治疗手段,应遵从医嘱,根据个体化而异,不能以一概全。

冠心病患者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病情趋于稳定,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吗?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是否就不需要继续药物治疗了呢?答案均是否定的。冠心病就是发生在心脏血管的“交通阻塞”,且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现在畅通的血管可能有再次阻塞的可能。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的血管。据统计,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中风的危险比没有发生过心肌梗死者高3-5倍。如若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压力过大等)持续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持续存在并逐渐进展,可随时出现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从而血管阻塞,严重者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所以冠心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仍存在长期复发风险。而冠心病反复发作、反复住院,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死亡风险高,一定不能疏忽大意。

但是得了冠心病也不要过分惊慌失措,只要多听从医生建议,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坚持定期复查,就可以达到冠心病的防治目标,即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防止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

冠心病患者如何做到三个坚持,我们将逐一阐述。

第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是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首先我们应学会计算自己的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BMI>24为肥胖。其次我们可自测腰围,一般以女性≥80cm、男性≥85cm为超标。减轻体重建议以饮食治疗为基础,结合运动和行为治疗。控制肥胖的目标为BMI<25,腰围男性<102cm、女性<89cm。

2. 合理膳食:

首先,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原则,控制膳食的总热量。其次,饮食宜清淡。提倡低脂膳食(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7-10%、反式脂肪酸<1%,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mg)。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猪油、黄油、蛋黄、蟹黄、全脂乳、奶油及其制品等。食用低动物性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如鱼、禽肉、各种瘦肉、豆制品等。提倡以植物油作为食用油。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全谷。再次,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因为钠盐摄入过多引起水、钠在体内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膳食中约80%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腌制食品。另外,适当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尤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甜食。避免饮用咖啡、浓茶。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暴饮暴食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3. 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

参加适量的运动,对控制体重、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改善心肺功能、稳定血压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活动量应根据年龄、自身身体状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建议作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步行、慢跑、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严格掌握“度”,运动中的安全很重要。开始运动方案前,应咨询医生,医生根据人体化开出运动处方,以指导运动类型、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并定期随访调整运动处方,如果运动诱发心绞痛等症状,则应重新修订运动处方。

体育锻炼对冠心病患者有益,但进行不当所带来的危害也屡见不鲜。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等两小时内锻炼;运动前不饮酒、不吸烟;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运动要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遇有骤冷、暴雪、大风、高温等恶劣天气时,宜进行室内运动。

4. 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吸烟时间和量正相关。吸烟可增加心率、升高血压、增加心肌氧耗,同时破坏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研究证实,戒烟1~2年可使因吸烟所增加的冠心病危险下降50%,戒烟的获益在最初数月即可出现,戒烟5~15年后危险可接近于不吸烟者。戒烟措施包括:戒烟教育、制订戒烟计划及药物戒烟。冠心病患者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停止吸烟,同时还要杜绝吸二手烟。

5. 不提倡饮酒,尤其不饮烈性酒: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所以对冠心病患者不提倡饮酒。

6.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加强心理保健:

脑力劳动者,从事高精神紧张度的职业者,性情急躁、好胜心强的性格者,其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高。长期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也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冠心病患者生活要有规律,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冠心病患者不应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或工作量过大的工作,应避免爬山等剧烈运动。心肌梗死后康复期的患者,最好3个月内不要长途旅游。

冠心病患者还应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遇事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激动,切勿大喜大悲、忧愁郁闷、紧张急躁。平时拓展兴趣爱好,多与亲友、病友、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另外建议在冠心病患者中筛查抑郁症,必要时予以恰当处理。

7. 其他需要注意的生活方式:在寒冷季节、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注意预防感冒,可根据当地情况,每年接种感冒疫苗。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避免体位变换时动作过快,起床动作宜慢。

8. 控制危险因素:

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体重、吸烟、精神应激、性格与情绪;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等。前三个危险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后三个危险因素有时往往需要药物来干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通过以上所述的健康生活方式来干预。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大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伴有高血压,收缩压增加20 mmHg或舒张压增加10 mmHg均会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1倍。而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140/90mmHg。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者,血压更要求严格控制,其目标值<130/80mmHg。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降压药物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尤其清晨血压高峰。至于降压药物的选择、剂量应遵医嘱进行个体化治疗。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包括“不好的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以及“好的血脂”如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等。而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故而治疗也以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主要目标。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出数倍,且病变进展迅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更广泛、程度更严重。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但对于有高龄、严重低血糖病史、已有显著微血管病变等患者,目标可适当放松。糖尿病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检测和药物治疗,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特别提醒,对于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不推荐使用罗格列酮类降糖药物。

第二、坚持长期规律服药

冠心病是逐渐发生、发展的,且冠心病急性事件是不可预料的,谁也无法预知下一次意外会在何时、何地发生,所以长期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另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往往同时累及全身多处血管,除冠心病外,可能导致脑中风、肾衰竭等,这些也需要长期用药来加以预防。长期规律服药,就是严格遵医嘱,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切勿擅自停药。盲目停药反而不利于病情的稳定,会加速下一次意外发生,是导致冠心病复发的重要因素。因为疾病的个体化差异,药物的增减一定要咨询医生。冠心病患者的预防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冠心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开始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稳定后每天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如存在禁忌症,可改用氯吡格雷,对某些高危患者,可联合使用,但不用双嘧达莫作为抗血小板治疗。建议使用肠溶性阿司匹林以减少其对胃粘膜的损伤。用药时我们需留意其副作用,一旦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过敏、颅内出血等,应禁忌使用阿司匹林。

2. 调脂药物

调节血脂的治疗措施是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干预是首要且基本的措施,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指征。临床上首先根据血脂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进行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决定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的治疗目标水平。

调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还可以延缓斑块进展、稳定粥样斑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所以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血脂水平如何,均应给予他汀类药物,并根据低密度脂蛋白的目标水平调整剂量。此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很高,但是用药过程中仍应注意监测肝功能、血肌酸激酶等指标,少数会出现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建议他汀类调脂药物晚上服用。

4.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降压,缓解心绞痛症状,预防心律失常,减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只要无禁忌症,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体征。且需注意:开始用量应偏小;长期应用过程中不可突然停药,停药时应逐步减量,如突然停用有诱发心肌梗死的可能;对于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而未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窦房结功能紊乱、外周血管疾病、严重抑郁者不宜应用。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此两类药物能降压,改善心脏、血管重构,明显改善冠心病预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如无反指征,建议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若不能耐受此类药,如出现顽固性干咳等副作用,可改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但是有低血压、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应慎用此两类药物。

6. 钙通道阻滞剂:

此类药物同样能降压、缓解心绞痛症状。更适用于同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使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

7. 硝酸酯制剂:

长效硝酸酯制剂可减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增加运动耐量。长效硝酸酯制剂不宜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治疗,而适用于慢性长期治疗。长效硝酸制剂包括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用药时应注意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常见副作用有头晕、头痛、心悸等,偶有血压下降。因此第一次用药时,患者宜平卧片刻。

8. 其他抗心肌缺血治疗:如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等。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法最为常用。

冠心病患者的预防用药,应以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为基础,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联合其他药物,但是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药物选择及其用法用量,应遵从医嘱。

第三、坚持定期复查

无论病情稳定与否,冠心病患者的定期复查绝不可少。定期复查能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从而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专业指导,并调整用药种类和药量。如果病情加重或复发,可以尽早发现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患者应遵从医嘱定期、按时复诊,如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联系医生并就诊。复查项目通常包括:评估症状和临床心功能状态、冠心病相关检查、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除了以上“三个坚持”以外,普及冠心病的健康教育也很重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阅读健康杂志,了解冠心病相关知识,学会有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急救知识,了解所使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最后,提醒患者及家属,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制剂等药物,并制作一个卡片随诊携带,卡片上记录患者姓名、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紧急联系方式等。家中亦常备急救药物。当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安静休息,不要活动、不要用力,尽量放松、避免精神刺激,不随意搬动患者。家中备氧气枕可立即吸氧。家属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率。同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片,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止痛药物。一般服药后3-5分钟症状可缓解,如不缓解,隔5-10分钟再含化一次。如果连续3次含化无效,胸痛症状持续,胸痛程度剧烈,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大汗淋漓、晕厥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冠心病并不可怕,但也不能疏忽大意,只要切实做到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坚持定期复查,冠心病是可以控制、可以预防的,冠心病患者也能拥有像健康人一样美好的明天。

在评估中国儿童的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时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问题

admin Posted in 2014.04, 专题讲座
3

李杰,心理学教授

本文意在与华裔移民和相关工作者分享跨文化教育与心理测量方面的信息,以利于对华裔儿童的公平测验与诊断。本文重点谈评估适应能力。在美国的教育与心理测量中,对儿童的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包括四个方面:与人交流(communication)的能力,生活(daily living)能力,社会化程度(socialization),运动 (motor) 能力。对适应能力的评估是诊断弱智、自闭症、发育延迟 (Developmental Delay)等残疾(disability)的重要方面。因此, 准确地评估适应能力对于准确的诊断有关残疾很重要。

儿童的适应功能通常是在访谈中用半开放式的问题和适应行为量表来评估。访谈的对象通常是父母或者照看孩子的人。要想对华裔儿童做公平的评估,就要具体考虑访谈对象的中国文化因素和适应行为量表的美国文化因素。在选择访谈对象时,要考虑到在亚裔家庭中祖父母等大家庭成员经常参与照看孩子。有时候,哥哥姐姐和祖父母可能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因此,当选择访谈对象时,应该询问谁最了解孩子,并取得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许可去采访此人。

访谈对象的文化因素

搞清楚照看孩子的人讲什么语言、来自什么文化、以及美国化的程度很重要。这些信息会帮助我们了解照看孩子的人对孩子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了解她(或他)从什么文化角度评估孩子的适应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接收美国文化的程度,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 (Li & Wang,2014)。这些都是我们做诊断的文化背景参数。

适应行为量表的文化因素

在使用现有的适应行为量表评估中国孩子时,我们应该始终记着适应行为是从某个文化的角度定义的。翻译成中文的适应行为量表不能确保每个条目都对中国人适用。例如,我和我的学生 (Li, Lee, Waldron, & Wang, 2005)曾经对一个广泛使用的适应行为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II)对中国人和越南人的文化适用性进行了详细审查。听取了中国和越南移民家长的反馈。我们发现,虽然新版量表内容在多元文化适用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433个条目中仍然有15个条目对中国和越南移民不太适用。这15个条目散见于适应行为量表的各个方面,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 生活能力,社会化程度,运动能力,以及适应不良。现在简述这些条目为什么不太适用于中国移民如下:

与人交流方面:言语表达能力, 第18条(理解超出字面意思的语言表达, 例如 “Hit the road”) 有文化偏向 (cultural bias),因为在讲汉语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没有与在讲英语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同样的机会接触到这类英语成语。矫正这一文化偏向的方法之一是在第18条中用理解自己母语中的成语来代替理解英语成语。

言语表达能力中的第32条(用现在进行时态动词结尾“ing”),第36条(使用常规动词的过去式)和第50条(正确使用名词不规则复数形式,如 children)不适宜作双语华裔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指标,因为汉语中没有与这些英语语法相对应的规则。因此,对于尚未掌握英语孩子,在涉及到名词复数或动词时态的时候,要考虑到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语法差异。矫正第32, 36, 50条的文化偏向的方法之一 是在评估言语表达能力时参考孩子掌握自己的母语的能力。

日常生活技能方面:个人,第7条,(一岁儿童)能吸吮秸秆(sucking from straw),不太适用于中国文化,因为秸秆通常不会在中国家庭使用,而奶瓶子更常用。因此,孩子“从瓶中吸”也应给记分,以便矫正文化偏向。

日常生活技能方面:社区,第41-44条 [第41条“管理自己的钱(例如,支付大部分或全部费用自理)”; 第 42 条“有全职工作1年”; 第43条 “预算每月的费用”; 第 44 条 “拥有和负责任地使用个人信用卡(例如,不超过信用额度,按时付账等) ]的标准不太适合16岁以上的中国学生。因为16-18岁的中国学生,尤其是来自中产阶级的,通常家长不鼓励他们去打工赚钱或管理金钱。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把重点放在学校。华裔移民家长认为第41-44条更适合于18岁以上的人。由于这种育儿的差异,一个学习优秀的华裔高中生可能在第41-44条中得分很低 。矫正第41-44条的文化偏向的方法之一是用受到华人文化重视的内容 (比如,有效地安排时间,照顾弟弟妹妹,尊重和/或照顾长辈)来替代这些有文化偏向的内容。

社会化程度方面:人际关系。第37条 (出去参加小组约会)和第38条(单独出去约会)(适用年龄9+),不太适用于作衡量华裔移民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的指标。因为,为了保证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传统的华裔父母通常不鼓励子女在中小学阶段谈恋爱。即使孩子在谈恋爱,家长也往往不知道。于是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常常说“No”,结果孩子在这方面得分就低。

社会化程度方面:应对(coping)能力,第4条(闭着觜嚼食物,4-5岁或以上)和第14条(觜里有食物时不说话,5-7岁或以上),不太适用于作衡量华裔移民儿童的应对能力的指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虽然不鼓励吃东西时说话但是也不把吃东西时说话看作不礼貌的行为。实际上,一家人在吃饭时说话最多。中国家长认为第5条(要东西或者要别人为自己做事时,说“请”,5-7岁或以上)有文化偏向,因为“请”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像在美国用得那么频繁。

另外,适应不良分量表中第13条(与人交谈时不保持目光接触),在中国文化中不被视为适应不良的表现。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长辈对孩子说话时,孩子稍微低头,眼睛向下看,不做眼神接触是表示尊重。因此,在评估华裔孩子适应能力时,建议把这条删除。

至于什么是与年龄适当的行为,则应考虑在不同的族群中孩子的养育方式(Li,2013)。首先,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依存 ( Rutledge, 1992)可能会影响孩子在美国的适应行为量表中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得分。其次,年龄小的中国孩子一般都得到较多的庇护(Liu & Li,1998)。与欧美文化群体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不太独立。因此,他们很容易得较低的分。这一点在做诊断时应当考虑进去。但是,上述的文化特性可能会随着其它因素,如接受美国文化的程度,而发生变化。

总之,在评估中国儿童的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时,要注意到中美文化差异问题,以便做出公平而准确的诊断。这不仅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当注意的,而且是全社会应当注意的, 尤其是华人社区。

作者简介:  李杰,美国东北大学健康科学院咨询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系学校心理学专业临床训练主任、副教授, 博士导师。

References

Li, C. (2013).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when diagnosing autism for Chinese children (在为中国孩子做 “自闭症”诊断时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问题).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 Health (北美医学与健康) August, 2013, www.najmh.org

Li, C., & Wang, Z. (June,2014). School-based assessment with Asian children & adolescents. In L. Benuto, N. Thaler  &  B. Leany (Eds.) Guide t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ith Asian Americans. Springer.

Li, C., Lee, V., Waldron, S., & Wang, X.A. (2005, August). Using Vineland-II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Nation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Liu, T., & Li, C. (1998).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Special Services in the Schools, 13(1/2), 129-148.

Rutledge, P. (1992). The Vietnam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癌症治疗的意外副作用

admin Posted in 2014.04, 医学进展
1

谭睿,M.D,PhD

肿瘤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杀死癌细胞,防止他们复发并使健康细胞完好无损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最近开始尝试通过开发针对“癌症干细胞”的药物以阻止肿瘤复发,它在传统的化疗后存活下来,可能会产生新的恶性肿瘤。

一种新的利用果蝇的肿瘤药物筛选发现,一半的干细胞靶向化疗药物可能产生肿瘤复发的副作用,包括一些美国FDA批准的药物。

实验表明,部分化疗药物不仅会杀死果蝇中的肿瘤干细胞,而且也会引起正常干细胞的过量增长。因为人类与果蝇某些关键的生物机理相似,所以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人类肿瘤治愈后又会重新长出来。它也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或发展更安全的化疗药物。

“我们发现,一组化疗药物损伤正常干细胞在活体中的微环境,而引起干细胞过度增殖的反应。”第一作者米歇尔马克斯坦这样说道,她原为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现在是马萨诸塞阿默斯特学院助理教授。“这种副作用可能有助于肿瘤生长,但其实这些药物的本意是用来抑制肿瘤生长的。”
“干细胞对环境十分敏感。然而,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大量测试都是在体外或实验室中进行的。”哈佛医学院的发育生物学教授,这个研究的主要研究员诺伯特。玻瑞门补充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体内研究这些药物的重要性,这更反映在人体内环境的真实情况。”同时他指出:“生物果蝇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做药物筛选的系统,因为它没有过分简化生物过程。”

这些实验结果近期会在网上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意想不到的发现

玻瑞门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创造了果蝇模型。当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导致果蝇的肠道有肿瘤生长现象时他们调查了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果蝇来测试抑制肿瘤的化合物。

马克斯坦开发了一个简单的筛选方法,它可以快速测试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化合物并且通过确认已知的14种应用在人身上的化疗药物也破坏了苍蝇的肿瘤从而验证了模型。

然后她在正常的果蝇测试相同的14种药物,预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的结果。相反,她发现了珀瑞门在叙述中所称的“意外发现”:某些药物引起了“难以置信的干细胞的增殖。”

该小组认为,这些药物破坏了果蝇肠道中的一个生物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和人体中与癌症有关的炎症相联系。

珀瑞门和马克斯基于他们的发现确定了干细胞靶向化疗药物分类:那些抑制肿瘤而不影响正常干细胞为一类,和那些抑制肿瘤同时也刺激正常干细胞的过度增生的为另一类。他们提出,第二类型的药物可能可以与消炎药相组合以尝试抵消副作用,但是更好的选择是直接使用第一类型的药物,即可完全的避免副作用。

接下来,研究小组测试了6100种候选药物的集合,并确定了10个可以无副作用消灭苍蝇肿瘤的药物。

“包括合成激酶抑制剂,已知的细胞毒性药物,从真菌和中国药材中提取的天然产品等在内的各种化合物扩大我们潜在的抗癌药物的目录。”马克斯坦说道。

珀瑞门的实验室研究的是基本生物过程,所以他不打算继续任何药物的开发研究,但他希望其他人会考虑使用果蝇以及其他模式生物如斑马鱼进行筛选技术研究,其中果蝇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用来测试各种疾病的新的候选药物。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批准号5RC1CA146268)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助进行。

2014 妇产科进展

admin Posted in 2014.04, 医学进展
0

刘子韬医师,塔夫茨医学中心妇产科

1.   非介入法产前(NIPT)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胎儿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可以导致胎儿的多发性畸形和智力障碍,产前的正确诊断可以尽早的帮助产妇和医生制定诊疗计划。对于高危孕妇,传统的介入式的产前诊断方法如羊膜腔穿刺或胎盘绒毛取样都存在流产的风险。现在通过非介入的方法通过检测母亲血液内的胎儿的DNA, 可以同样有效的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同时没有导致流产的可能性。目前该方法只建议用于高风险的孕妇,如年龄35岁及以上或传统的血液标志物检查异常。

2.   39-41周是正常胎儿的最佳出生孕周:一直以来,全世界的准妈妈们都被告知在胎龄37周~42周之间出生的新生儿属于正常的“足月儿”,拥有相对更佳的健康状况。但现在认为出生于39~41周之间的新生儿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足月儿。 新定义旨在阻止医生与患者过早(小于39周)进行不必要的引产与剖腹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39周之前出生的婴儿在发育程度上略微落后,这主要体现在呼吸、听力与未来的学习能力上。其原因在于新生儿约1/3的脑部发育在35~39周之间完成。而41周以后出生的婴儿也同样存在着一定健康风险。

3.   妊娠先兆子痫(Preeclampsia)的诊断:5%-8%的妊娠合并先兆子痫, 产妇会有子痫 (抽搐),胎盘早剥,脑出血等风险。 以前的诊断标准是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并有蛋白尿。现在新的诊断标注是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同时具备蛋白尿或者终端器官功能异常。根据新的标准,以前的一些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或者是不典型先兆子痫的患者可以被诊断为先兆子痫。

4.   常规切除输卵管:以前妇科手术时,输卵管经常被全部或者部分保留。新近的科研表明保留输卵管可以增加晚期卵巢癌的可能性。如果生育已经不再是患者的生命中的选项,建议在子宫全切或者其他妇科手术时行输卵管全切术。

5.   子宫颈癌的筛查:妇科年检时通常要检查宫颈脱落细胞(Pap smear)以排除子宫颈癌的可能性。对于没有异常细胞或者是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女性,以前建议在30岁后每3年复查宫颈脱落细胞和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 现在建议每5年复查一次。但是女性应当仍然每年进行妇科年检。

6.   网片修补盆底脱垂:网片修补曾经被大量用于修补盆底脱垂,如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的并发症开始出现。现在网片修复建议用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前壁的修复。

7.   机器人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可以提供3维图像,10倍的放大和灵巧的手臂,受到妇科医生的欢迎。但是也存在耗费和人员要求高的缺点。机器人在妇科恶性肿瘤和盆底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是有优势的。但是在大多数妇科良性病变的治疗中并无优势。

FDA要求内科医生停止处方高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产品

admin Posted in 2014.04, 医学新闻
1

原作者:Mike Mitka, MSJ

编译:张熙,PhD        审校:宋一青, MD, ScD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

在说服药厂减少止痛剂对乙酰氨基酚在处方组合产品中的用量上只取得有限的进展之后,美国食药局目前已经通知内科医生避免处方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较高的药物产品。当个体超过一定的每日使用剂量时,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需要肝移植或者甚至于死亡。

在2011年,FDA为药厂提供该3年的时间自行限制对乙酰氨基酚在合并处方药物中的含量不得高于325mg每片或胶囊。3年的窗口期将至14年1月结束,虽然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符合规定,仍有一些没有达标。

用于止痛与降温的对乙酰氨基酚能够用于非处方药物中,例如泰诺林,以及与其他一些成分混合存在于处方药中,通常是与鸦片合并如可待因(泰诺林中存在可待因),氧可酮(扑热息痛)以及氢可酮(维柯丁)。

当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超过最大剂量(目前是24小时内用量超过4000mg)或者当个体服用药物的同时饮酒时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发生。研究者预测,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4000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的急诊,而其中大约一半是无意识的。

14年1月,FDA采取了向内科医生以及其他的卫生健康专业人士推荐停止处方或者调整处方这些导致每日用药量超过325mg/单位药品的合并药物。该机构报告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服用高剂量片剂或丸剂的益处要远胜于肝损伤所带来的危害。该限制应该会帮助降低来自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导致的严重的肝损伤的风险。

FDA认为很快将会开始执行撤销批准处方市面上超过325mg/片的对乙酰氨基酚合并药物。

FDA上月的行动并不适用于非处方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唯一的有效成分或者与其他药物合并的药物,例如咳嗽与感冒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一家独立的非盈利性的新闻机构ProPublica指出一些非处方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每片的含量将近625mg (http://bit.ly/1ar5vAr)。尽管如此,该机构认为该措施将会使得非处方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使用规范化,因为许多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使用会增加肝损伤的风险。

医学要闻

admin Posted in 2014.04, 医学新闻
0

杨薇 医师,Beverly 医院内科

1 .据美国预防服务工作队最新指南,一旦一个女性5年乳腺癌风险为3 %, 使用他莫昔芬 (tamoxifen) 或雷洛昔芬(raloxifene) 作为乳腺癌的一级预防是合理的 (Ann Intern Med 2013 Nov 19; 159:698) 。

2. 2014年1月消化杂志一项交叉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用低FODMAPs饮食(可发酵的寡糖,双糖, 单糖, 多元醇), 临床征状得到改善 (Gastroenterology 2014 Jan; 146:67)。

3 . 外科年刊杂志最近研究发现, 对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患者施行立即胆囊切除术(与延迟比较), 可迅速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 (Ann Surg 2013 Sep; 258:385)。

4. 2014年2月外科年刊杂志一项荟萃分析发现, 0.3 %的无并发症的急性憩室炎患者被结肠鏡检诊断为结肠癌 (Ann Surg 2014 Jan 259:38)。

5. 2014年1月1日的JAMA的一项对照研究表明,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补充维生素E, 可减缓78点每日活动评分的下降 (JAMA 2014 Jan 1; 311:33)。

6 . 美国医师学院最近发表了心脏病患者贫血管理临床指南。该指南强烈建议,轻度至中度贫血的心衰或冠心病患者应避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类药物 (Ann Intern Med 2013 Dec 3; 159:770)。

7. 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一项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探讨了膳食纤维摄入量与​​首次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 纤维摄入, 可降低首次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 呈剂量效应,可溶性和不溶性纤维有类似的好处 (BMJ 2013 Dec 19; 34:f6879)。

8 . 2014年1月8日的JAMA杂志上,研究人员比较了伐尼克兰 (varenicline) 和安非他酮 (bupropion SR) 联合治疗与单药伐尼克兰戒烟的研究。研究发现, 联合治疗有更高的戒断率, 但是,焦虑和抑郁症状更显著 (JAMA 2014 Jan 8; 311:155)。

9 . 2014年1月17日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调查了俄勒冈州增加了医疗补助覆盖范围一年半后急诊科的使用情况 。他们发现,接受医疗补助的人群使用急诊科更多 (Science 2014 Jan 17;343:263)。

10 .2013年12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不支持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非创伤性半月板撕裂导致的膝盖疼痛 (N Engl Med 2013 Dec 26; 369:2515)。

11. 在柳叶刀杂志网站上的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比较了新的口服抗凝血剂( dabidatran ,阿哌沙班 apixaban 和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与华法林预防房颤患者卒中。与华法林相比,新的药物减少出血性中风风险较好,减少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类似 (Lancet 2013 Dec 4; (e-pub ahead of print))。

12. 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一项分析发现,有糖耐量异常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和利尿剂治疗, 有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BMJ 2013 Dec 9; 347:f6745)。

13. 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一项队列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住院前或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第一次心肌梗塞, 比从未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生存率较高 (BMJ 2013 Nov 22; 347:f6650)。

14. 2013年12月18日的JAMA杂志一项基于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临床医生一般应避免同时开钙通道阻滞剂与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JAMA 2013 Dec 18; 310:2544) 。

15. JAMA内科杂志网站上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评估了肾素 – 血管紧张素阻断对透析前患者(肾功能衰竭-苐5阶段)的影响。分析显示,使用肾素 – 血管紧张素阻断与透析率较低有关 (JAMA Intern Med 2013 Dec 16; (e-pub ahead of print))。

16. 2013年12月11日JAMA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使用持续气道正压, 与降低24小时舒张压和夜间血压有关 (JAMA 2013 Dec 11; 310:2407)。

17. 在2013年11月美国老年病学协会杂志上,研究人员评估了大于65岁患者出院后6周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他们发现,近20 %的病例至少有一个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J Am Geriatr Soc 2013 Nov;61:1894)。

18. 在2013年12月11日的JAMA杂志上,一项纵向多点研究评估了减肥手术效果。 数据显示, 术后3年, 接受胃束带手术 (gastric banding) 的患者与接受胃搭桥手术 (gastric bypass) 的患者相比, 修改和再次手术的机率显著更高 (JAMA 2013 Dec 11; 310: 2416)。

19. 2013年12月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一项荟萃分析, 比较α-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与α-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相结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改善储尿障碍症状, 但增加急性尿潴留风险 (J Urol 2013 Dec; 190: 2513)。

20. 英国医学杂志的网站上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了初级保健机构患急性喉咙痛的成年人和青少年。研究发现,病史和体检不能预测哪些病人会发生化脓性并发症,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减少化脓性并发症的风险 (BMJ 2013 Nov 25; 347:f6867)。

21. 第八届全国联合委员会( JNC 8 )最近发布了高血压管理新的准则。相对JNC 7 ,新准则提高了60岁以上患者的血压标准,拓宽了初始治疗药物的选择, 并从初始治疗药物名单上除去了β-受体阻滞剂 (JAMA 2013 Dec 18; (e-pub ahead of print))。

22. 2013年11月的糖尿病治疗杂志, 研究了严重低血糖风险和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 ,或高于9 %时, 低血糖风险最高 (Diabetes Care 2013 Nov; 36: 3535)。

23. 在柳叶刀的网站上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了与肥胖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除开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 高血压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三分之二, 中风风险的三分之一 (Lancet 2013 Nov 22; (e-pub ahead of print))。

24. 在2013年11月19日的内科医学年鉴一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测量了尿中砷的浓度, 以评估长期暴露饮用水砷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他们发现,无论尿中砷含量是低度或中度, 心血管疾病风险均显著增加 (Ann Intern Med 2013 Nov 19; 159:649)。

25. 柳叶刀杂志网站上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使用弹力袜没有治疗作用(Lancet 2013 Dec 6; (e-pub ahead of print))。

26. 在柳叶刀杂志网站上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干预治疗(如,神经外科,放射治疗,栓塞)对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响。比较于干预组, 对照组发生中风和神经系统残疾的机率显著较低 (Lancet 2013 Nov 20; (e-pub ahead of print))。

27. 在柳叶刀杂志网站上,研究人员比较了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加和阿达木单抗 (adalimumab) 联合治疗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控制疾病活动的概率较高, 疗效更持久 (Lancet 2013 Oct 26; (e-pub ahead of print))。

28. 在2013年12月11日JAMA杂志上,研究人员评估了维生素B12缺乏和酸抑制治疗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这些维生素B12缺乏的病例比对照更有可能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达2年以上,与维生素B12缺乏风险与使用PPI药物剂量成正比, 使用组胺-2受体拮抗剂2年以上的病例, 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但小于与PPI治疗相关的风险 (JAMA 2013 Dec 11; 310:2435)。

29. 2013年11月21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2项长期队列研究的数据表明, 服用坚果可降低死亡率;这种作用随着坚果的消费频率而增加 (N Engl J Med 2013 Nov 21; 369:2001)。

30. 2013年11月胸腔杂志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严重恶化时,痰的脓性增加,是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指征 (Chest 2013 Nov; 144:1571)。

31. 柳叶刀杂志网站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细胞学( PAP)测试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测试,降低浸润性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结果表明,浸润性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最初相同,但2.5年后HPV检测相对危险度较低 (Lancet 2013 Nov 3; (e-pub ahead of print)。

32. 11月内科年刊一项荟萃分析评估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有限的数据显示,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并不增加痴呆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也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Ann Intern Med 2013 Nov 19; 159:688) 。

33. 在JAMA杂志网站的一项研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接受降压治疗或无降血压的治疗。干预组的患者在24小时及一周时收缩压下降幅度较大 (JAMA 2013 Nov 17; (e-pub ahead of print)。

34. 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一项荟萃分析评估了降压治疗对有和无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病方面的益处。结果发现, 绝对的益处在GFR较低的患者更为明显 (BMJ 2013 Oct 3; 347:f5680)。

35. 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网站上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使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 (tamsulosin)相关的严重低血压风险。风险在第一次使用者开始或老用户重新开始治疗后的头2个月内显著升高 (BMJ 2013 Nov 5; 347:f6320)。

36. 柳叶刀杂志SAMMPRIS试验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近期有脑动脉狭窄症状的患者, 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预防中风外, 不宜进行颅内支架置入术 (Lancet 2013 Oct 26; (e-pub ahead of print) 。

37. 2013年10月31日血液杂志评估了与蛋白S缺乏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结果表明, 当第一次静脉血栓事件发生后, 测定游离S蛋白或总S蛋白质, 均不能识别再次发病的患者 (Blood 2013 Oct 31;122:3210) 。

38. 在2013年11月临床内分泌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补充维生素D 2或D3的疗效,得出结论,若需要补充维生素D时, 应该使用维生素D3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3 Nov;98:4339) 。

39. 2013年11月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 一项交叉试验比较了当吸入糖皮质激素 (ICS)单药治疗不足以控制哮喘时, 加入噻托溴铵 (tiotropium)与沙美特罗 (salmeterol)的效果。结果显示,年轻患者和那些基线阻塞较重的患者加入噻托溴铵较加入沙美特罗疗效更好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3 Nov;132:1068) 。

40. 在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一项荟萃分析中, 研究人员评估了腹腔或盆腔手术后形成的粘连。他们发现,有粘连是术后小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术后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粘连的发生率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低 (BMJ 2013 Oct 3; 347:f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