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曦 博士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近些年来在教育方面一句非常时髦的“名言”。
有人说这句话起源于台湾,也有人说来自香港。出自于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开始时我是信了。
在被动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决定分班、升级、能否进入重点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如果将入学考试作为终点,那么学校教育看起来很像是赛场上的竞争。沿着从小到大的时间轴线排列,一场接一场。
田径竞赛以最先到达终点为判定优胜的标准,而考试以成绩为标准。没有多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差,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般都会认为只有把自己孩子的起跑线提前一点,先学、多学一些东西,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胜出。龟兔竞赛的故事谁不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谁又不懂呢?
既然认定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有道理,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把孩子纳入进一个个教育竞赛的跑道上去,因为竞赛在随时随地地进行着,“越快越好,不然就耽误了孩子”。于是这句“名言”给家长们加上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这一代不够成功或成功不够,就一定要让孩子大有作为。自己再苦再累,为了孩子也在所不惜。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们天天忙于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音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补习班五花八门,占去了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父母们苦不堪言,孩子们也疲惫不堪,美好的童年、孩提时代的童趣荡然无存。
为什么难以承受?因为这句“名言”给家长们造成了困惑。起跑线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楚。但总的趋势是愈来愈往前提,是小学、幼儿园?更有甚者,认为在娘胎里就是起跑线。
“名言”给家长造成的另一类困惑是不知道该让孩子学什么。人类在未知情况下本能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向榜样学习(在这一点上,大人和孩子既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以后会讨论)。所以家长更喜欢询问一些“成功”家长,热衷于把别人的经验拿来移植到自己孩子身上。只要条件允许,尽量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反过来看,如果能够在某些地方被别的家长咨询、模仿,就很容易形成我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自我感觉。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跟着自我成功的感觉走,很多时候是在跟着感觉跑,会逐渐偏离了原来的教育目的,而一味地追求具体的、形式上的目标,如跳级、上各种补习班等。这样很容易形成盲目地攀比,也就是盲从。
从压力到困惑再到盲从,一环紧扣着一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名言”有着巨大的煽动力,将家长们牢牢地束缚在被动教育的循环中。
这对我们也不例外。当我女儿完成小学(美国)一年级时,她班上和她最要好的、比她还小一个星期的小朋友H(中国孩子)跳级了,秋天开学后直接上三年级。同时,她们班上还有一个中国女孩W也一起跳级了,但几个月后又被学校劝退返回到原来年级上学习。我女儿好像没心没肺,照样和H与W玩儿得开心。可时间一长,发现W在玩儿的时候处处要和其他小朋友比一比,比不过就很受不了,发脾气;而H总愿意显一显、压别人一头,以前的朋友也都不愿意再理她了。H与W的跳级,对我们心理上冲击是巨大的。作为父母,我们也很认真地讨论过是否对孩子过于放纵了,是否也要抓紧、也要跳级。但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接触的其他事例,我们最终没有盲从地压迫孩子更努力地学习最终去跳级。
相信很多家长面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巨大的煽动力都有过类似的压力和冲动,也会进行认真地思考。常听到、看到的批评是:中国现在教育领域的利益集团利用这一口号来盘剥家长、获取暴利。但很少有家长因此能够坦然面对,摆脱盲从。“既然是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宣传,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学。。。,不会让孩子去干。。。”。但这个理由好像说服不了任何家长,减轻心理的压力。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让家长摆脱诱惑呢?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对照自身经历,以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发生的事实,总觉得有不对的地方,这给人的感觉是个典型的似是而非(plausible)的命题。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和我们不断地观察积累,对这句话不断地有着新的认识。
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让我们不妨从细节上来审视这句话,看看有什么关键的细节,看看这些关键细节上有没有问题。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类比的是有起点和终点的径赛。只不过这种类比过于笼统,径赛有短跑和长跑之细分,对应地有不同的比赛策略。对于短跑,赛程短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在起跑时占得先机的人即使不能拿冠军,也一定会名列前茅,所以对短跑来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最重要的比赛策略。而对于象马拉松这样的长跑来说,一开始冲在前头的可能掉队,一开始不冒头的却有可能后劲儿十足,起跑线附近的竞争相对不重要,反而是根据竞赛的情况不断调整的策略更重要。那么,教育应该是和短跑类比,还是和长跑类比?具体到一个人身上,人生更像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而不是一闪而过的百米竞赛。在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中的一环,不能说它没有意义,但它不是一决成败的人生关口。所以教育的竞赛和长跑更类似。
如果仅仅用马拉松对百米冲刺的对比来否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仍然没有多少家长会接受。其中的问题在于家长更关注竞赛的终点。绝大多数被我询问过的人给出的教育终点答案是:考入名牌大学。如果在多问一句为什么?回答总是:“名牌大学毕业后好找工作。”
考入名牌大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目标,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目标,一个很方便的目标,也是一个更容易比较的目标,更能在其他家长面前炫耀并得到更大的自我满足。另外,很多家长都走过高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这个目标有一定的把握度。可是名牌大学的名额有限,竞争的孩子很多,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在分数上见高低了,至少目前还是如此。那么这个目标下的竞争策略只能是督促孩子多学、早学,最终就又转回到起跑线上来竞争了。
看起来家长们是跳不出被动教育的魔圈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将有限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循环中去。
虽然听起来更有道理,用马拉松对百米冲刺的对比还是不能让家长完全放下心理包袱,抛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似是而非的命题。这是因为马拉松的比喻将教育竞赛的终点定位于人生成败,在大学之后了。而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目标是考入名牌大学,因为孩子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好找工作。
从上图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目标中隐含了一个关键的假设:考入名牌大学等于人生成功。
其推论过程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好找工作,也容易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人生的成功。所以考入名牌大学就是对孩子教育的成功,教育的目的也就到达了。
所谓假设,就是常常被忽略了的问题, 是存在魔鬼的细节。很少有人认识到在考入名牌大学的目标里存在着假设,更没有多少人认真地考虑过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大多数人直接就认可了考入名牌大学就是教育的目标。有太多的理由来接受这个目标了,如前面讨论的这是个现实的、可以炫耀的、把握度大的目标,除此以外孩子的学校、其他家长、社会环境(亲戚、朋友、同事)、社会舆论都在强化这个目标。想不接受很难,要拒绝几乎不可能。
可是这个假设成立吗? 不成立!
因为以这个假设为前提确立的是家长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孩子的教育目标。进入大学是家长对孩子监护的终点,很方便成为家长的目标。但这同时也是孩子进入社会的起点。进入名牌大学只是为孩子进入社会提供了较好的起点,并不能决定孩子最终的人生成功。对孩子来说,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有个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有好的人生结局。所以,这个假设将家长和孩子的教育目标分离了,而不是统一在一起。常常见到的高分低能的孩子,正是教育目标分离造成的恶果。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事实不相符。长期巨大的投入,没有得到回报。
在这个假设前提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似是而非的名言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早学就成了常态,跳级也成为“成功”的代名词。这里隐含了另一个关键的假设:孩子在校期间以及走入社会后都是在和孩子年龄差不多的人在竞争。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跳级的孩子肯定在知识学习上领先了。如果用最小上大学的年龄来看,目前已知的最大领先差距是8年(10岁上大学,对比平均18岁上大学)。但是跳级的孩子走入社会后,还是在和同龄的人竞争吗?不是,是在和所有年龄段的、不同阶层的人竞争。实际上,一旦进入社会,跳级的孩子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就会迅速消失,因为年龄的优势消失了。
对所有孩子来说,在校期间的竞争内容明确(主要是在知识成绩上),竞争对手年龄差不多,接触社会面狭窄。走入社会后,则面对的是全新的竞争。在同一个单位中,已工作多年的同事既是朋友、导师,也可能是竞争对手。这阶段的成功,需要能够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并获得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可以肯定的是,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竞争是在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校里学不到的。
我们提出的主动教育,就是希望家长能够通过对这些假设的认真思考,重新设定教育目标,使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孩子的教育目标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将目光从名牌大学的焦点上投射到大学之后,将孩子走入社会后的人生成功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生成功的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健康快乐,经济独立,精神财富。
这确实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人生竞争,竞争的真正起跑线不在学校,而是在其孩子走入社会的那一刻。学校里的教育是为竞争而进行的准备、训练,而不是竞争的本身。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混淆了真正的竞争,强迫家长孩子提前开始了一场空幻的竞争。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出发点上。这个人生的出发点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是中学毕业,也可以是大学、研究生毕业。
主动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否定学校教育(被动教育),而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主动教育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而是家长主动地向孩子提供学校里不能提供的教育,着重于知识以外的教育内容。即有共性,也有很多个性化的特点。很多时候是对家长的再教育和继续学习,要求边总结自身的经历边进行教育。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这也要求家长和孩子能够长期地保持密切互动的关系,从学前直到成人进入社会以后。
主动教育能够帮助家长摆脱虚幻的学校竞争,通过减少无意义的教育投入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主动教育对家长有很高的要求。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求家长将关注点从明确的、较近的考入名牌大学,投射到一个长远的、相对模糊的人生成功这一目标上。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其中的一些客观原因。下图的数据提供了中国一个直辖市2004至2009这6年期间新生儿出生时母亲的年龄分布情况。蓝色的条型图标代表每个生育年龄的百分比,红色线条代表了相当年龄的累积百分比。
在总数接近30万新生儿中,母亲的平均生育年龄在27、28岁之间。四分之三以上的妇女在30岁前有了孩子,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妇女在35岁前有了孩子。
这组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家长(至少是母亲)在进入社会没有多长的时间就有了孩子。家长还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对社会的认识有限,对人生成功的认识也有限。很多主动教育的内容家长这时既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掌握,对主动教育的把握度相对较低,自信心也不高。随着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长通过自身的经历会逐步积累相关的教育内容,这种状况才会有所改变。
我不期望仅仅通过以上的讨论,就能使你摆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诱惑与折磨。但我希望能够引起新的思考,开阔视野,将关注点投射到孩子进入社会后所应具备的东西,并考虑如何让孩子在校期间培养这些东西。因为现代科学发现,很多学校教育以外的东西,对于成年后的成功所起到的作用大于智商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关于这类研究,会在以后的部分详细介绍。
当你承受不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诱惑,或对主动教育感到困惑的时候,不妨考虑我们在上一部分讨论过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你的经历,在学校期间学到的什么东西对你成功或应该成功起到的作用最重要?你在毕业后工作中学到的哪些东西对你的成功或应该成功也很重要?这两类教育中,那些东西更重要?
二、根据你周围人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你认为那些东西对他的成功或失败最重要?这些东西是从学校获得的,还是其他地方得到的?
三、从前两个问题所得到的东西,如果在你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就能掌握,是否可使孩子我更具有竞争力,更适应于社会,更容易成功?
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你会逐步积累主动教育的素材。我们在以后的部分会进一步介绍主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积累的素材与我们的介绍向结合,可以形成个性化的主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