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角膜塑形学及其近视治疗应用简介

admin Post in 2014.02, 专题讲座
0

                  Richard Yilin Zhang, MD, OD, Ph.D,电话:(781)6762020
16 Clarke St, B2, Lexington, MA 02421 www.drzhangeyecare.com

角膜塑形学是近年来从眼科视觉光学(Optometry)专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 简称 Ortho-K 或OK),又名,角膜重塑疗法(Cornea Reshaping Therapy 或CRT)是通过特别设计的角膜接触镜(即角膜重塑镜)主动地,渐进地,科学地改变角膜整体形态,以快速提高裸眼视力,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为目标的一门技术。

角膜塑形镜早在1962年就已经开始在学术界有报导。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几代镜片设计上的变更和改进,特别是逆几何设计的应用,其矫正效果也越来越快并且稳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透气材料的开发,辅之现代眼科仪器特别是角膜地形图仪的应用,镜片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它的预测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屈光不正可矫正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近视的矫正范围已达到-6.00D以上,对散光的矫正也更加有效,矫正远视和老花的塑形镜也以经开始使用。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在应用这项治疗技术。 FDA在2002批准了ParagonCRT的镜片安全性和临床使用权,之后几年又陆续批准了包括VST在内的近十家公司的产品。

随着角膜塑形镜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它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开始受到重视。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上都被证明是有效可靠近视治疗方法。在亚洲许多地区象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高中学生的近视都接近90%, 小学生中患进视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在美国的近视率在过去的40年里增加了66%。近视人数之多以已成为社会的隐患。多数的近视青少年患者在近视后都以配戴眼镜为主要矫正方法。但眼镜不但影响学生的活动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近视度数往往逐年快速增加。高度近视已经改变了眼睛的正常结构,临床上已经证明了它与很多眼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和黄斑变性。所以,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防止高度近视是保持眼睛健康的关键。

多年来,我们已经尝试过多种方法矫正和减缓近视发展,包括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双光及渐进变焦眼镜,但其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阿托品眼药对控制近视发展有较好的作用,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有研究及临床使用,但它影响患者视力且长期用药对眼睛的影响并不明了。相比之下,角膜塑形术是一种既可以让患者不用戴眼镜又能控制近视发展的好方法。

角膜塑形术为什么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和进展哪?很多人认为角膜塑形镜(Ortho-K镜)是硬把眼睛压平来治疗近视。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和设计理念。角膜塑形术是用流体动态原理来重塑角膜的形态从而达到改变中心及周边视网膜的聚焦状态。这种方法设计的镜片对角膜没有损伤而且改变是可逆的。研究证明眼睛视网膜周边的成像状态是决定近视发展与否的关键。眼睛会根据视网膜中央和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来决定其长度(眼轴)增长。过度增长会造成近视。如果你有良好的中央视力(如当你戴眼镜),你仍然可能有周边的散焦。如果你周边的视网膜是远视,在视网膜的信号是保持增长。如果你的周边视网膜成像是近视,视网膜的信号是停止或减慢眼球增长。眼镜会使周边视网膜远视散焦从而加速近视恶化而角膜塑型镜则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成像,阻碍眼轴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治疗效果。这就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戴眼镜的年轻近视患者近视程度每年有大幅度的发展,而多数戴角膜塑型镜的青少年患者每年发展很慢或不发展。

角膜塑型镜是只需在睡觉时戴在角膜上的。患者白天可以维持清晰的视力而无需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这无疑是其它视力矫正方法都无法相比的优势。对年幼儿童来说,父母可以无需担忧孩子会在学校里丢失眼镜而影响学业。长时间戴普通隐形眼镜则会影响角膜的摄氧量,眼睛也会有干躁现象。有些活动 (例如游泳)是不适合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它也可以解决成年人戴隐形眼镜时间过久而导致的各种眼睛的问题。对担心激光手术副作用的患者和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来说,角膜塑型镜同时也给成年人提供一种新的视力矫正方法。

随着角膜塑型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它已经逐渐地证明了其在眼科屈光不正矫正和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地位,也逐渐的开始受到社会的接受和重视。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它会更多的得到医学界的支持和推荐,从而广泛角膜塑型术的应用以达到提高社会(特别是华人社区)眼睛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谢培英,迟惠,实用角膜塑形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John Mounford et al, Orthokerat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utterworth-Heinemann.

376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