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一)—跳出被动教育的魔圈

admin Post in 2014.04, 医学广角
0

医学广角

 

 

王朝熙  博士

教育,这是个永恒的话题。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是社会将累积的知识、技能和价值主动地传给下一代的过程。

如果用和我职业相关的术语来描述: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遗传方式,有独特的自身复制、繁殖和变异方式。

受教育已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联合国1966年国际公约要求所有缔约国保护人的受教育权。

作为基本人权,接受教育是每个个人在文明社会里生存的基本条件。无数的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证明,接受更好、更系统、更高等的教育,与提高并维持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关联。简单地说,好的教育更有可能带来健康、财富,即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人生成功。

必须说明,教育和人生成功这一关联性不是绝对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因果关系。那些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证明的只是观察到的现象关联,仅能够说明接受好的教育更有“可能”成功(更高的成功几率),而不是“保证”你的成功。对“可能”和“保证”之间区别的探究,如何提高“可能”以至于更接近“保证”,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研究和行动的动力.

教育创造了社会价值,并不断地传承、改变这些价值。教育与人生成功的关联性(即可能性)本身就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变这些社会价值。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你可以批判这些陈旧的价值,但你很难否认这些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还在当今社会中发生着深深地影响,驱动着一个个家庭和个人不懈地投入、奋斗。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与人生成功关联性的顶峰在于对社会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就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即使在今天其“一考定终生”的概念也仍然通过高考、公务员考试对社会发生着巨大、深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里,教育与人生成功的关联性将教育本身给产业化了。按照商业运作的要求和特点,产业化反过来也改变了教育,尤其是标志性的学校教育。产业化将教育的目的简单化并强化,将教育的内容系统化,将教育的方式专业化、规模化、普及化了。原本的教育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以及获得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能力培养。其中,技能教育由于难以量化评比,不利于系统化、规模化和考评。社会经验教育和获得能力培养更利于通过个性化方式进行。所以,只有知识教育更适应于产业化教育的特点。

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改变了社会价值:将教育简单化、标准化为知识教育。产业化的方式用相对统一的知识内容、方法进行教育,用掌握知识多少的简单标准(考试)来鉴别个人的能力。最终演化为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而为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培养所需的能力这一教育最终目的则被模糊、遗忘了。

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下,每个人一代一代地重复着教育的循环,从出生开始(甚至出生前),沿着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样的途径接受教育、越过一个一个的考试门槛,逐步走入社会。对个人来说,在知识教育中是被动的,不能自主决定教育的内容,也不能自主决定学习的方法。政治课必须上,政治考试必须考。这是被动模式的教育。成为父母后,表面上可以自主决定孩子的教育,但可选择的只不过是不断地创造出来的、为应试服务的、新的知识教育产品,最终只能监护孩子沿着同样的途径接受教育,完成知识教育的一个循环。而孩子又会接续下一个教育循环。在知识教育循环中,忽略教育的最终目的的结果是被动盲目地、尽一切可能地追求所有可能获得的教育。这正是教育产业化最理想的市场。随着教育产品的日新月异,教育的成本也快速增加,成为每个家庭繁重的经济负担。

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在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期间,没有学到很多必要的技能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初入社会时常常无所适从,必须从头学习很多必须的东西,这还是被动的学习。同时从精神和生活上又有着对父母深深的依赖。另一方面、需要用人的地方却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得不对刚入社会的新人从很多基本的地方开始培训。

我本人就是一个被动教育的产品,经历过从学校到社会转型中的迷茫、痛苦和教训。当有了自己的孩子,自然要承担起做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从过去的经历,不希望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重复我走过的弯路,希望教给孩子一些很重要的东西,特别是经验和能力,这在学校里是不教的或被忽略的。同时也体会到,如果在走入社会前,父母能在这些地方给我一些教育,不用很多,肯定能做的更好,好很多。

那么这些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如何开始?

两年多前和邻居的一次聊天,给我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机遇。邻居姓李,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事业比较成功,可以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办公。他有个比我孩子大一岁的女儿,在重点小学念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刚上小学就感到学习压力太大,功课繁重。为了帮助孩子的学习,他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研究学校的课程,和孩子一起学,使她成绩提高很多。在这过程中,他有自己的心得:应该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从学习中体验快乐,同时还有竞争力。

在聊天中,我提出了几组问题:

一、当你大学毕业时,不论学习成绩如何,与同学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经过多年工作,你应该是同学中在生活事业上很成功的,现在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应远远大于毕业时。那么,在学校期间学到的什么东西对你成功起到的作用最重要?你在毕业后工作中学到的哪些东西对你的成功也很重要?这两类教育中,那些东西更重要?

二、你有过招聘、用人的经验,经历得人和事也够多了,应该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那么,对一个新毕业走上社会的人,你认为被招收的人身上应具有什么样的东西对你的事业和那个人个人成功最重要?这些东西是从学校获得的,还是其他地方得到的?

三、从前两个问题所得到的东西,如果在你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就能教给她,是否可使她更具有竞争力,更适应于社会,更容易成功?

我不知道他对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但经过深思后对第三组问题的答案很明确:“是的”。

上周末我的一个亲戚从国内出来度假。他目前在国内一个猎头公司工作,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的评估、招聘。在这之前,他在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了很多年,经常搞大型的招聘会,主要针对的是刚毕业走上社会的新人。当我提出上面的问题时,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我看到的百万及年薪的人才是有共性的,这些共性在刚毕业的人身上是不具备的。。。”他对第三组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这些共性是什么,我以后会讨论到。

我想这几组问题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很有意思的。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有独特的生活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其中不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所以,如果认真思考,对第三组问题大多数的回答也应该是肯定的。我给自己制定的理想目标是将大约50%我们积累的东西交给孩子。我相信,即使我们只能完成20%,也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更成功。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我对教育探索中最关注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人有着和我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通过那次和邻居的聊天发现,虽然我们经过不同的人生途径,最终对给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共同的认识和理念,也都愿意按自己的理念行动。我们希望追求一种跳出被动教育循环的,主动选择实施的新型教育。一种不仅家长有足够的知识、自信和能力进行的,而且孩子也能够逐步自主参与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替代知识教育,而是补充不足,使孩子能够更均衡地发展。与被动教育相对照,我将这种教育称为主动教育。但还是不太满意,仍然在寻找更好的名字。

在当时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但找到了共同合作的起点。在以后的合作中,我们成为了朋友。其间,我比较懒,“君子动口不动手”,想得多做的少,但还是探索出不少答案。而李总则直接动手了。两年后,他放弃了公司的工作,给自找了个全职的教育工作,同时也给我的构想提供了一个平台,就是北京长青藤教育,以学前教育作为出发点。今年夏天,我应邀给参加北京长青藤教育的家长们做了两次讲座,这些文字就是基于讲座补充整理而来的。

对于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现在能够给一些答案与大家分享。

3325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