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SUE McGREEVEY 哈佛医学院医学新闻(2014年6月19日)
编译:张熙 印第安纳大学Fairbanks公卫学院 审校:宋一青
尽管紫外线暴露的危害已经被证实,为什么想要阻止人们花更多时间晒太阳仍然会如此的困难?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马萨诸塞州(麻省)总医院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支持紫外线确实能够成瘾的理论。
科学家发现慢性的紫外线暴露可以提高小鼠循环系统中β-内啡肽的水平,如果阻断β-内啡肽,习惯紫外线照射的小鼠会出现戒断症状。该报被道刊登在了6月份第19期Cell杂志上。该研究负责人、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皮肤病学专业的Wigglesworth教授David E. Fisher解释 “我们的研究识别出一条编码在皮肤上的机体路径,皮肤通过紫外线照射引起β-内啡肽的合成与释放,并产生鸦片样的效应以及成瘾行为。” “这将为‘追寻阳光’行为可能导致多数类型的皮肤癌持续不断上升这一假设提供一个潜在合理的解释。”
一 些研究发现频繁进行日光浴的人群会出现类成瘾行为的相关证据,尤其是入组人群使用的是室内日光浴设施的研究。例如,频繁进行日光浴的人能够自然的说出紫外 线与非紫外线日光浴床之间的差别。其它的研究发现频繁日光浴个体在服用类鸦片阻断剂后会产生戒断样症状,这也提示但尚未得到证实某些物质可以规律的激活类 鸦片通道。
部分皮肤对紫外线的自然反应是被称为POMC 的蛋白质的产物,该物质可以被截断为多个小的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可以导致色素沉着。POMC的另外一个片段的加工可以导致皮肤产生β-内啡肽。目前的研究 设计目的是探讨是否该紫外线照射诱发的β-内啡肽会产生鸦片样效应,例如疼痛的缓解与依赖性。研究同时也研究了是否通路介导的效应是由皮肤中产生的内啡肽 引发的。
研究者设计给予小鼠剃毛后的后背进行6周的紫外线照射,该剂量等同于浅肤色的人暴露于佛罗里达正午阳光下20-30分钟。该剂量的 照射被限制在能够导致皮肤变成棕色但未造成动物皮肤的烧伤。在一周的第一次紫外线暴露后,动物血液中的β-内啡肽水平显著增高,研究过程中持续升高,并在 停止紫外线照射后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动物的β-内啡肽水平越高皮肤变得越不敏感。但是服用一种广泛应用的鸦片通路活性阻滞剂——纳洛酮之后,紫外线照射 动物的皮肤感觉恢复到正常。习惯于紫外线照射的动物,纳洛酮治疗也会产生鸦片戒断的经典症状,例如发抖、振颤以及牙齿打颤。经过训练,使纳洛酮效应与自然 喜欢的环境相关的小鼠都总是选择进入黑色的盒子而不是有光的盒子,有光的盒子是他们没有经历纳洛酮产生症状的区域。相比之下,皮肤上的POMC产物被阻断 的小鼠或者缺乏β-内啡肽基因的小鼠都未显示在正常的小鼠接受紫外线照射后被观察到的相应的症状和反应。这证实了皮肤上存在可以被紫外线激活的鸦片通道。
据 皮肤科主任、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皮肤生物学研究中心总监Fisher 报道“在哺乳动物演变的一个特定阶段,紫外线照射通过其对维生素D的合成的贡献,最终通过自然的机制加强了哺乳动物对紫外线追寻的行为是有可能的。” “但是该行为效应可能也会导致紫外线灯光致癌的风险,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该风险的存在。目前可替代的维生素D的来源可以更加安全而精准的维持健康的维生 素D水平,例如较便宜的口服补充剂” 。他补充到“我们发现持续的紫外线追寻真的会出现相关的成瘾行为,该发现提示降低个体皮肤癌发生的风险可能会需要积极的面对这些影响风险行为的因素,比如 促进室内日光浴,代替曾经依赖的一些比较被动的危险信息。” “我们也想知道是否日光、皮肤以及内啡肽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也会涉及到别的行为失调,是否可以代表一个可称之为成瘾的最早期的行为反应。”